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姓氏志

2015-09-23
作 者:尤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 版 社: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 - 01
印刷时间:2010-01
印 数:
装 订:硬精装
版 次:
开 本:大16开
页 数:353页
字 数:
I S B N: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地处北纬25°50′——26°26′,东经117°48′——118°39′之间,与南平、闽清、永泰、德化、大田、沙县等县毗邻,面积342169.11公顷,辖8镇7乡。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11.41万户,总人口418611人。

(一)

据《尤溪县志》载:夏商时,尤溪隶扬州,周时属七闽。秦统一中国时为闽中郡属地,西汉初为无诸闽越属地。汉武帝时为会稽郡南部属地。后汉献帝时设南平县,尤溪县属南平辖地。唐玄宗开元廿八年(740年),福建经略使唐修忠招抚尤溪流域的部落酋长高伏及其属民千余户,归附唐朝,尤溪方属内地。唐开元廿九年(741年)始建县,以境内尤溪为县名,属福州。五代南唐保大六年(948年)划属剑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6年)属南剑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书省,尤溪县属南剑路。延祐元年(1314年),南剑路改称延平路,尤溪县属福建行中书省延平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延平路改延平府,尤溪属延平府。尤溪县辖四乡八里,共50都。明景泰三年(1452年),割宝山里以西的四十至四十三都隶永安县;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又割径田、万定二里的卅至卅九都、四十四至四十八都隶大田县。时,尤溪县尚辖31个都,直至清代,仍属延平府。

民国2年(1913年)废府、州,福建省划分为4个道,尤溪县属建安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尤溪县直属于福建省。民国24年(1935年),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尤溪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福建省划分为8个专区2个市,尤溪县属第二专区(南平专区)。

1970年6月,尤溪县划属于三明地区(市)。



(二)

华夏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我们为之骄傲。华人都是炎黄子孙,一体血脉,有自己的姓氏,得以几千年繁衍不息。历代姓氏研究专家都认为,中华姓氏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氏族图腾”可能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古代谱学家又把许多姓氏的源头归根于炎、黄二帝。炎帝部落初居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其子孙相当部分在中原定居,成为许多姓氏的祖先。黄帝部落也是由西北部入居于“轩辕之丘”,长期在中原活动,后代支脉繁盛,派生出许多姓氏。黄河、长江之间的中原,是古代得姓最多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被美称为母亲河,先秦以前的历史史跡多发生在这两河之间的中原(炎黄二帝之前的伏羲氏,风姓,活动中心亦在今河南东部的淮阳一带)。

姓氏是血脉的标志,是婚姻的纽带,也是国家的根基。姓与氏的产生有着历史发展过程,先是姓与氏有着不同的内涵,社会职能也不一样,而后姓氏合一,又出现许多郡望。“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夏商周)之后,姓氏合二为一,皆以别婚姻,而以地望贵贱。”(《通志·氏族略序》)受姓与得姓情况复杂,自古以来历史学者、姓氏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上世纪以来,以出土文物证实,远古时代在我国领域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他们彼此间经长期的交往斗争,逐渐融洽、发展起来。作为区别族群的标志“图腾”出现以后,姓氏由少到多,最后渐渐定型下来。如果说姓氏起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代,那么,历史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可以说是华夏姓氏大发展时期,周至秦汉时期是姓氏普及和逐步定型时期。

在远古的氏族社会里,先民们靠采摘渔猎生活,谈不上科学知识,人们认为每个氏族都起源于某种自然物(动物、植物)或某种自然现象,把它们当作本氏族的保护神或祖先神(作为本氏族的名称或徽号),供奉崇拜它们,即为氏族图腾(现在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仍存在图腾现象)。有些氏族以该族图腾作为姓氏,如任、风、凤、熊。这类姓氏是中国古老的姓氏,数量不多。后来部分姓氏的图腾标志被地名所代替,有的归入其他得姓方式中,有的早已消失。

历史向前发展,到了中原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出现。社会中男子外出渔猎,女子在“家”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妇女处于主要地位,掌握着分配权。当时的婚配是原始的群婚,子女只知谁是自己的母亲而不知谁是自己的父亲(《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生群处,知母而不知父”。)在母系社会中,为区分不同的氏族,便产生了不同的姓。如:

