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姓氏志
2015-09-23
作 者:金兆法主编
出 版 社:方志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 - 01
印刷时间:1999-01
印 数:2千册
装 订:硬精装
版 次:一版一印
开 本:32开
页 数:669页
字 数:
I S B N:9787801224171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姓氏源流
县境姓氏迁徙,因谱碟散佚,缺乏准确资料。且谱煤资料亦非完全可靠。兹仅据幸存谱牌所载,录以为考。
丁氏诸族
治前丁氏源于闽南,支分温岭。南宋绍兴前期,温岭丁道,官兵部帅干,值世多故,与子监察御史丁辉,解缓邀游,卜居绪云贞溪洋澳(今花楼山)。至明初,9 世孙丁虎迁居县治之前,故称“治前丁”。嗣后,子孙散处名山、金梅亭、仙岩铺、靖岳、览川、花楼山、陈村等处。
龙津坊丁氏源于温岭。宋绍兴年间江西转运副使丁沫迁五云龙津。岭口丁氏源于龙泉。丁权任雄武节度监军使,宋德佑年间迁居绪云贞溪。
上官氏诸族
源于福建连城,支分上杭。清康熙年间,上官蒙林、上官云富从上杭县胜运里石铭乡,分别徙居大堰头、风水坑(今作分水坑)。嗣后,上官志良亦迁大堰头。又有蒙林之兄佳林,迁至仙居安仁,其长子维良迁应坑(今作型坑)。居三世,有上官彩英,娶平坑陈氏,遂居下山头。
马氏诸族
票坑马氏源于会稽(今绍兴),支分东阳,会稽太守马臻之后。唐天枯元年(9 。4 ) 秋,东阳马耿因避乱从兴贤乡松山下迁黄淡坑(今双港桥)。至南宋后期,其13 世孙祥惠、祥忠迁马山头,复徙栗坑。
山岭下马氏南宋中叶,参知政事马光祖有堂侄马世纶,官襄阳知县,卸任后从东阳仁寿乡花园马府迁山岭下。
毛氏诸族
皆源于松阳,支分青田。
章村毛氏明末清初,毛方玉与其子毛辰,避乱从青田南山迁入。
陈村毛氏毛辰堂弟宗维迁入。
王氏诸族
筹川王氏源于街州,支分永嘉。北宋末,永嘉王碘任瑞安知县,“当金人猾夏之际”、“避地薯川(今前村)”。其后,子孙分迁八尺、黄坛、东渡、黄龙,以及南京、河北阜城、青田石帆、丽水奚渡等处。
东门王氏源于四明,支分丽水。南宋初年,丽水沪滩王贤,见五云“山耸而秀,水液而清”,迁家于县城东门瘦尊山下。至元末,后裔分迁好溪、周墩、塘川、苍岭脚、三溪雅宅、鱼仓和仙居下汤等地。
后塘王氏源于苏州,支分武义。明成化末,王荀从武义王山头双柏树下(今泉溪乡)迁壶镇后塘。至清初,复有子孙迁大溪(今属磐安县)和武义王山头。
峰王氏与东门王氏同宗,源于丽水,支分上杭。清康熙五年(1666 ) ,王兆文迁入。
方溪王氏与东门王氏同宗。南宋初年,四明墨沼王冲迁入。
卢氏诸族
白竹卢氏俗称“女支卢”,系后周世宗柴荣之后。原姓柴,因避祸改岳父姓。源于开封,支分永康。南宋中叶,永康孝义乡卢泰,迁白竹。至宋末,旧居被元兵所毁。子孙遂分长潭(今磐安潘潭)、白竹、肠村、西丘四处。后散居东岸、道门、李坑口、左库、钱岭外、羊母田、塘底、槐花树、水礁坑、半衣坤、东坑、隔竹院、堰头、卢秋以及东阳、磐安、永康、仙居、浦江、北京白马关等地。
叶宅卢氏俗称“男支卢”,与女支卢皆系宋将卢瑛之后,源于开封,支分方山(今属磐安县)。元末明初,方山卢文棠不堪后母虐待,黄夜出逃至叶宅(今壶镇上宅),被叶氏招为婿。其后,子孙散居上宅、后宅、下宅、前宅、前番、下新屋、田贩、石明堂、小陶滩、后叶和仙居长坑、丽水北山脚、龙泉县城、武义小南门等处。
宏坦叶氏
源于松阳,支分吴兴,系叶梦得之后。南宋初年,吴兴叶槽知绪云县事,死于任。其子叶籍,从父老请,葬父于绪,结庐墓侧定居。
下潜厉氏
明嘉靖初,厉孟源从东阳下厉市迁婚云底宅番,其孙厉淮迁潜溪(今下潜)。
后坑包氏
源于合肥,支分东阳,系宋包拯之后。明万历元年(1573 ) ,包运从东阳防军迁入后坑(今属雁岭乡)。近代,有裔孙从后坑迁武义。
朱氏诸族
