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姓氏迁徙志

2015-09-23

作 者:张殿兵
出 版 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装 订:平装
版 次:一版一印
开 本:大32开
页 数:308页

《阜阳姓氏迁徙志》后记




姓氏迁徙志一书在我心中酝酿多年,一直想出本这方面著作。因为小时候就对各种姓氏产生了好奇。记得上小学时,班里一个叫“解永梅”的女同学,我们都叫解放的“解”,同学戏称“解手”。从那一时刻,在我心里就产生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不姓“解”,非姓“解(xie)”。班里还有叫卢旭、乔敬、邱侠、汪霞、唐丽、苏金涛、诸葛等各种姓氏,为什么姓李姓张姓王的同学多,而这几个同学姓较少呢?曾经问过父母,大人的解释是生来就得姓这。

时隔30多年,当我静静地研究发掘这些姓氏文化时,发现源远流长的姓氏史早已被割裂得面目全非,尤其是一场史无前例“文革”,更把中国人的姓氏之根彻底地毁灭。当一代伟人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后,四分五裂的姓氏文化终于被拾起。公元2002年,关于记录姓氏的谱谍学被搬上大学课堂,尘封半个世纪的姓氏寻根文化才得以重见天日。

公元2004年颍州晚报开办历史文化栏目《古风》,一直想对姓氏史涉猎,但难以实现,主要缘于许多姓氏家族谨小慎微,既不愿赠送一本家谱,也不愿提供一切访谈机会。这期间,我默默地搜集家谱资料,多在阜阳旧书摊处购买一些阜阳家谱,相继购买了十几部姓氏家谱。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家族姓氏的赠送,丰富了我谱谍的研究考证。



公元2011年,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颍州晚报开辟姓氏文化栏目。对于阜阳哪些姓氏家族编纂家谱可谓了如指掌,我首先撰写出《颍上万氏源江西南昌》迁徙史,因为原市文联副主席万文义先后修几次万氏家谱,每一次续修都赠送我一部,我也早已经阅读完家谱文献资料。因此,首篇万氏姓氏迁徙史出来后,接着先后撰写出了《谭棚张老家源自山东》、《颍州宁氏源自燕京通州》、《阜阳十里铺王氏与龙口同源》、《阜阳插花与茨河高氏同宗同脉》等等。这些姓氏的挖掘不仅得益于对方提供家谱,也得到这些热心研究姓氏人士的支持帮助。

与此同时,在撰写其家族姓氏时,对于提供的家谱文献资料,我也进行了厘清考证,有一些出现明显的历史错误,既有时代不对,也有变迁地有误,还有人名和官职之错等等。不仅如此,有些家谱人物事迹不详的,根据查阅史料也能还原其姓名及事迹。如《太和洪山祝楼祝氏源山东成武》一文,其始迁祖不仅官职有误,而且宦海生涯事迹也不详。后来我在孔网上特意买了一部《成武县志》及当地史学家编写的文史资料,并查阅《明史》等文献,方纠正了其家谱记载其始迁祖官职有误和事迹不详的遗憾。其实,关于厘清这些史学有误的情形,几乎每一个姓氏都存在。

对于撰写其家族姓氏,大部分家族编撰人员都很慷慨,免费赠送一部家谱作为支持或者答谢。但其间,也不乏碰到吝啬者,仅给予借阅家谱,写完后必须归还。甚至于有不愿意借阅的,对于研究挖掘的人士来说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曾经明确告诉对方,对于家谱我进行收藏研究,并且在适当时候我将编纂一部《阜阳历代藏书志》目录。但对方依然不予理睬,这些少数姓氏家族人员认为,家谱是不能外借或赠送的,需要自己姓氏的各家自己保存。说来有一件哭笑不得的事,一个姓氏家族(不提姓氏人名了)不愿赠送,没想到过了半个月,我竟然在三棚塔下的一旧书摊上碰到了,仅仅花了5元钱买了一部。提起来我对这个家族人员的无知也很无语,因为他们宁愿发给自己家族姓氏人员,明知道自己家族人员不会喜欢或者不读书,但依然愿意发给他们,而对于喜欢研究姓氏家族的专业人士却不愿赠送。也许无知的他们忽略了家谱首先是历史,是一部书,出书就是给人阅读的这个道理。


人生注定慷慨必结善果。万氏后裔万文义老先生曾经先后赠送给我三部新修的万氏族谱(先是32开小薄本,后是大16开薄本,再后是大16开超厚本),我每一部都进行阅读。后来我在第三部族谱中无意中发现,他新修的家谱先祖名字与我收藏的民国凤台万氏族谱名字相同,于是我进行对照,发现我这部民国族谱与他们新修的万氏族谱是一个先祖,不仅如此,我收藏的这部老族谱还有明朝理学家朱熹给万氏族谱写的序,并得知了万氏先祖曾任过知县、知府等官职。再后来,我免费给予万文义老先生提供家谱史料(万老曾愿意出三千元高价买谱谍资料)。为此,万氏后裔又重新续修了一部更为完善的《颍凤万氏宗谱》。这难道不是慷慨结善缘的最好结局吗?
我曾经在韦氏源自河南鲁台一文中说过,我对于那些热心家族历史的人有一种强烈的好感,不仅仅他们对自己家族历史的奉献,更因为他们对阜阳姓氏历史文化的贡献。阜阳的历史文化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研究,以及无私奉献,方汇聚成了一部洋洋大观的阜阳文化史。然而,我也在此希望那些不愿把家谱赠送给社会的家族人士,千万莫陷入狭窄的奉献中。自己家族的历史,并不是自己的,同时也是阜阳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这些居住阜阳的家族历史文献资料可以弥补阜阳正史的不足。

当看到这本书后记的编纂姓氏家谱问世者,以及拟打算编纂或正在编纂的家谱人员,希望你们能把家谱慷慨地赠送给热爱阜阳姓氏历史研究的有识之士,以及市地志办、市档案局、市图书馆、阜阳皖北文化中心等单位,因为家谱赠送给这些单位和个人,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文献资政作用。


在本书付印之际,感谢阜阳市地志办、阜阳皖北文化中心大力支持与帮助;感谢为本书题名的中国书协会员、颍州区书协主席朱子敬兄长给予题字;感谢我市知名画家、颍泉区美协主席储洪刚兄长给予封面绘画。相信这部寻根姓氏史籍的出版,必将弥补阜阳姓氏史的空白,以及安徽省姓氏史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