源于始祖母的某种遭遇或梦幻。那时科学落后,人们不知生育原因,因此对受孕作出许多奇异的解释,有的把受孕“原因”作为后代的姓。《诗·商颂》中说,商王的始祖契之母叫简狄,有娀氏,有一天在玄丘河中洗澡,恰好有只燕子衔着一枚鸟蛋飞过,蛋落下来,因为是枚五彩蛋,简狄把彩蛋拾起、含在口中,不小心吞下肚,后来便怀孕生下契,于是商王契便姓子(这就是上天派玄鸟——燕子生契的传说)。再如禹之母,因吞食薏苡而生禹,故禹姓姒。

源于女姓始祖生育的地点。如炎帝母安登生炎帝于姜水,故炎帝姓姜;舜帝母握登生舜于姚圩,故舜姓姚。

从女旁的姓都是很古老的姓,据史家推究,应该是产生在夏之前的蛮荒时期,如姜、姚、姬、妫、妊……

夏商周三朝,历史进入奴隶社会,阶级出现了。尤其是周朝,王室对有功的本族人或外族有功的将领封侯赐地,建立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王族后代或国民,有的以其国名为氏,形成许多姓氏。如陈、郑、蔡、卫、宋、黄、许、蒋、沈、秦。

奴隶社会里,诸侯封给卿、大夫土地,还包括在这些土地上劳动的奴隶。他们有一定生活范围的采邑、食邑或封地(称邑),他们的后代在这些地方住久了,就以这些邑名为姓氏。有的以居处的环境特点为姓氏。如以邑名为姓的有:姚(姚墟)、嬴(嬴滨)、姬(姬水)、姜(姜水)……以居处环境特点为姓的有:水、城、郭、池、东郭、东闾……有的以先人的名或字号为姓氏。如:商第一君主名汤,其后代子孙以汤为姓。还有的以祖上谥号、爵位、排行、官职为姓氏,以及因赐姓、避讳、避仇而改姓。姓氏的产生一直延至秦汉。

中华姓氏涉及到历史学、地名学、人名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其来源多种多样,既有一姓多源,又有几姓同出一源,复杂的姓源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姓氏文化。千枝一本,万派同源,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具体到某个姓氏的渊源,姓氏研究者们一直都在探究,作为一门学术,可谓百家争鸣,有的姓氏起源已有共识,有的还在争论中。志中各姓渊源,有详有略,取自诸家,仅供参考。

(三)

古代华夏民族先民的迁徙流向,大体上是由中原向四周迁徙(主要是向东、南)。先民的南迁,最早在先秦时期,以后历代不断延续。从迁徙形式来看,既有大规模的群迁,也有零星的移民,既有朝廷强制性的迁徙,又有自发性的移居。中原地区开发早,人口增长速度快而耕地面积有限,剩余劳力需向外寻找出路;又因长期是政治中心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仍加之水旱等自然灾害及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人们为了摆脱苦难,希望有个避难场所,这就成为中原人外迁的主要原因。其次,中原的西、北方地理气候,不适应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原人,生存条件相对比较差,而且游牧民族早已占据那些地方,繁衍生息,势力不断强大。而大陆东南及岭南地区地广人稀,气候温暖,许多地方尚末开发,战事少,社会安宁。因此南方也就成为中原人的理想移居地。除上述两个原因外,也有的是因官职调迁、游学、经商、避仇、逃罪而留居南方。

据史载,秦灭楚后,于公元前223年南征百越,先由几万人深入岭南,再由10万人分水陆两路增援,直至占领番禺(今广州)。战后,大批秦军定居岭南,成为最早的大批南迁的中原人。接着,公元前214年,秦在岭南设三郡,强制60万中原人南迁开发岭南。秦廷采纳赵佗“求女无夫嫁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许其万五千人。”迁去一批妇女,与留守在岭南官兵结为夫妻,组成家庭。

汉代,中原人又多次南迁。据《汉书·武帝纪》载,为避战乱,“关中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据《三国志》载:“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其后“皆南渡江”,又一次大规模南迁江西、浙江、福建。

西晋末年,继“八王之乱”后,出现“永嘉之乱”,东晋时北伐失败,河南得而复失。两晋之际,几次大乱,迫使中原人随晋室大批向南移居。就以福建来看,“永嘉三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闽书》)许多姓氏成为入闽始祖。