河阳朱氏源于山东淮阳,支分河南汝南(一说安徽宣城)。五代昊越宝正六年( 931 ) ,吴越王钱锣掌书记朱清源,因天下兵争方起,偕弟清渊隐居河阳。其后,清源后裔分迁新建官仓、紫凤山前、染店、葛竹、凝碧和青田海溪,金华崇溪,永康永祥、荆州,福建崇安等处。清渊后裔分迁金竹、赤溪、上朱、后吴和东阳集文、仙居塘头、永康山坞等处。建川朱氏源于苏州,支分丽水。宋康定元年(1040 ) ,丽水鼓德乡东梓源前桥头田(令武义朱村)朱达显,设教于建川(今新建),遂居之。
七里朱氏宋开宝间,曹州(今山东曹县)朱常翰,因兵乱旱灾,携家远游,卜居绪云客星山下(今县城北门西部山脚)。子孙散居七里、杜塘、上斜一带。
唐市朱氏系义乌朱氏“十八派”中的第n 派。南宋绍熙间,义乌赤岸朱迁,于台州访友,途经绪云,观雁门山水秀丽,购地筑室而居。传6 世,裔孙朱盛迁棠溪(今唐市上村)。真后,子孙分迁枝树头、棠慈里、溪下、堰古、下鲁、碳背、枫树店、后山周、林埠口和义乌、仙居等地。
洋泉朱氏与唐市朱氏同宗,系义乌朱氏“十八派”中第16 派的一分支.南宋后期,义乌朱净任绪云教谕,寓居名山。后裔迁洋泉、杨木塘、麻西湖及永康章岭等地。南田朱氏宋时有朱国器官温州刺史,居永嘉南溪。其次子时周游猎至括苍,乐其山水秀奇,卜居南田。追18 世,有孙谨之迁清口,后转徙岩下。又由岩下迁棠溪、肺膛和仙居砂地、金华、兰溪、湖州、新安等处。
孙氏诸族
添川孙氏源于安徽舒城,支分开封。宋庆历年间,开封孙渭,访友缨云县尉毛维瞻,见瀑川(今内孙)山水之秀,就此而家。至元,有裔孙分居外孙、长岭下和金华角店、丽水下河等处。
丛桂坊孙氏源于会稽,支分富阳。约宋开禧、嘉定年间,富阳承务郎孙宏,处州通判孙锐,兄弟俩定居县城丛桂坊孙家巷。子孙散居花园(今壶镇南顿村东)、溪沿店(壶镇新民村)、社后、松树岗、白彦、石松、堰头、孙庵和青田芝溪、丽水黄泥墩等处。
刘氏诸族
石松刘氏源于福建祟安,支分金华,系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之后。南宋景定二年( 1261 ) ,婴州竹溪太学生刘淡,偕子刘性往游仙都,见石松山下吠亩连吁,遂居石松.后裔散迁桑塘、方川十八曲。
麻坪刘氏与石松刘氏同宗。明正统、景泰前后,刘佛宝从东阳迁入。
握川刘氏与石松刘氏同宗。元灭宋,丽水刘山刘刻、刘炎堂兄弟,不耻事元,隐居至绪云概川。后裔散处茅川(今作蒙坑)、朱庄、金坑口、仙人坛、碧川等处。下洋刘氏源于福建,支分龙游。龙游刘先,历官右正言,其二伯父因靖康之乱徙温州。南宋建炎年间,刘先往温州省亲,道经络云,爱仙都山水之胜,与弟刘浑卜居华阳(今作下洋)。后裔析居周村、石笋前、后井、岩背、凝碧等处。
应刘刘氏源于龙游,支分丽水。元中叶,丽水府前华祠岭刘颜等迁入。因其地先有应氏居之,故名应刘。
白塘刘氏与应刘刘氏同宗,支分永康。明末清初,永康永祥刘显,为避兵乱迁白塘。
支岭刘氏与白塘刘氏同宗。清康熙年间,刘长寿、福寿兄弟从永康永祥迁入。
雅江江氏
系宋承相江万里之后。元初,江西丰城江大,始寓永嘉护阳,继迁青田芝溪.三迁缪云东山,又择古峰山之北,名其地曰灵川(今雅江)而居。后裔析居大雅贩和松阳、温州上横等处。
金竹下店许氏
明弘治、正德年间,许克孝自东阳许宅迁金竹下店。后裔析居麻园、前路和台州太平(今温岭)等处。
大皿羊氏
原籍山东,唐会昌年间,羊惜任夹江县尉,因避杨弃之乱,隐居婿云大皿(今属磐安县)。后裔分迁李坟园、大岩坑及今属磐安的大皿、双峰、天网、仁川等地。
李氏诸族
稠门李氏源于洛阳,支分象山,系唐代宗室。后梁龙德年间,李奋迁入。夏名贩李氏源于邵武,支分桐庐,系宋代名相李纲之后.南宋宝佑二年(1254 ) , 桐庐坞门李美,见局势纷乱,隐居婆州石塘,继与弟李逊同迁夏嘉吸。后裔散处苍山、李村、西岸、黄弄、寺干、长岭下和东阳、永康、武义、丽水等地。
东门李氏源于永嘉,支分仙居。唐绪云令李阳冰之后。元至正年间,仙居李村李德大,来婿云任美化书院山长,居县城东郭.其堂侄李杰,因遭兵灾,亦来绪。云塘处士赵璋“妻以女,田地山宅尽与之”,遂定居云塘。其后子孙散居宫前、卢西、社后、前路、李庄、长澜、东方、黄山下、下西坑、项村、金梅亭、梨仓、车坑、周村、堰头、后仁、黄明、梅下等处。
