乡土中走出来的神奇艺术—濮阳聂氏麦秆画

2015-09-23

乡土中走出来的神奇艺术—濮阳聂氏麦秆画

追求美好是人的天性,纵使在贫困潦倒的年代,只要人的心灵中开出了美丽的花,那么就不愁没有美丽的载体出现在生活中。上古时代,石头和贝壳都能成为人类身上的装饰品。随着历史脚步前进,在半干旱的中原地区,麦秆画一出现,就成为人们居家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麦秆画以其古朴,富有有立体感、层次感而著称,画面散发出自然光泽,整体观感古朴典雅,妙趣天成。早在隋朝,麦秆画就以宫廷工艺品出现在皇宫,后因种种原因,麦秆画流落到了民间,成为贫家农人的生活点缀。就像王子流落于民间,这一去就是千余年。

上世纪1980年代,改革开放兴起,百业百行迎来生命中的春天,麦秆画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在濮阳地区,以清丰、南乐两县麦秸手工艺制做者居多,麦秸画从艺者也很多。代表着濮阳麦秆画泰斗的聂氏就生活在清丰县。

聂氏麦秆画系祖传技艺,明宣德年间,聂氏麦秆画已扬名乡里。据聂氏家谱记载,清朝嘉庆年间第六世祖聂万卷为清丰一带著名麦秆画艺人,他制作的麦秆画技艺娴熟,在熨烫、漂煮、平贴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聂氏特色;聂氏麦秆画第四代传人聂绍银,解放前是中原地区著名麦秆画艺人,建国初,聂绍银的麦秆画作品应邀参加安阳地区文教局举办的民间美术展览,受到好评。聂氏麦秆画第五代传人聂远征先生,受先祖熏陶,致力于麦秆画创作,其声名远播,享誉全球。聂氏麦秆画在他手中,不但走出濮阳,走出河南,成为全国麦秆画的争相学习的榜样,而且,将聂氏麦秆画推向了国际市场。聂远征多次参加新加坡等国举办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展览大赛,取得了骄人的佳绩。也为聂氏麦秆画进入国际艺术品市场打下深厚的基础。目前,聂氏麦秆画远销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强大的影响力,使聂氏麦秆画与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南阳玉雕齐名,被誉为“河南手工艺四宝”。


麦秆画自上世纪1980年代中兴后,全国各地都兴起了麦秆画创作风潮。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聂氏麦秆画在强手如林的麦秆画创作大军中一枝独秀,成为麦秆画界的传奇呢?

笔者走进了聂远征先生的创作室。通过观察、了解,才深知,艺术品要想赢得市场的认可,离开精益求精和独到的创作手法是万难做到的。

精益求精:将作品中每一个微小细节都做到一丝不苟。小巧到作品中细如发丝茸毛,聂氏人都做到精心细致。一只虎,一只鸡,一幅山水画,一个人物,全凭着丝丝毫毫粘贴完成。没有细节上近乎苛刻要求,就不会出来完美麦秆画作品。看了聂氏麦秆画的制作过程,笔者才明白什么是精益求精的真正内涵。

独特的创作手法:聂氏麦秆画从选原材料开始就与众不同。麦秆画对麦秆的要求极高,尤其是柔韧性上。聂氏先祖在麦秆画制作中,发现,只有一种麦子品种长出麦秆最适合做麦秆画。这种麦子产量极低,但麦秆长,柔韧性好,是麦秆画选材的最佳麦秆。聂氏人早年都是在自家田里种植这种麦子,为的是收获这种麦秆。现在,聂氏人能过与农民签定收购合同,专门让农民辟出一块田地来种植这种适合做麦秆画的麦子。收集到麦秆后,第二步就是加工麦秆,先着色避虫。聂氏人在麦秆着色和避虫方面有自己一套密不外传的秘方。基础原料是槐米、槐花,另加几味中草药,蒸煮成滚汤,将麦秆浸入其中,加工成适宜做麦秆画原材料。以槐米为主的着色汤浸泡出来的麦秆深黄沉着,以槐花为主着色汤浸泡出来麦秆浅黄明亮。用这种方法加工出来麦秆后,通过剪、粘做成麦秆画的稚形后,最为关键的熨烫环节。聂氏麦秆画至今仍采用传统木炭铜锅熨烫法。小圆铜锅内加上烧着的木炭。厚厚锅底温度慢慢升高,掌握熨好熨锅的温度是熨烫的重中之重。使用这种传统熨烫方法熨出的麦秆画,成形好,着色均匀,麦秆碳化低,能使麦秆画经久如新。几十后,其色泽仍保持着最初成品时的原貌。

聂氏麦秆画就是凭着这份坚守传统技艺,又适时创新作品样式,才使其成为麦秆画界的一只常胜不衰的奇军。
但是,艺术作品要打动欣赏者的心,最重要的还是创作者要将自己的感情、温情放进作品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僵硬的原材料变成习习如生艺术品。所有艺术作品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