唐至五代,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三次:一在唐初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陈敏和陈元光率兵南下福建,镇压闽之南部的“蛮獠啸乱”,两次计约七千多人64个姓(另有随军家眷40个姓),几乎全部落居于福建漳州(《漳州府志》)。二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中,“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资治通鉴》)。为避战乱,大批中原人向南逃难。三在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率起义军(士兵和家眷多是固始人),带领数千人转战江南,后在福建福州建立闽国(《中国通史》)。50多年后闽国灭亡,这些人基本定居在福建沿海各地,后裔逐渐向闽之腹部迁徙,有的很快发展为当地的望族。

尤溪县地处闽中,开县时间较沿海各县为迟。根据《尤溪县志》和乡镇家乘宗谱记载,从晋到明,北方战乱频繁,河南和江淮一带不少人南迁福建避难谋生。他们先在闽江、九龙江、晋江中下游沿岸定居,之后逐步向附近地区扩展,其中一部分人迁移到尤溪县。从各乡镇谱牒资料看,尤溪先民入尤时间多在唐代至明代。最早的黄姓在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就迁移至尤溪。清代至民国以来入尤者多为经商、供职、避难而留居尤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1956年莆田(平海镇)、平潭等沿海各县群众六百人迁入联合、西滨、城关等地。从入尤的始发地来看,他们多是在沿海县、市定居后,子孙再迁居闽清、永安、德化、沙县、南平,尔后再由这些地方中转进入尤溪的。入尤时,先在与这些县毗邻的偏僻山村住下,后以之为中心点,向周围辐射,渐渐向县内中部迁徙。如与闽清毗邻的汤川、洋中,与德化、大田毗邻的坂面、新阳。许多姓氏在这些山村住下,逐渐向外播迁。如尤溪的东部和东南部的张、陈、蒋、黄、林、吴、池、谢、傅、朱、包、洪、胡等姓,他们的先祖都在汤川住过,而后再由汤川播迁开来。除此之外,也有直接从江西、浙江、江苏进入尤溪的,如包、熊、汤、符、刘等姓。早期入尤的姓氏,繁衍生息几代后,他们的后裔除了在县内继续迁徙外,同时也向县外播迁,从宋朝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过。

2004至2006年,因建设街面电站,居住在淹没区内的坂面乡街面、后禄坪、永坑等村的35个姓氏,迁移至本县城关西城等乡镇及泉州、福州、三明、厦门、德化、大田、永安、沙县、同安等地共6318人(其中县内4404人,外地1914人)。

据考古资料分析,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尤溪就有闽越族先民在境内繁衍生息和生产活动。尤溪境内不少村庄还发现入迁先民住下几代后,或外迁,或消失,只遗下以姓氏命名的地名或传说。由于缺乏立县前的史料,先民的具体分布情况不详。在这次姓氏资料搜集中,各乡镇也未能提供唐以前的情况,须俟今后进一步稽考,以期填补这一空白。

(四)

清道光九年(1829),尤溪县总人口194263人,1949年人口为144689人,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时统计为392759人。2006年底全县总人口418611人。

尤溪县现有姓氏169个。尤溪县各姓先民他们的根几乎都在河南(光州固始为多),入尤时多为单身或带有家眷。定居后渐渐繁衍,直至聚族成村,建祖立祠,成为入尤始祖。清末以来,入尤的姓氏,因为入尤定居时间迟,人口少,未能建祖立祠,且多分散居住在经济较发达、交通较方便的乡镇所在地,如城关、梅仙、西滨、西城。从民族方面来看,尤溪居民主要是汉族,其次为畲族(人口近1400人,钟性聚居在西滨镇的后坪,雷姓分布在新阳镇的双贵山和坂面乡的水部,蓝姓集中在中仙乡的吉安)。另外,还有少数回、壮、满、藏、朝鲜、彝族人,散居在县内。从人口的数量来看,万人以上的姓氏有:陈、林、张、黄、郑、吴、萧、王、蔡、罗、詹,共有人口25万多,占全县人口60%,其中陈姓人口最多,入尤的始发地亦多,现有人口共65100人,占全县人口的15.6%。5000—10000人的姓氏有杨、余、朱、刘、李、纪、蒋、胡、池、郭、谢。3000—5000人的姓氏有严、苏、周、叶、卓、曾、傅、邱、廖。1000—3000人的姓氏有:姜、梁、卢、于、洪、阮、魏、赖、何、田、庄、曹、许、包、乐、施、游。500—1000人的姓氏有江、柯、徐、欧阳(欧)、邓、钟、董、汤、潘、冯、宋、范、章、彭、雷、戴、程。其他姓氏都在500人以下。从分布情况来看,万人以上姓氏基本上各乡镇都有其聚居地,如陈、张,特别是陈姓每个乡镇都在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姓氏聚居点比较集中,如赖姓(汤川)、魏姓(新阳)、许姓(坂面)、洪姓(溪尾)。百人以下的姓多是经商、婚嫁、供职后落户于尤溪,散居在城关及县内各乡镇。县内地势较平坦,面积较大,经济较发达、交通较方便的乡镇,人口多,居住也比较集中,且大姓居多。如西城镇,人口在千人以上者有11个姓,新阳镇有14个姓。这两个镇的姓氏都在100个以上,建祖立宗的姓氏都近50个。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和尤溪地形地貌属于丘陵山地,因此独姓成村的情况亦较普遍。