磷好坑李陈氏与稠门李氏同宗。明末清初,永康古山前黄李德仕,为逃赋税,携子应荣、应华迁入。赫好坑原为陈氏处,后陈氏绝,李氏继,故又称李陈氏。有后裔析居赫上。
张氏诸族
凝落张氏系唐相张九龄后裔。宋开宝年间,福建建宁张安迁居凝碧。后裔分迁西岸和武义黄山头、福建马鞍山等处。
新双川诸张与凝碧张氏同宗。清初,因耿精忠之乱,居福建长汀慈坑的张九龄第45 世孙有荣、有华、有庆、有余避乱迁石九坑(今作石日坑),有财迁鱼仓,有粪迁潘余。有华之孙,有迁丽水八石坑。
‘五坑”诸张清康熙二十年‘1681 )前后,福建上杭古田里竺园西山下张氏兄弟郁元、谓生、万元迁居腾坑(今作廷坑),有岩、有先迁居流坑,启元迁居陈坑,九聪迁居应坑(今作型坑),守文迁居薯坑。
东冈下沈氏
系南朝沈约之后。唐会昌年间,湖州都槐里沈仁寿任永嘉县尹。任满返里经缪云,遂居东冈下(今宫前村东)。元明之际,后裔分迁沈宅、荆坑、板堰、小古、六百田以及广西贵县、丽水官桥、仙居鲍弄等处。
龙津坊杜氏
源于钱塘,支分山阴,系宋相杜衍之后。宋绍兴末,山阴杜渐任绪云教谕,遂居家县城龙津坊。嗣后,子孙散处三里、大集、管溪、乌弄、梅下、杜村、吴岭、长坑、株树以及东· 阳、丽水、云和、宜平、金华婆城区、永嘉等地,
回石扶氏
元末,扬州扶长卿任绪云典史,遂定居西乡回石(今属新建镇).
吴氏诸族
后吴吴氏南宋前期,吴椅从仙居厚仁迁入。
格派吴氏南宋末年,仙居田市吴荣,迁绪云仙都,名其地曰梧源(今属五云镇)。岩坑奥氏与梧源吴氏同宗。吴荣堂侄吴班,从仙居田市迁入。
吕氏诸族
立镇吕氏系宋垂相吕夷简之后。南宋高宗、孝宗间,仙居吕盛前往临安(今杭州),道经壶镇,相其地可图贸易发展,遂迁居。后裔散居北山、五里牌、金竹、肿膛等地。谷川吕氏源于河南,支分武义。系宋垂相吕蒙正之后。明正德、嘉靖年间,武义泉溪吕铭迁入。
姓汪汪氏
系宋翰林学士汪藻之后。宋宁宗前后,安徽款县汪孝迁入.
宋氏诸族
左库宋氏北宋末年,婆州宋文盘为松江府教授,任满移居左库。子孙散处苦竹坑、雅江宋村和仙居横溪慈仙、永康普塘等处。
岩堂宋氏与左库宋氏同宗。金华南城宋世鉴,北宋末任绪云教谕,其侄典军校尉宋守常,携弟守己,访叔父于婚云,见金人猖撅,遂居岩堂(今东方镇长澜侧)。后裔散居大塘、北洪、后湖和丽水碧湖、永康前菱塘等地。
应氏诸族
三溪应氏源于泅州,支分仙居。南宋绍兴年间,仙居下阁应云,因兵革离乱.避地络云沙溪,改其地曰“龙溪”(今西应)。后裔分迁东下宅、溪于、后仁和水康大易塘等处。
石龙应氏源于仙居下阁,支分永康可投。宋末,永康可投应龚任合肥教谕。元灭宋,隐迹不仕,居绪云仓山(令属壶镇镇),常游九松寺,与石龙施氏为友。有孙应叙五入.赘施家· 其后,施姓绝,应氏兴。
东门应氏源于淮阳,支分钱塘。元初,钱塘应渊任温州路治中,居水嘉楠溪。其子应京(一作应述)避地绍云答川,复徙县城东门麻腌。其弟应师.为宋逸民,亦迁绪云县城仁和坊。应京后裔散处下潜、南弄和永康长田下庄。应师后裔散处应庄、大处、盖竹、三湾、东前、大揭、七里、下余等处。
何氏家族
源于浦城,支分龙泉,系南宋参知政事何澹之后。宋末元初,何澹曾孙3 人迁墙云:何录迁三里,继迁板举;何锡迁名山;何钧迁梨仓。何钧后裔复迁下施、仁岸、马渡、大学山下和仙居杨岸等地。
苏宅苏氏
源于绵州盐泉(今四川),支分钱塘。南宋前期,钱塘苏瑜任处州户曹参军。晚年与子迁居县城东门。元明交际,东门旧居遭兵火化为乌有,其后裔遂居肺膛别业,名其地为苏宅。
杨氏诸族
双龙杨氏源于关西,支分浦城。北宋至和前后,浦城杨尧卿,购宅县城西虞山下而居。其后,遭火灾,子孙移居桑谷(今双龙)。
官店杨氏与双龙杨氏同宗。南宋绍兴年间,丽水水东杨国荣,遭世乱,访族兄于绥,游仙都,遂定居关川之今官店)。
东门杨氏南宋时,青州(今属山东)杨添遂任职处州,死后葬绍云美化乡云苍山。南宋末,其后裔克谦任给云知县,居县城东门东和坊。子孙散居长澜、黄坛、东溪、西坑口等处。
