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迁民河南时因初探
第八编 附编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几百年来,栾川县民间一直流传着明初或明末、清初从山西省洪洞县移民河南的事。1981年进行地名普查和1989年进行地名资料补调工作时,民间多有反映迁民和缅怀。大槐树”的情况。据初步调查,全县近三分之二村庄的来历、含义和建村时间涉及到迁民时因。为了澄清这个问题,编好《栾川县地名志》,我们查阅了《河南府志》、《明实录》、《续文献通考》,《明史》、《日知录之余》等书的有关明初迁民记载和地名普查、资料补调时所收集到大量的民间牒谱与墓碑、石碣、碑文等有关洪洞县“大槐树”处迁民的记述。鉴此,现就洪洞迁民之事,考述其略,以供洪洞迁民的后裔了解一些有关资料。
一、迁民的历史原因
河南位居。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着发达的经济和文化。那么为什么明初要把山西民迁到河南来呢这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原因的。
宋、元之际,中原各地长期遭受兵祸,狼烟迭起,战火频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元帝国统治者进入中原后,以极其残暴的手段压迫各族人民,禁止汉人持拿兵器,屠杀张、王、李、赵、刘五大姓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日益频繁。元代末年,在中原大的兵事有三次:
(一)为了死里逃生,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作战,攻城掠地,屠戮无辜,长达十三年之久.《元史·脱脱传》载:。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脱脱复徐州,屠其城。”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祖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
(二)元朝诸王将领配合元军与农民军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郭帖木耳),陕西的李思齐,出兵豫、鲁和两淮,这次战斗中,元军与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豫、鲁、苏、皖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得仅余十八户人家。
(三)朱元璋出兵江准,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幽燕,战败壬保保(扩郭帖木耳),灭李思齐于关中,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告结束。当时自然灾害严重,据《元史》载:仅元末雨旱灾河南有十七次,河北十五次.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钩州大水,四年元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居民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鄂陵,通许、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蝗灾也顿时而至,’频频蚕食田禾,毁于一旦.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九次.同时,瘟疫又多次流行,以上种种原因,使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白骨累累,赤地千里,不见人烟。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这就概括地说明了河南的残破凄凉情景。及至明惠帝朱允炆即位,靖难兵起,苏、鲁、豫,皖广大地区的人民蒙受的战祸更大,损失较前更惨,地广人稀现象愈加严重。这就是中原各省遭受的第四次大的兵灾。
当时,山西为元末名将察罕帖木儿及其子扩郭帖木耳(王保保)的根据地,他们利用山河之险,统治严厉,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山西之民因此得以生息繁衍,死亡较少,加之难民流入,形成人稠地狭。这是明洪武和永乐年间移山西民于中原各省的主要原因。朱元璋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止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郑州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臬、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决定移民屯田,迁一部分山西民到河南等地。从此,一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开始了.
二、明政府迁山西民到河南的时间、次数和分布情况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政府为了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恢复中原经济,曾先后多次移民于河南.记有年代的有:
《汲县李氏家谱稿》载:盛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山西泽州府风台县堰头村迁汲。
《孟津县志》卷四《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徙山西民于河北(黄河以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
《封丘县志》卷四《氏族别录》载:。东仲宫赵氏,洪武七年(1374年)有昆 仲二人自晋同来封,分居东、西仲宫,是为赵氏之始祖。’
《获嘉县志》卷八《氏族》载:。永兴屯始祖失名,称郭老大.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山西凤台滩里迁来,后有迁王井,新城等村者,有谱有宗.’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实录》卷193,是年八月癸丑条记:。迁山西泽,潞二州之民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广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此中彰德、归德,当时均属河南。
《明太祖实录》卷198,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丙寅条记:上以河南彰德、卫辉、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遗地利,山西民众而地狭故多贫。乃使后军都督佥事李格等往谕,其民愿徙者,验丁给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复令工部榜谕。
汲县郭全屯结义庙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仲秋所立迁民碑记:。山西泽州建兴乡大阳都为迁民事系汲县西城南社双蓝屯居住,里长郭全,下人户110户.并且开列其110户主姓名于其上。
《封丘县志》卷三《氏族志》记:沙岗高氏、马塔高氏,东宗宫高氏,牛所高氏、小李湾高氏。始祖山西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迁来.初居吾村东街高家井,既而改迁县东沙岗村……”。
明成祖即位后,屡迁山西民到河南。
《明太宗实录》卷18,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乙未条载:河南裕州言本州地广人稀,山西泽、潞等州县地狭民稠。乞于彼无田之家,分丁来耕。上命户部如所言行之 《泽州府志》卷四十九《纪事》亦记:永乐元年,沼泽、潞等州无田民,分丁赴裕州垦荒.”此云裕州,即今河南方城县,时属河南南阳府.