在谱牒宗祠方面,建谱较早的是陈姓,始纂于宋乾德二年(964),但已佚失。现存最早谱牒是黄姓,纂于宋宣和二年(1120)。多数姓氏在明清时期修谱。保存始纂宗谱的姓氏不多,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洋中桂峰《蔡氏宗谱》和梅仙乾美的《紫阳朱氏建安谱》。其他姓氏的谱牒即使保存下来,因年代远湮,保管不善,或虫蛀,或霉烂,亦仅断简残篇,残缺不全,以致不少姓氏追述不清入尤始祖的姓名和始发地。更多姓氏的谱牒家乘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尤溪县各姓中立祠较早的有城关后山儒林里张氏和汤川奎峰陈姓(均在宋政和年间)。保存较好的宗祠有洋中桂峰蔡姓和中仙池姓,而大部分宗祠毁于“文革”中,或移作他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姓氏为了追根溯源,敦亲睦族,陆续重建或整修了宗祠,本着继承传统,剔除糟粕,亦先后重(续)修了族谱。

这里特别要提到,建县前尤溪先民已经在境内建筑寺庙。如坂面普济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台溪剑门庵始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西城玉池罗汉寺始建于唐永隆元年(680年),汤川北洋龙兴宫、坂面大演禅峰寺等等,都在建县前就建成。由此也可证明,早在建县前已有先民在这些乡村繁衍生息。但为什么没形成族群,后来又迁移到何处去?这些情况有待于我们去追寻、去考证、去探究。

(五)

姓氏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先是“氏族图腾”,后是“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最终姓氏成为华夏族人根的标志(符号)。姓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传统风俗诸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尤溪先民刀耕火种,勤劳俭朴,栉风沐雨,开辟出这片美丽的土地。生息劳作在这片美丽土地上的先民,不论大姓小姓,无论务农经商,在建设尤溪,创建社会文明进步中创下了丰功伟绩,值得后代子孙铭记。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能数典忘祖,应该继承和发扬先人的美德,团结一心,建设新尤溪,构建和谐社会。尤溪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昌盛!
目     录

封面
尤溪姓氏志
图片
尤溪县地图
坪寨大腹圳古民居
厚丰村玉井坊郑氏大厝
中仙西华村聚奎堡
西城卢家大院
台溪乡书京村31号邱氏民居
城关开山书院
梅营考坑红军标语
中心村林积故居
坂面村孝节牌坊
双里古路碑
新坑村古桥
管前林源村廊桥
黄林村豪峰古桥
黄林林姓宗祠
中仙池姓坡兜坊
洋中高峰王姓宗祠
阳星林姓宗祠
梅仙萧姓祖祠
奎峰陈姓宗祠
汶潭周姓祖祠
湖山黄姓祖祠
和平黄姓祖祠
桂峰蔡氏宗祠
光明北洋卓姓祖祠
登山陈姓祖祠
新阳高士林姓祖祠
新坑陈姓祖祠
溪坂苏姓二祖祠
西吉村陈氏宗祠
西华郑氏祖祠
西华严氏祖祠
天堂陈姓祖祠
丘山陈姓祖祠
北宋张秉仪与陈安人合葬墓
连云村烈士墓
白际村明朝林氏双室墓
南唐镇闽将军郑太夫人墓
明兵部武选司主事田濡墓
香林村弯坑仑林氏李氏双室墓
明监察御史凌辉墓
坂面凌姓
高士詹姓
西华严姓
奎峰陈姓
山面许姓
湖山黄姓
中仙东斗坊池姓
紫阳朱氏建安谱
西华郑氏族谱
梅仙萧氏族谱
湖山黄姓族谱
光明卓姓康熙族谱
中洋黄姓族谱
《尤溪姓氏志》编纂委员会
编辑室人员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陈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堂
二、墓葬
三、古建筑
第五节 人物