周氏诸族
古楼周氏系汉初周勃之后。后周显德年间,汝南安城(今属河南)周行遥统兵处州平乱,封冠巾郡伯,始居古楼。宋开宝六年(9 73 ) ,其裔任东阳教授,居东阳玉峰(今属磐安)。南北宋之交,复从东阳回迁古楼。其后子孙散处肺膛、南顿、冷水、桂村、大溪滩、前山、赫背、东方、马鞍山、雁门、塘上、桥头、麻弄、白彦和永康新亭、高川、舟山下、荆州等处。
龙津坊周氏亦系汉周勃之后.宋景德元年(1004 ) ,吉水(今属江西)周昌龄出任台州训导,居缪云县城龙津浮桥。至南北宋之交,裔孙散居小溪、东溪、汉溪(今横塘岸)、周湖、蒋堰、小箔、云岭、附马、杨桥、生水塘等处。
长坑周氏源于山东曲阜,支分仙居。南宋中叶,仙居横溪周家店周金,经商于长坑一带,居下园经堂前(桥上)。其后裔分迁上周和义乌双林寺等处。
东光周氏明初周士贞从丽水滴水岩迁入东光(今桂溪)。至清初,裔孙分迁苍岭脚、后叶、坑旦、栗坑、前朱等处。
谷前周氏宋相周必大之后。元末,其6 世孙刑部主事周椒基从江西吉安迁入谷川.至明末,裔孙分迁东前和永康下楼等处。
项川周氏南宋中叶,丽水周奉哲入赘项川。后裔分迁龙山、蒋山、马岭、互川等处。
胡陈季氏
明代,丽水季祥来婿云任独峰书院山长,后留居胡陈(今壶镇)。
陈氏诸族
梅溪陈氏源出淮阳(今属河南),支分金陵(今南京).唐乾符二年(875 ) ,处州陈判官死于任,其子有生扶枢回籍,遇黄巢兵起,路途阻塞,葬父于下泅(今作下陈),庐墓而居。宋末,后裔陈合创别业于西岩,其子显祥任绪云教谕,上书言事件相,辞职家居,植梅千株,名其地为梅溪。清康熙十三年(1674 ) ,其裔万春避兵乱分居龙湖。美化陈氏源出南昌,支分开封,系宋执政陈恕之后。宋嘉佑元年(1056 )执中子世达、世聪因与嫡兄不和,离家出走。兄居永嘉虞美里,弟居绪云美化乡坑坳头。治平三年(1066 )世达子陈穆访叔,遂居叔宅之近处宫泽(今姓汪)。南宋以降,后裔分迁井南、柏树园(今应庄附近)、五觅头、蟠龙、岱石口、皋头、靖岳西山和仙居上陈等地。丛桂坊陈氏宋熙宁间,右正言陈禾自金陵迁县城丛桂坊,后裔散居长坑、兰口、下陈、三里、双港桥、靖岳和丽水皂树等处。
仁和坊陈氏宋绍兴间,开封陈献任温州通判,任满寓居县城仁和坊。元末以降,后裔散居东溪、雅村、兰口、前金、黄迎祥、宏坦、钦村、朱村、东渡、长丰、岱石、庐膛和丽水大水门、岩泉等处。
陈岸陈氏源于开封,支分福建。唐建中年间,福建长溪赤岸陈仁政,官评事,因避朱溉、朱滔之乱,隐居陈岸(今仁岸),其长子陈达迁古路,次子陈统迁堰头。后裔析居长丰、昭序、东岸、西墅、上周等处。
虞山陈氏源于山东东平。五代广顺三年(9 53 ) ,陈仁政任处州通判,卒于官舍,其子扶枢葬给云黄龙前岗山,长子承善乃居县城北门虞山脚,第二子迁回山东,第三子承庆居黄龙十二里(今黄龙村附近)守墓。南宋后,承庆后裔迁川石、雅宅等地。元时兵乱,承善后裔迁碧溪、碧川、腰贩、鱼川、陈宕、碧街、坑底,后又分迁小玛、大陆、新建等地。其后人尚有迁往龙泉、丽水、松阳及江苏、福建等地。
白岩陈氏源于宣城,支分丽水。南宋初年,丽水月山陈大受迁石佛堂(今陈弄口一带),越10 世陈溢由陈弄口迁白岩。
深坑陈氏宋时陈俊自天台迁络云昌谷双溪(今陈岸),其后有裔迁拓番、珠玉《今珠佑)。10 世孙惠鉴始迁深坑,裔孙有分迁前庄、坑上、西坑口、苍基及丽水、武义等地。
铁箱陈氏元代,永嘉白泉陈楷,迁居塔云石时坑(今外寮坑),越6 世陈稀迁居铁箱。
赵岸陈氏元前期,永康荆州双溪陈释宝,赘居赵岸(今作兆岸)赵氏。清初,有后裔分迁梨仓。
后塘陈氏源于吴兴,支分永康,系南朝陈后主之后。元末,永康尚书堂陈始端迁茶堂上陈(今新民村西)。因连遭火灾,迁壶镇后塘。越10 余世,后裔散迁盛园、白竹朱坑等地。
林氏诸族
储树坪林氏南宋末,永嘉西角林居敬,遭元兵交,迁居储树坪,俗名枚西头(今溶江乡山坑)。明初,其孙善易归祖家,道经霞岭(今大源镇岭头村),被王氏招为婿。后裔散居麻车、高阪等地。
黄龙林氏与储树坪林氏同宗。元末,丽水官桥林彬祖,知绪云县事,佐石抹宜孙拒明师。事败隐居黄龙。其孙分居古塘下、京隆。
