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聂姓垂裕堂堂号的由来
关于聂姓垂裕堂堂号的由来
来源:聂氏金城鹞子的新浪博客
垂裕是一个古老的词语,在《尚书》中就已出现,拼音是【chuí yù】,意思是为后人留下业绩或名声。
一、垂裕含义的延伸
以垂裕为堂号,其含义比字面意义要宽泛。我的理解应有三个方面的延伸:一是表示先祖有大的德行,在社会有巨大名望,会福祐子孙后代。比如商代的《仲虺之诰》里就有:“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君主勉励于大的德行,在百姓中建立起品德,以最佳行为方式来控制事物,以社会行为规范来控制人心,留传给后代子孙)。又如唐代白居易 《中和节颂》:“德洽道丰,万邦来同。微臣作颂,垂裕无穷。”二是表示传承美好德行,子孙后代继承了荣光,使家族兴旺不绝。三是表示良好祝愿,训诫子孙必须为长远着想,以良好的礼义德行处事,使子孙后代得到福祐。比如宋代周煇的《清波别志》卷上说:“诒谋垂裕,圣模宏远。”
二、以垂裕堂为堂号的有哪些人
家族立堂号,目的是区别于其他的家族。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家族堂号就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是比郡望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以垂裕堂为堂号的中国人大致有30多姓。有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武阁寨村皇甫氏,河南商城杨氏(浙江绍兴诸暨城南倪杨氏垂裕堂已改称平安厅),陕西澄城县城北黄氏(樟林新陇黄氏、江苏常州毗陵东直黄氏、湖南流江黄氏)、湖北麻城白果(后分到新洲)的姜氏,安徽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朱氏,江苏常州昆陵殷薛镇李氏,常州毗陵张氏,武进小留徐氏(北宋元符三年始修谱族谱),无锡市江阴澄江仰氏,安徽绩溪霞间高氏,浙江新昌县胡氏,福建南诏许氏,南靖县奎洋镇店美村仁和社庄氏,福建吴氏,永春县玉峰陈氏(安溪【清溪】福洋陳氏),厦门巿三十六崎巷二十四号白氏,广东刘氏(网上有刘姓垂裕堂族谱刻板买),广东大埔县湖寮古城村罗氏(简义公祠),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何氏,汕头市潮南区溪南孙氏,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南砂乡南社林氏,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内輋乡郑氏。另外,张、廖、周、李、荆、汪、应、穆、蔡等姓氏也有垂裕堂号。其中张、廖姓垂裕堂的族人还流传一个故事,张姓入赘廖家(福建诏安官陂),后代分姓张廖、张、廖,称清武堂,部分后裔用垂裕堂,现今福建诏安西屯廖家族人尚称自己是“廖皮张骨”世代相传,于户籍上写“廖”,而神主牌位则改为写“张”。福建邓氏后裔为纪念其先祖邓克谐,在三元区荆东(三明学院内)修建的一座宗祠,取名“垂裕堂”。
还有一些名人居住地也被冠以垂裕堂名,是不是后代家族堂号还不清楚,如:清代翰林官献瑶,乾隆四年进士,后来官拜粤西、陕西的学政,他的故居称垂裕堂,在福建省泉州安溪县长坑乡福春村。安徽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朱旺村朱姓系朱熹后代,“垂裕堂”和“绍兴堂”是元朝初年兄弟进士朱立言、朱立礼的故居,现代经济学家朱剑农也诞生于垂裕堂。这些实际上也成为堂号了。