第二章 林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堂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三章 黄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四章 张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五章 郑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三、古建筑
第五节 人物

第六章 吴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三、其他
第五节 人物

第七章 萧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八章 王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九章 蔡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十章 罗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第五节 人物

第十一章 詹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十二章 杨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十三章 余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十四章 朱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三、其他
第五节 人物

第十五章 刘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十六章 李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二、古建筑
第五节 人物

第十七章 纪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第四节 人物

第十八章 蒋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其他
第五节 人物

第十九章 胡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二十章 池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二十一章 郭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三、古建筑
第五节 人物

第二十二章 谢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二十三章 严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二十四章 苏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二十五章 周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三、其他
第五节 人物

第二十六章 叶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二十七章 卓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二十八章 曾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二十九章 傅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第五节 人物

第三十章 邱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三十一章 廖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三、其他
第五节 人物

第三十二章 姜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其他
第五节 人物

第三十三章 梁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三十四章 卢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三、其他
第五节 人物

第三十五章 于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三十六章 洪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三十七章 阮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第三十八章 魏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缺)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第五节 人物

第三十九章 赖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四十章 何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第五节 人物

第四十一章 田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四十二章 庄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第五节 人物

第四十三章 曹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第四十四章 游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四十五章 许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第五节 人物

第四十六章 包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第五节 人物

第四十七章 乐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第五节 人物

第四十八章 施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二、入尤与定居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谱牒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二、墓葬
第五节 人物

第四十九章 江、柯、徐、欧、邓、钟、董、汤、潘姓
第一节 源流、谱牒、文物
第二节 人口与分布
第三节 人物

第五十章 冯、宋、范、章、彭、雷、戴、程姓
第一节 源流、谱牒、文物
第二节 人口与分布
第三节 人物

第五十一章 其它姓氏简介
第一节 源流、谱牒、文物
一、100至500人姓氏26个
二、100人以下姓氏7个
第二节 人物

编后记
版权页

尤溪县姓氏排名

清道光九年(1829),尤溪县总人口194263人,1949年人口为144689人,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时统计为392759人。2006年底全县总人口418611人。

尤溪县现有已知姓氏有169个

万人以上的姓氏有:陈、林、张、黄、郑、吴、萧、王、蔡、罗、詹,共有人口25万多,占全县人口60%,其中陈姓人口最多,入尤的始发地亦多,现有人口共65100人,占全县人口的15.6%。

人口5000—10000人的姓氏有:杨、余、朱、刘、李、纪、蒋、胡、池、郭、谢。

人口3000—5000人的姓氏有:严、苏、周、叶、卓、曾、傅、邱、廖。

人口1000—3000人的姓氏有:姜、梁、卢、于、洪、阮、魏、赖、何、田、庄、曹、许、包、乐、施、游。

人口500—1000人的姓氏有:江、柯、徐、欧阳(欧)、邓、钟、董、汤、潘、冯、宋、范、章、彭、雷、戴、程。

其他姓氏都在500人以下。

人口100至500人姓氏26个:

毛、连、孙、甘、韩、蓝、易、高、邹、翁、石、危、茅、颜、康、方、黎、俞、赵、马、凌、温、伍、万、管、涂。

人口100人以下姓氏78个:

尤、邵、夏、吕、沈、熊、符、丁、钱、唐、姚、尹、舒、龙、时。

惠、云、卞、盛、韦、伊、杜、季、牟、莫、龚、荆、和、袁、辜、卿、文、族、虞、陶、双、侯、倪、关、农、向、童、孔、巫、梅、鄢、房、段、宫、练、耿、金、任、潭、崔、薛、祖、官、缪、谷、敖、陆、闫、他、边、贾、古、柘、饶、汪、艾、揭、宁、柳、聂、鲁、华、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