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泥彩塑

2015-09-23

高密泥彩塑

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


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问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目录序言开篇密水之滨寻泥塑高处密水云高密走进泥彩塑村聂希蔚的“彩色”泥塑人生泥塑缘的开始养家糊口的无奈抢救聂家庄泥塑新世纪新生活泥彩塑的制作做“货”的营生虎虎生威金玉满堂要艳更要俗的泥彩塑聂家庄传统泥塑聂希蔚作品风格——“要艳更要俗”聂希蔚代表作品泥彩塑的技艺传授技艺习得技艺传授生活中的多面手信贷员讲故事编族谱定日子其他泥彩塑艺人情况耄耋之年艺不老昔日好手今孤寂艺好不怕巷子深夫妻双双做泥玩一家祖孙齐上阵活跃亮相展技艺巷中曲折寻艺人养家糊口的营生儿骡马街的昨天和今天老艺人的“夕阳产业”聂希蔚的生意经聂希蔚与聂家庄泥塑后 记前言精彩书摘从“锅子花”到泥彩塑


关于聂家庄泥彩塑的渊源,很多资料解释为:聂家庄泥彩塑的艺祖叫聂福来,老家在河北泊镇。明万历初年,泊镇闹灾,田地连年歉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万般无奈之下,聂福来携妻带子逃荒到了山东。但他来到山东后举目无亲,身无分文,每日都为在何处重新安家以及如何养活一家子人而犯愁。待一家走到高密时,个个都已精疲力尽。就在全家人深感前路渺茫,不知如何是好时,聂福来抓起地上一块泥土,脑子里突然灵光一现,闪现出年节时老家火树银花的欢庆画面。于是,他试着把泥土搅拌成胶泥,捏成罐状。然后借来一些火药装入泥罐里,封实后在罐顶部掏一个小孔。他用颤抖的手努力地在小孔旁点火,霎时间烟花似火龙般喷射而出,十分壮观。聂福来感激上苍赐给了他这一谋生的手段,便就地安家落户。这一让聂氏一家得以饭饱衣暖存活下来的物件就是被称为“高密三绝”之一的聂家庄泥彩塑的雏形——“锅子花”,它的得名是由于其形状上小下大似倒扣的锅底。后来,聂福来因制作“锅子花”而远近闻名,也使得聂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兴盛起来。装焰火的泥坯叫锅子,也叫泥墩,为了吸引顾客,聂家庄的人们把泥墩塑成动物和娃娃的形状,放完焰火之后还可以当玩具,后来渐渐脱离锅子花,成了单纯的泥玩具。这手艺从此祖辈相传、邻里互授,不断完善,聂家庄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泥彩塑村。到了清乾隆年间,聂家庄泥玩具又受到扑灰年画、潍县杨家埠年画的影响,在造型、着色上更趋完美,也基本定型,进入成熟发展的黄金时期。


脑子里装着踏入聂西村前阅览的资料,谁想村里老艺人给出的答案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原来聂家庄泥彩塑的艺祖并非聂福来,《聂氏族谱》上并无聂福来这一名号。而是在明代初期,聂成富携全家从蒲台迁到高密,安家落户以后便考虑如何谋生。除了耕种田地以外,聂成富发现当地的土质比较有黏性,便用这黏土做成烟花的外壳,里面装上由生铁面、硝、磺、木炭灰等配制的“花药”,点燃以后会喷出好看的焰火,用来出售以谋生计,这便是“锅子花”。据说,这锅子花的泥巴外壳是上边小下边大偏圆柱形的样子,外观看起来像倒扣的锅底,也就有了“锅子花”的名字。为了使泥坯稳坐不倒,并且大小一致,那是在制作过程中就已经使用模具了。后来临近村庄做的多了,为了招揽顾客有买卖,聂氏祖先便想出花样,把锅子花的泥巴外壳搞成浮雕,多为一些简单图案,诸如人物、花卉、动物、山水之类,寥寥数笔,非常粗犷,销路却不错,引得别人纷纷效仿。为了再拓生路,聂氏先祖便又考虑改变,在图案上加绘颜色,添上花花绿绿的色彩,如此以来就更加引人注意,并且锅子花放过之后,外壳还可以留下来观赏,很招人喜欢。


到清康熙年间,“锅子花”已经有好几种样式,并且都有彩绘。


再后来,做烟花的聂氏祖先就考虑,既然大家喜欢锅子花的外壳,不如直接做成动物的样子,不再填充“花药”,便依照大体样子做成蹲着的小猴、小狗之类,这就是最初的聂家庄泥彩塑了。此时的聂家庄泥彩塑延续了做锅子花时使用模具的方式,泥坯也是空心的。


再之后,不知具体是什么年代,也不知是谁发明了哨子,制作者就把这泥坯分成前后两段,中间按上哨子,利用空气流通的原理使其在挤压、摇动或吹气时发出响亮的叫声,便有了叫虎、叫猴、叫鸡、叫狗这些新玩具,也开始了聂家庄泥彩塑生产有声泥玩具的历史,而这已经是清嘉庆之后的事了。


聂家庄泥彩塑也制作泥塑人物,传说是从清朝中期开始的。当时民间拴孩之风较盛,所以聂家庄泥彩塑艺人因时而动,开始制作泥塑人物。


据传当时的情况是,庙里的住持来到聂家庄,找一个手艺好的做工,也就是泥彩塑制作好手,订下泥彩塑数量,付给那艺人一定的价钱,当然,比平日艺人自己销售的价钱要略高些。一个是为钱财考虑,为养家糊口能多赚些自然要多赚些;还有一个原因是,拴孩儿所用的泥娃娃质量要求比较高,须得精细地制作泥坯、上色涂绘,更费工些,泥彩塑艺人们就质论价亦无可厚非。当然,来拴孩儿的妇女也愿意给高价钱,因为“贵子贵子”,花大把的银子“请”回的娃娃一定可以给自己带来真正的胖小子,而这个神赐的天生贵气的儿子以后能够给自己和全家带来大富大贵,考虑到这些,来拴孩儿的妇女便心甘情愿地多多奉上银两。

于是,一方面是民间的玩具,孩子们的娱乐所需;另一方面是拴孩儿,百姓的祈求所需,聂家庄的泥彩塑就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有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