聂姓以垂裕堂为堂号的有湖南衡阳双厚聂氏和广东江门聂氏。其中双厚聂氏的堂号源自宋初,开族祖聂祥发将父亲聂肇闢的骸骨迁葬衡阳后就在墓旁立祠祭祀,遂为宗祠,开堂号垂裕堂。相对于江门聂姓的堂号要早几百年,相对于其他姓氏,从手头资料看,这也是全国最早叫垂裕堂的了。
广东垂裕堂
三、各姓垂裕堂堂号的由来
1、铭记诏命不忘先世恩泽
河南商城县杨氏支派堂号为垂裕堂。据该族自己考证:“考垂裕堂之名,应源于顺治十四年三月十日世祖皇帝颁我八世祖杨名世父母之诏命。圣旨有曰:‘尔杨勋烈,乃山西平阳府浮山县知县杨名世之父,善积于身,祥开厥后,教子著义方之训,传家裕堂构之遗’,‘殊荣必逮于所亲,宠命用光夫有子;承兹优渥,永芘忠勤’等语。‘义方’,做人的正道。《左传•隐公三年》:‘石蜡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国语•周》:‘上得民心,以殖义方。’义方之训,就是教导子女安身立命,要品行端正。‘堂构’,即先打好基础,然后才可建楼堂屋宇。《传》:‘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后因以‘肯堂肯构’比喻祖先的遗业。晋陆机《文选•五等论》曰:‘故前人欲以垂后,后嗣思其堂构。’因遵圣旨‘教子著义方之训,传家裕堂构之遗’之意,故‘四知堂’杨氏本支派取名‘垂裕堂’,以不忘先世恩泽。
2、赞誉祖宗恩泽惠及子孙
据《中华姓氏通史·朱姓》记载的“听彝堂”、“垂裕堂”、“敦睦堂”等3个堂号,都是纪念一代理学宗师朱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贡献。听彝堂--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理宗亲自召见朱熹幼子朱在,让他“奏对陈说家学”,得到理宗的嘉许,接连3次赐给衣带鞍马。又亲笔委任朱在为吏部侍郎,除宝谟阁待制,并加封建安郡开国侯,食邑3000户,赐紫金鱼袋等荣耀,这就是“听彝”堂的由来。垂裕堂--明景泰六年(1445)乙亥,代宗朱祁钰下诏:“以朱子建安九世嫡长孙梴(朱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这一封赠,给朱熹后裔子孙得到莫大的殊荣,也就是他的功德荫及子孙,以“垂裕”为堂号,名符其实。敦睦堂--有了“听彝”、“垂裕”这两个堂号,朱姓大家族更为融洽,敦宗睦族的观念油然而生,“敦睦”堂系情理之中。
3、启迪后世流芳永久
据穆氏族谱载:睢阳穆氏,始祖宋穆公,兴于李唐,胤嗣衍祥。鉴元十二年,穆坤官翰林院,携家小入京,立垂裕堂。
梅溪胡氏尊奉胡璟为第一世祖,在村中建了胡大宗祠,堂名“垂裕”,意谓“祖之积德累仁垂裕无涯,世世子孙当守祖宗之垂裕于勿替”。
林氏大宗祠,堂号永思堂,五房祖祠,堂号垂裕堂。堂号出自《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是林氏永思堂五房祖祠堂。建于大清嘉庆丁卯年(1807)。祠堂位于南社,爱庭祖祠正后,后靠铺脚市。大门随墙,单进阔三间,进大门为祠内埕,左右建有廊庑,正中建中堂一座而左右厢厅,前建拜亭一字之列,祠堂左右建有火巷。楹联两对,其一:派接永思忠孝有声传正气,堂名垂裕子孙无数绍前徽。
总之,各姓的垂裕堂堂号都是家中出了一个厉害角色后,再立宗祠更改堂名的。这说明垂裕堂堂号不是各姓最早的堂号。
四、聂氏垂裕堂号又是怎么起的?