大好贩陆氏
源于邹陵,支分东阳。南宋宁宗朝,东阳石鼓岭陆惟任,与弟惟思,隐居绪云李村大
抒贩(今属丽水)。金氏诸族南溪金氏梅溪迁入。
上东方金氏黄碧街金氏
后裔散居石览、下陆、上陆、前路西山、壶桨和丽水大水门等处。
元末明初,金叔宾从永嘉界坑迁入。明成化年间,复有金全生从永嘉
袂普二八委七扒护七
源于湖南邵阳,支分永康。明永乐年间,金大从永康麻车迁入。源于义乌,支分永康。明万历初,绥德州吏目金鸣雷从桐溪迁入。弟四骊后民裔散居马渡、五里牌。
岩背金氏源于龙游,支分下洋,与下洋刘氏同宗。宋建炎年间,龙游刘先、刘浑兄弟侨居下洋。刘浑有孙奎光、宝光。宝光从下洋迁下潜踏道头。奎光往游台州,经岩背,金仕坚妻以女,遂成族。
青塘施氏
源于开封,支分德清。唐天佑年间,德清施坚实奉命率兵镇压卢约,屯兵黄龙山。事平,隐居黄龙山青塘。至宋,后裔散居雅施、泽矶、西岩。后又分迁大妈、户九、麻村、览川、深渡、西施、桂山、好溪、来铎岭和浦江、青田海溪等地。
胡氏诸族
东山胡氏源于江陵,支分永嘉。北宋前期,武节大夫东南第一正将永嘉汝南胡森,返里祭祖,至黄碧,闻冯公岭有虎伤人。其妻惊骇,遂居黄碧东山。其孙有迁南京和福建崇安。南宋以降,后裔分迁云塘、杜桥、上宕、肪膛、览川、马渡、南顿、后青、富塘、潜陈、前胡、塘后、上坪、紫凤、长坑、西岩、官坛庙和永康赤岩、衙溪口、青山等处。潜明胡氏元延佑年间,胡长孺从永康龙山柏樟迁入潜明,后有孙分迁松岩。胡村胡氏源于南昌,支分奉化。南宋绍兴年间,奉化排岭胡栋,由义乌教谕调任永嘉,经绪云,爱其地,弃官居之,以姓名其地日胡村。有后裔分迁龙泉、仙居安仁沙孔。
赵氏诸族
溪头赵氏支分河南太邱。五代后晋年间,礼部侍郎赵宗伯迁入溪头(今三里村)。
云塘赵氏源于幽蓟(今北京),支分洛阳,系宋相赵普之后。南宋建炎元年( 1127 ) ,兵部尚书赵期因主张恢复失地,遭排斥,游鼎湖,遂居云塘。越4 世,迁入县城。明初以降,后裔散居白岩、新建、杜塘、古溪、东溪、东渡、金谷、乾坑、花楼山、新屋饭、大路贩、井南、下宅、后仁、里隆、迎祥、壶镇、湖川、北山、青川、姓汪和丽水县城、普爱,象山县城,武义桐琴,仙居安仁,青田海溪,金华等地。
赵岸赵氏源于开封,支分丽水,系宋太宗后裔。南宋中叶,通判赵汝珠居绥云云台山下别业,以姓名其地曰赵岸(今作兆岸)。南宋末,后裔分迁武义前溪、黄岩西桥等地。明朝前期,又分迁北坑、杨番、阳弄、梅寮等地。
白茅赵氏系宋魏王廷美之裔,南宋宝庆前后,永康苏溪赵俊夫迁入。
碧虞赵氏源于河南太邱,支分东阳巍山。明景泰前后,赵九青迁入碧虞。清初,赵秉玉迁三里。
后塘赵氏清顺治年间,海宁小东门外赵周巷赵进麒,经商处州,乃居壶镇后塘。后裔分迁新宅、县城东门等地。
梅下赵氏源于开封,支分江西南丰。清中叶,赵球五、殿五从南丰东关迁人。
姚氏诸族
姓姚姚氏源于钱塘,支分桐庐,系唐相姚祟之后。南宋前期,姚稚由桐庐三迁而入。
水南姚氏与姓姚姚氏同宗。明末,姚日旺由江西南丰杨梅岗经商至绮云,乃居县城水南。至清中叶,后裔散居白彦、洋潭头、石马岸、车坑、松树湖、马墅、方坑口、雅村和富阳上潘、永康杨坑、武义端村、宣平浅田、常山七都等处。
项氏诸族
石洋湖畔项氏南宋中叶,永康龙山街项文育任职台州,途经络云,赘居石洋湖畔(今壶镇湖头珠东)陈氏。明正统年间,因避乱迁阳障坑畔,以姓名其地日项宅,同时又有迁至新贩、双溪口等地。
胡西坑项氏南宋中叶项文育堂弟文竭,从永康龙山街迁入。
上周项氏源于辽西,支分丽水,系楚项梁之后。北宋中叶,项倦自丽水澡泉迁入绮云,后裔先居上周,后迁鲤鱼贡(今鲤鱼孔)、永康横塘。明末又自两地迁东里、厚仁。西弄项氏与上周项氏同宗,项傅弟项伸,任职苏州,返丽水途经桃花岭,恋其山水清秀,居桃源内保,后裔分迁西弄、隘头和丽水等地。
项弄项氏与上周项氏同宗,项伯善自瀑泉迁项弄,遂成族。
东门郑氏
宋乾道初,淮安郑佳任绪云县令,卒于任。其子郑常扶枢北归,士庶挽留,遂居县城东门。后裔分迁周村、船埠头、双龙、东渡、名山、好溪、赤溪、金钩、舒洪、双溪口、西桥、螺娜岩、前胡、木白、竹余、苍岭脚和福建平海卫等地。