《封丘县志》卷四《氏族别录》载:李马台李氏。明永乐四年(1406年),有李让者,自晋洪洞迁此.”
《获嘉县志》卷八《氏族》载:“巨柏始祖冯三者,山西陵川县南马镇人,明永乐时为钦天监监正,五年迁来。”
以上所列,提及的迁民时间及次数,是根据所见文献中记有迁民具体时间的材料表出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材料未详其迁民时间,多作。明初、洪武年、洪武中、永乐间等均未录用。据此,我们可以肯定,明初山西民迁入河南各地,先后历时十五年之久,是由明政府户部有组织、有计划分批迁出的,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迁民运动。这次迁民对巩固明朝封建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振兴中原,开发边疆、民族融合,交流文化,以及尔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山西民迁于栾的时间、分布情况及姓氏
据我国历史文献记载,山西民迁于河南者以彰德(安阳)府、怀庆(沁阳)府、开封府、归德(商丘)府为最多、其它河南(洛阳)府、汝宁(汝南府)、南阳府也不少。
栾川县洪洞迁民的时间、人次、无史志确凿记载。从目前调查的资料看,是散居在全县各乡,其情况大致有四:
1、明初由山西洪洞直接迁入栾川,如:潭头街马氏祖茔碑序说:。马氏旧族系出山西,明洪武年间福禄、福寿二祖来嵩。”(当时潭头属嵩县) 又如:潭头大王庙
孙氏壁碣记载:明初我始祖由山西洪洞卜居潭头大王庙.还有,常湾常族家谱、七里坪杨氏家谱等等都有从山西洪洞迁栾的记载.
2、明初,先由山西洪洞迁到外地而后迁入栾川.如潭头东山村胡氏迁嵩碑文载:我胡氏第一始祖发仁公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偃师城,今城西关祖茔在焉,六世祖可珍公由偃师迁嵩邑潭头之东山……” 李氏家谱载:明初山西夏县迁嵩县神阴乡(新店),至丞祥、丞光迁至潭头大王庙。潭头纸房村崔氏墓碑载: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至巩县龙驹村,后迁入嵩邑潭头纸房村.
3、初迁一地,其后人口增多分出另建其村落.如:潭头乡何村阎氏家族,明洪武年间迁上坡,开荒四亩,定居于此,称四亩地沟阎家,后人繁多,又在井峪河中游开荒二十多亩,建二十亩地阎家村.
4、陆续由山西洪洞迁入栾川,这多因同族、乡亲、邻里,知其徙地,相互约合,陆续迁栾居住.也有明末逃荒游徙于栾.大清沟聂氏家谱载:明末由山西迁偃。自秉显公于清初由偃迁于嵩邑大清沟摸头岭(今摩天岭)。因此,明末清初山西洪洞迁民于栾川之传说,也是可能的,但多无志可考.
由洪洞迁民于栾已知其姓氏者有:张、王、李、赵、康、
罗、辛、崔、白,彭、师、粱、时、季、沈、毛、陆,
齐、席、屈、石、唐、邵、邓、邱、韩、郑、司、梅,
裴、苗、尤,贾、郭、翟、常、姬、吉,许、谷,傅、
卫、钱、程、薛、谢、朱、范、侯、穆、孟,柳,焦,
楚,田、严、谭,姜、卢,高,何、黄、苏、安、曹、
潘、武、史、万、吕、霍、叶、倪、仪、仝、乔、符、
任、柴、尚、宁、金,景、孔、雷、蔡、申、胡、鲁、
袁、姚、荆、庞、郎、斩、丁.葛、童、关、曲,郝、
陶、邢、杜,孙,魏,吴、宋、秦、徐、冯、陈,周,
董、马、刘、杨、段、牛、阎、聂、窦、贺、司马等.