根据双厚聂族族谱记载,双厚聂姓建族于宋代初年,明代才开始修谱。一世祖祥发公乃一介布衣,三世出府痒生,五世出大学士,正应古语“五世其昌”。其昌之源,在于先祖嘱咐:迁徙潇湘当“遇阳而止,逢双而落”。祥发公从江西迁湖南,定居于衡阳双厚,完全落实了先祖嘱咐。
这就得感谢先祖的嘱咐和遥想先祖的英才。请舍祖肇闢公(祥发公之父)何许人也?据谱载,肇闢公原居江西泰和义山早禾冲,网络搜索泰和境地的早禾冲,只有井冈山的东上乡有一个早禾冲。此冲在崇山峻岭之中,现居住人口也不多,无聂姓。但既然只有一个早禾冲,我们可以暂定此地为先祖居住地。不过有几件事值得思索,一是深山怎么可能出神算先祖?二是祥发公迁湘后为什么要把肇闢公的骸骨从早禾冲迁来衡阳?三是为什么不知道肇闢公妣的姓氏?四是祥发公落居衡阳就买田买地,哪来的钱?鄙人曾经为此写过一篇论文,回答了上述四个问题。概而述之就是肇闢公原来不住早禾冲,是隐居到此,故无祖坟山,无亲戚,宋初江西吉安填湖南衡邵(祥发二郎居衡阳,祥征大朗、祥盛三郎居邵阳),故又迁湖南衡阳。
定居衡阳的这么一族人,为什么不沿用老堂号,而要另起堂号?族谱上没有解说。从相关资料分析,是因为建族立祠时与老家失去了联系,根本不知道老堂号,就连请舍祖肇闢公的夫人姓什么都不知道了。
按照他姓垂裕堂号的起名情况分析,只能是三种理由:要么赞颂先祖功德,要么赞扬本族不衰,要么寄望后人发达。由于族谱没有说明,鄙人只能提出猜想:
第一种情况是——双厚聂氏先祖曾经有过辉煌,立垂裕堂以示敬仰。翻遍历史书籍,只查到聂时教(又名聂宗卿)写的一首诗提到“我本神仙裔,徘徊称道心”,意指双厚聂族源于五代时聂师道。聂师道算得上是一个名人,将永垂道教史册,他曾被吴杨封为“问政先生”,家族居官者达32人,五代末期因居官而散居四方。依照年代判断,双厚始祖祥发公是聂师道的五世孙,聂时教是聂师道的九世孙。祥发公的父辈必然为官,但是,由于事久年湮,族谱一概不予记载,这只能是猜想。
第二种情况是——双厚聂氏五世聂时教入翰林院,官太常少卿,谱赞“官知贡举,佥仰得人”,他发扬了家族的荣光,使本支延续了荣耀,故将家族堂号题为垂裕堂。这个在族谱中也没有写出来,说明还是一种猜想。
第三种情况是——双厚聂氏立族后,为寄望后代繁荣昌盛,以“垂裕”为训,表示良好祝愿,训诫子孙必须为长远着想,以良好的礼义德行处事,使子孙后代得到福佑。这个情况是最说得过去的。
来源:聂氏金城鹞子的新浪博客
关于聂姓垂裕堂堂号的由来
以垂裕为堂号,其含义比字面意义要宽泛。我的理解应有三个方面的延伸:一是表示先祖有大的德行,在社会有巨大名望,会福祐子孙后代。比如商代的《仲虺之诰》里就有:“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君主勉励于大的德行
聂氏“堂号”解读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崇德堂”探源
一修谱以问政为堂号,盖因我祖永隆公为大清太学生兼五品军功,问政于朝尔。二修时,总支归一,和谱共号崇德堂矣。
“追远堂”探源
一七八零年,河南省内黄县中召村聂玉初在发起编写本地域族谱时,首创“追远堂”《聂氏族谱》。
“尚义堂”探源
河南郡聂华公为西汉名将,授参军,智守七郡有功,其家七世共炊,帝赐其第“尚义门”悬于门首,
“三友堂”探源
当时聂,罗,谢三姓氏连袂迁徒入闽,聂信猫头山,罗止浦里,谢居大夫岭,都皆蓉城北门之地,自此三氏同地依居,共图生计,同谋发展,结为异姓远迁挚友,后共议合作堂名“三友”,以表亲亲之意,亦显聂氏族人古往今来皆有一种与异姓族人患难相依,共建乡里的合
“问政堂”探源
据聂氏祖谱载:聂族27世裔聂师道,吴国歙州人,他曾为吴王孙休之师,居郡南问政山中,人号“问政先生”。
三听堂”探源
弘治年间,三部尚书聂贤曾以“聂臣三耳听天听地听君王”,巧应嘉靖皇帝“朱帝八牛开山开水开社稷”拆字联的千古绝对,
“三耳堂”探源
2012年由安徽合肥地区聂氏第五次续修族谱,将合肥肥东泰和堂,滨湖德本堂,长丰耕砚堂。三堂合而为:“三耳堂”
郡望堂号系列之聂族堂号
悯农堂:唐代进士聂夷中,很同情农民,写有《悯农诗》(二月卖新丝,五月舂新谷。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