龙津坊柯氏
源于福建晋江,支分仙居二明初,仙居柯桥头柯廷德迁入县城龙津坊.至晚明,裔孙分迁岭后、黄山、苍岭脚以及丽水大岭坑、金华舍下。
钦村钦氏
源于西洋,支分苏州。宋朝,西洋某国宜也吉出使中国进贡而不返,宋王朝命其在钦天监任职,遂以钦为姓。元代苏州钦昌任职丽水粮捕厅,死后葬绪云栗坑。其子钦谷遂居丰溪钦岩,以姓名其地。清乾隆间,有后裔分迁宣平富山头、丽水昌坑头。
官店抖氏
宋嘉佑年间,陈留抖滔,出任处州刺史,值时乱路隔,与官店杨氏结亲,遂居之,后裔散处越尘、大源、西坑以及绍兴稽山门里、杭州清波门、定海后海、丽水碧湖、任口等处。
俞氏诸族
上俞俞氏源于凤阳,支分仙居。宋崇宁年间,仙居横澳九郎溪俞铸迁至上俞(今三溪西应附近)。后裔分迁富塘、水口、后陈、井南、东俞、项山和仙居下溪等地。周弄俞氏源于金陵,支分常州。元代,常州俞渭迁入周弄。明中叶,子孙分迁岩门、山坑、绪山、周山、大平头、桥吞以及温州界袅等处。
舒洪洪氏
系宋相洪适之后。南宋绍燕末、庆元初,都阳洪焕任处州金判。归途中,卜居贞溪百冈山下。后裔分迁双溪口、洪村桥(今舒洪)和青田舒桥。
姗龙翁氏
源于福建莆田,支分永康。明成化、弘治年间,永康前仓翁宜迁居盘龙脑曲丘。清嘉庆、道光间,有后裔分迁金华廿四都。
秦氏家族
源于.防海,支分永康。清初,永康后街秦希选为避乱迁络云冷水(今属磐安),希元迁绪云柳坡贩(今属磐安),元相、元珍分别迁棠慈、北山.后裔又分迁三里、金竹杨村。
后山骆氏
系唐诗人骆宾王之后。清初,义乌廿三里骆锦钦避乱迁入。夏弄X 氏
宋元丰间,会稽夏澄游仙都,过岩门,抱稠峰,携家室子女居夏弄。陶滩陶氏
源于洱阳(九江),支分临海。后周显德间,吴越国大中大夫临海长潭陶温,晚年隐居绮云别业,乡人以其姓名其地曰陶滩。其从弟从长潭迁居绪云县城东门外陶宅。越七世,陶温裔孙散居小摘石鼓里(今大园村西)、陶墅、大园、麻车、下东山、黄塘头、柳塘、宏坦、泉墉、葛湖、黄碧铺前、龙湖、坡岭头、周弄、上田、名山、洋山和磐安、永康、武义、丽水等地。
章氏诸族
艾岭章氏源于浦城,支分永康.宋崇宁三年(1104 ) ,永康射垛章腾,因榷兵资,兄弟避乱失群,与婶夜至历山下,赘外祖叶氏而居。后裔散处大坑、样头、下仁堂、桥头、板堰和永康章店、东阳西街、龙泉仁田等地。
t 村章氏源于浦城,支分永嘉。元代,永嘉白岩章武俊迁入。
牌头章氏与章村章氏同宗。元代,武俊堂兄文参由永嘉白岩迁绪云县城水南,明中叶,五世孙降正分迁牌头(今属兆岸村)。
摺云墟梅氏
源于建康(南京),支分宣城(今属安徽).南朝刘宋元嘉间,宣城梅棱官蔡州刺史,元嘉末退隐绪云墟(今绪云县城).后裔分迁前阳、深渡、梅宅、下东方以及丽水浮云、永康古山等处。
白岩曹氏
后晋夭福年间、永康曹玻任婚云县尉,避乱隐居白岩(今属磐安)。后裔分迁曹坟、五云镇和今属磐安县的泊公、南好、下黄、朱石岭、潘田、下村等处。
麻氏诸族
东门水南麻氏源于武林(今杭州),支分永嘉。宋孝宗、光宗年间,麻大用、大任由永嘉柴峰迁入缪云县城东门、水南,后裔散居东溪、南胡村、陶马璧、东方等处。沐白麻氏元末明初,麻时铎从永嘉麻坡迁入。
苍签麻氏元末明初,麻道玺从永嘉界坑迁入苍基。后裔散居西深、麻弄、外西坑、金谷、上王、杨坑等处。
东澳麻氏宋末,麻慎之从永嘉双溪麻坡迁入东溪。越7 世,裔孙分迁雅宅、板举、东渡。
麻垢麻氏元中叶,麻文京从青田溪西迁绪云县城东门、水南,复迁麻山(今麻垢附近)。元末明初,其孙从麻山迁麻垢,
西派麻氏明初,永嘉双溪麻坡麻显僧迁入西源,后裔分迁外西坑、麻弄、杨坑、金谷、舒洪、姓王等地。
黄氏诸族
韩板黄氏源于绍兴,支分永寨。南宋初年,永嘉西角黄文先,任兵马指挥使,卜居给云县城水南。明代,裔孙福英迁黄宅园、福居迁皂川,福英孙再迁韩饭。清初,裔孙分迁黄山、澳岩下、三湾、白峰湖、西山底、邢弄。明代以来,还有分迁武义三口黄、青田下黄等处,
典里黄氏南宋初,绍兴黄伦任职绪云,留居县城通济巷。宋末元初,其八世孙黄应元,为美化书院山长,遂居东乡,名其地日美里(今属壶镇).