四、明初迁山西民的对象、地区和洪洞大槐树迁民的由来
明初的迁民工作,是由明朝政府组织进行的.《明史、食贷志》中说:成祖核太原、平阳,泽、路、辽、沁,汾丁多田少,及无其丁口、分其丁口”迁出.《明太祖实录》卷198,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条记:上以河南彰德,卫辉、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遗地利,山西民众而地狭故多贫.乃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等往谕,其民愿徒者,验丁给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复令工部榜谕.”从以上两则记述,说明了在山西动员组织迁民的对象是: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即少地,无地的农民.其办法是”分其丁口,验丁给田”同时也说明了在山西动员,组织迁民的地区,系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等地,其范围是相当大的.但是,上述诸州情况各异,迁出的人数,也有多寡之别。在明代及清代前期的著述里记其事,多作迁山西民或泽、潞等地民.可是,在河南,民间世代相传。众口一词,皆称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来,甚至出现“仅知有洪洞,不知有它处,仅知大槐树,不知生大槐树之村庄’其因何在呢?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河南许昌人曾广钦在为《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写的《序》中,对这个向题作了说明.他说:推厥原因,盖必迁徙之时,驱备属之民,聚洪洞大槐树下,由此点齐,分遣,临别纪念,永久弗志,殆无疑义.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古迹》内记: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续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徙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荟萃之处,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因历年久,槐树无存,寺亦毁于兵。”单庭蓝在《题古槐树迁民古迹》中述称:大槐树系明洪武、永乐之际迁民点行处.”据此可知,明洪武、永乐年间,山西迁民机构设在洪洞县的广济寺,所有被迁的山西民,皆驱集于此,办理迁徒手续,领取川资凭照,以俟编队送迁.迁民们在临行前,皆汇聚于广济寺西大槐树下,话旧告别,倾诉离情,祭奠故土。他们将大槐树及树上的种子带往新迁地种植,并将迁民史传诸家人后世,让后代了解大槐树的历史史实.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就将大槐树或老鹤窝误传为村庄了.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毁于汾水和兵祸,后在古大槐树东旁同根孽生出第二代.1974年第二代槐树被巨凤吹倒,政府拨专款打了水泥座,树身用铁箍固定,重新竖立起来,作为迁民见证。在第二代古槐的北边又同根生长出第三代古槐数株,现在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真是嘉树延年。
五、移民的传说故事
山西洪洞迁民中广泛的流传着脚小指甲复形、背手、解手的传说故事。
明朝建国后,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生产,特别是中原各省,首先要解决的是劳动力和耕地问题。明政府决定采取移民垦田的政策,把地狭人稠的山西民迁往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可是,故土难舍,谁不留恋自己的家乡呢这时,明政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必须三天内赶到。愿移者在家等着。人们听到这个宣传,信以为真,纷纷赶到大槐树下.到第三天,古大槐树周围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携家带口,暗中祈求上帝保佑平安。突然,大队官兵包围了这十几万怕迁移的百姓,一位官员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好似晴天霹雳,人们都惊杲了,有的哭,有的叫,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川资,每登记一个,就让人脱掉鞋袜,用刀子在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至今,移民的后裔脚小趾甲外边都有一小趾甲.据说这就是因砍一刀形成的.
官兵防止百姓逃跑,把他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绳联结起来押解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被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以后移民们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押解的路上,由于长途跋涉,路上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说:"老爷,我解手."官兵就知是要小便.以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并流传至今.
来源:河南省栾川县地名志
第八章: 山西洪洞迁民河南时因初探
山西洪洞迁民河南时因初探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历史上的三次“北人南迁”
蓬莱移民与洪洞大槐树
蓬莱移民与洪洞大槐树
揭秘“富顺才子”的由来
揭秘“富顺才子”的由来
浅议“大槐树”
浅议“大槐树”
中国江西大移民是怎么回事?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江西先民的大迁移,开创了中国历史一片片新的天地。
大槐树·瓦屑坝·枣林庄--从移民地名解读我国移民史
在今天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广泛流传着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们祖先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根。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当前江西、湖南人的性格有了区别的,但是你可知历史上却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江西的江右帮精神
“枣连庄”辨考
“老家在何方,北指枣连庄” 。这是我县和沿淮许多姓氏家族,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口碑相传的口头禅。它反映了人们忆古思迁,留恋故土,饮水思源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