水南黄氏源于福州,支分括苍(丽水)。约南宋初,黄雅自金华迁括苍,再迁居缪云县城水南。明代有裔孙分迁大编黄,清代又分迁板举、下弄潭、西山、陆简及丽水范坑、皂树等地。
郭氏诸族
赤溪娜氏源于东阳,支分台州。明弘治年间,郭智迁赤溪三眼塘。清初,后裔分迁岱石坑‘今属磐安)和仙居播滩、武义等处。
郭店郭氏支分仙居前山。约元末明初,郭理迁绮云东乡,以姓名其地曰郭店。长子郭康,复迁赤溪.次子郭嘉,传至14 世,有后裔郭富,又自郭店迁前湖.遮树祛氏
支分建宁。唐中宗朝,播璞经商于给云东溪、长坑一带.常住杜岭,某暑日,浴于水郑之上,有树林遮凉,又见山蟠水秀,乃置产立业而居,名其地为遮树。嗣后,子孙散居义乌、龙泉、嘉兴、平阳及松江、浦城等地,而绪云却稀。
岱石口蒋氏
源于临海,支分仙居。仙居桥溪蒋霸,官长溪令。后晋夭福八年(943 ) ,访友婆州,途经绪云徐家版,巧遇其友,值妻病,遂留居之:长子与父居岱石口,次子居括碧桥(今溪坪),三子居岱石,四子居岭下(今横塘岸)。其后,子孙散居宅塘、槐花树、护膛、大溪(今属磐安》、盛园,以及永康黄茂岭、烈桥,武义内白,温州蒲门,东阳王墙头等地。谢氏诸族
润鸿山下谢氏源于阳夏(今太康卜支分会稽,系南朝谢灵运之后。刘宋元嘉十年(433 ) ,谢灵运被收后,其子起宗,易名麟趾,逃逸居鹑鸡山下(今谢山头)。后裔散居长坑、胡坑、管澳、羊上下谢、头梳丘、玉溪、黄连坑、潘弄、览头本、板举和天台、永康、仙居、丽水、龙岩等地。
赤澳谢氏源于会稽,支分仙居。南宋绍兴年间,仙居八迭谢岩谢唯,侍父游丽州(永康)桃岩。返家时,父病死胡陈,葬小陶滩。后因道远祭扫不便,遂迁居赤溪。后裔散居羊上上谢、螺蜘岩。
舒氏诸族
舒洪舒氏源于东阳,支分四明,系唐相舒元舆之后。元至元年间,四明舒踢任处州教授,卒于任.其子天荣,为处州总管府知事,无心归葬四明,遂居百冈山下贞溪旁。西岸舒氏深于东阳,支分永康。与舒洪舒氏同宗。清初从永康永祥迁入。较氏家族
清康熙年间,从福建上杭古田里迁入:赖淑展迁鳌坪,有子分迁武义寺前贩;赖国祥迁莲溪(今属武义),赖友玉迁里村;赖能权迁黄坑。
碧皮皮氏
源于余姚,支分义乌,系唐书法家虞世南之后。南宋中叶,虞传父子从义乌迁黄碧,名其地为黄碧虞。后裔散居西山、碧街、姚村、芝番、叶村、棍树根、章村等处。雅化路楼氏
源于义乌,支分永康。明初楼文胜从永康舟山迁人。
脸山下房氏
源于余杭(一说钱塘),约宋初迁入。钱塘詹赞为避钱氏,迁居婿云县城西隅,不久迁詹山下。后裔散居小日(今水口)、西桥、周勘头、兆岸、东渡,以及水嘉、丽水、松阳、龙泉、东阳、永康、庆元、武义等地。
越尘褚氏
源于钱塘(今杭州》 ,支分水康。系唐书法家褚走良之后。元至顺年间,永康褚先迁越尘(今作越陈)。
型坑蓝氏
源于福清,支分上杭。清康熙、乾隆年间,蓝恒金、恒上、恒先兄弟因避乱由上杭大统坊迁入。
蔡氏诸族
小菜获氏源于泉州,支分永嘉。唐傅宗时,温州盆溪蔡启良任丹徒尹,归田过绷』云小浆(今小章),爱其山川秀丽,遂卜筑而居。明初,后裔分迁南顿.其后又从南顿分迁赤溪、好澳以及丽水石牛、台州蔡家等处。
独山蔡氏源于岭南,支分处州。南宋中叶,蔡岳迁入独山。后裔分迁南深。献山庙鲍氏
宋泽熙八年(1181 )鲍哗登进士,任提点成都路刑狱,由婆城迁居兰溪黄山下.明末裔孙子善由兰溪迁居缪云仙都前湖。清康熙、乾隆年间转迁献山庙。
薯川潘氏
源于上谷(今河北怀来一带),支分钱塘。唐中叶,上谷潘济,任江浙提举,后择地隐居薯川(今大洋后村)。不数载,返回钱塘。唐末,泉州太守潘梦“不忘祖丘”,复迁居薯川。后裔分迁东渡桥头、石亭、方坑高沈、周塘、上周、南源、前村、南溪、姓播,以及沮州昆杨、西谷,永嘉平坑、上吴等处。
丛桂坊樊氏
源于池州,支分真州(江苏仪征)。南宋末,真州樊万任两浙儒学提举,出视处州卒。其子祀孙守墓处州,后迁居绪云县城丛桂坊。后裔分迁杜桥、名山、洋山、宏坦、前朱、东岸、白峰湖、河宅、兰口、梅下、樊庄、黄山下、周弄、吴岭、方溪、岱石、舒洪、双溪口以及东阳西源党坞、宣平梁村、云和小徐、丽水皂树等地。
下潜潜氏
源于开封,支分彭城(今江苏铜山)。原姓钱,为避吴越王钱氏,改姓潜。五代后梁时,彭城潜信任兵部尚书,辞官退闲,与子迁居下潜.后裔散居稠门潜宅、贞澳塘头胡田基、,。江沿、茶川、季坑、潜源、杨坑、官坑,以及东阳石门、永康西破坑口(今属磐安)、龙泉黄湾埠头、畜阳新登等地。
里村薛氏
源于温州,支分丽水。明正德年间,丽水小水门薛幸经商于里村,乃居之。
推赞谱牒书----缙云姓氏志
地方部门编撰的各种姓氏志一类的书,我也看了非常多了。基本上都比较一般,只能起到聊胜于无的作用。其中最推荐和赞赏的一本姓氏志 是 《缙云姓氏志》。这是我唯一一本叫赞的。直接发出部分图片,就知道这本地方姓氏志的优点在哪里了。
最重要的一点,他介绍本地的姓氏,不是一种笼统泛泛而谈的。例如其他地区介绍陈氏(福州姓氏志、永安姓氏志、安溪姓氏志),把陈氏天花乱坠讲了很多,入闽又是天花乱坠,入福州又是天花乱坠,然后又是名人一大坨的,涉及到村落,只是一笔带过始祖谁,何时迁入。我汗啊,每个村落当然都有始祖啊,始祖A跟始祖B 又有什么区别?“九牧几房之后”讲了跟没讲有什么区别?(更何况族谱本身可信度就非常低,一条线记载就很危险了,何况谁谁几世孙、自某某迁入)真正懂得世系的人,就会知道为什么说没有任何意义了。对了解详细信息、村落情况,严格说,毫无帮助。
《缙云姓氏志》就非常重视县内每个村落的具体世系、繁衍分布情况,而且每个姓氏都给出了具体的、很大的世系,也非常方便抄录和查证。即便碰到像我这样非常挑剔、容不得半点瑕疵的研究者,也可以有理有据的进行分析。(随机拍摄的一张是缙云沈氏。)
虽然限于篇幅,本书还是比较简略,例如编者所在的金氏,却并未给出世系。源流情况也不太详细。但是满满650多页的一本书,几乎都是宝贵的信息。可以说是一半的原始族谱的存在。后面附录的按村落排序的姓氏表,更起到学有目录,事半功倍的作用。
只能说明这个县的文化积淀如此的伟大,编者的智慧。主编金兆法。
连城姓氏志
福建(连城姓氏志)由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发行。内容覆盖,源流,入闽,定居,迁移,分布,谱牒,文物,名人,大事年表等
兰溪姓氏纪略
兰溪姓氏纪略1993由兰溪市志办公室编印出版,主编:胡汝明,32开186页。本书讲述当地姓氏文化源流。
缙云姓氏志
本书介绍了缙云县内106个姓氏的源流及人物等状况,尤其着力于普通老百姓的记述,并试图从史学角度给老百姓确定一个位置。
蕉岭姓氏源流
《蕉岭姓氏源流》由蕉岭县志办1994年编印,主编:赖雨桐,本书讲述当地姓氏文化源流。
华容县姓氏志
1992年朱炎先生主编《华容县姓氏志》其中记载,1990年,全县共有姓氏465个,其中单姓461个,复姓4个。
高安姓氏大观
《高安姓氏大观》 于1997年江西省高安市史志办公室出版,其内容252页,32开。其内容覆盖,姓氏与族谱,名人掌故,历史人物等。
阜阳姓氏迁徙志
《阜阳姓氏迁徙志》由阜阳青年作家协会主席张殿兵著,全书分为“客居姓氏迁徙”、“姓氏文化论证”、“姓源涎生阜阳”三个部分。书中记录阜阳20多个姓氏的发源、繁衍历史
福州姓氏志
丰泽区姓氏志
本书上限追溯各姓氏起源,下限至2006年10月31日。主要记述各姓氏的姓源、人闽肇泉、繁衍分布、祠墓谱牒、人物等历史事实与人文发展
德化县姓氏志
《德化县姓氏志》是2008年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