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姓氏录

2015-09-23

     黄志环编纂该书始于1997年。在大埔县有关单位的支持下,他不辞辛苦深入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和文献收集,期间经历两次修订补遗才完成。该书作为大埔县地方志丛书,以近50万字的篇幅介绍了大埔县125个姓氏族群的渊源、郡号堂号、堂联和迁徙过程,以及现在县内的居住分布情况,并以姓氏为单位介绍了大埔县1100位古今历史人物的生平和里籍所在,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大埔县久远深厚的客家历史文化。

大埔县县志办编纂的《大埔姓氏录》中的锺、张二姓。对于锺姓始祖说是商朝的微子启是不妥的。根据修正的《颍川堂锺氏族谱》记载:商朝传至帝乙,帝乙生三子:长名微子启、次名微仲衍、三名受,受即纣王,后为周武王所灭,至周成王知微子启贤,乃封于宋,其后裔遂以国为姓而姓宋,今天下宋氏皆尊微子启为始祖。
自微子启发祥享国,后传位其弟微仲衍(商朝贯例兄终弟及),微仲衍传至十三世宋恒公即位,后又传至烈公,烈公曾封于“锺邑”,遂以封地“锺”为姓,因此,微仲衍才是锺氏始祖。


锺  姓
[姓源]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锺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锺氏。楚有锺仪、锺建;锺子期与伯牙为友,项羽将锺离昧,昧次子接,单姓锺氏,始居颍川长社。”据《锺氏族谱》记载:锺氏本微子之后。微子为黄帝三十五世孙,汤王之后,帝乙之庶长子启,是殷商纣王之长兄,食邑于微地,故曰微子。微子因纣王无道,剖比干心,遂入祖庙抱祭器而奔周,以存殷祀。后周武王克商,大封功臣,求殷之后,得微子启,封之于宋。微子传十四世宋襄公,历传至二十五世宋偃公,国力强大,自立为康王,遂封三弟烈为锺城大夫(故城在山东泰山附近),宋亡,烈公奔豫州(河南)许昌府宋昌县安邑乡定居,烈之曾孙气公,遂以封地“锺”为姓。
[郡望] 颍川郡,现在河南省许昌长葛县。
[堂号] 颍川堂。
[堂联] 锺姓专用堂联:
颍川世泽 太傅家声
上联指秦末锺离昧之长子接,因避仇而单姓锺,居颍川长社,并成为当地望族,后裔以“颍川”为堂号。下联指东汉末锺繇。繇,任黄门侍郎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东诸军。明帝时擢“太傅”,人称“锺太傅”。
金陵世德 越国流徽
上联“金陵”即应天府南京。锺氏的颍川堂,源自微子。商纣王无道,微子奔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宋(其地即南京),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就是伯宗的曾祖父。下联指唐中宋时越国公锺绍京。绍京,江西南康人。其子锺贤为福建都督大将军。锺贤之子锺朝,初为黄门侍郎,后因平乱有功,升任福建宁化都督府。
高山流水第 舞鹤飞鸿家
上联寓意春秋锺子期。子期洞悉音律。伯牙鼓琴,子期听之。伯牙意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荡荡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下联寓意三国锺繇。繇,魏太傅,定陵侯。著名书法家。他博采众家,尤精隶、楷,受王羲之推崇,世称“锺、王”。有繇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之说。
[迁徙] 据《颍川锺氏族谱》载,三十世贤公,节度闽中,掌管军事和民政,原居江西赣州,生子朝公。朝,初为黄门待郎。时因闽地陆戌蜂起作乱,父子率兵追剿,后因平乱有功,升任福建宁化都督府,随军住籍宁化石壁。后朝公承袭父爵,举家迁长汀白虎村。其裔孙派居武平、上杭、兴宁、蕉岭、梅县、潮州、江西等处。至六十八世礼公,生一子浚。传至九十三世尚公,生三子,长子锺山,生子:友文、友武、友勇。友文、友勇于宋英宗四年同登进士,友武于宋神宗熙宁三年登进士。武公,携儿移武平县象洞庄中坊千家坪。其九代孙锺胜公,于南宋间,由武平昭信乡负五代祖骸至大埔茶阳开基创业为始祖。初居长治马兰畲(今洋门辖),后移茶阳小靖(今太宁)村。另,据新修《颍川锺氏族谱》记载:“始祖胜公,于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移居潮州府饶平光德乡(今大埔),恋州都长治马兰畲。生三子:长子镛,移揭阳;次子钦,生三子,派下居兴宁、龙川、河源、东莞;三子义明,生七子,俱以数目字为名。长子十一郎移大埔小靖(今太宁);次子十二郎裔迁西河大靖等地;三子十三郎,裔派居兴宁、潘田、长乐;四子十四郎,移西河漳北大溪背,后裔移福建平和象湖山;五子十五郎,移大埔古村,六子十六郎,移三乡石寮,后裔分程乡(梅县)、松口、大埔桃源等地;七子十七郎,移大埔百侯。今大埔之锺氏,均是胜公所传。
[分布] 大埔锺姓分布于茶阳、桃源、湖寮、西河、丰溪等十三个镇一个场。



张 姓
[姓源] 《风俗通》云,张、王、李、赵、黄帝赐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张氏出自姬姓。黄帝的儿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子孙赐姓张。《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等俱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网罗,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但也有史籍认为张氏是以字为氏。如《通志·氏族略》载,晋有解张,字张候,其后代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自此晋国始有张姓。此外,还有是赐姓或改姓为张的。《方舆纪要》云: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魏志》云:魏张辽由聂姓改张。
[郡望] 清河郡,现在河北省清河县。
[堂号] 清河堂、金鉴堂、百忍堂、孝友堂。
[堂联] 张姓专用堂联:
金鉴千秋第 青钱万选家
上联喻唐相张九龄。九龄,字子寿,广东曲江人。进士出身,历官校书郎、中书舍人,玄宗时任副宰相等职。著有《千秋金鉴录》。下联喻唐文学家张鷟。《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迁徙] 大埔茶阳广陵《张氏族谱》记载,一0五世即七十九世立廿六世君政公,父守礼,居北平方城,随朝钟离郡涂山丞。公于唐贞观中授韶州别驾,遂居其地,妣榻氏,生六子:子虔、子胄、子卿、子冲、子暮、子猷。子胄生宏愈,宏愈生九龄。九龄,进士,官拜尚书,唐开元时贤相。天下咸称“曲江公”。卒谥文献,赠司空。九龄传至五世隶英、隶华三兄弟。此后,其裔孙为入埔之二个派系。一、隶英,字景仲,传至十世端公,迁福建宁化石壁村,为始祖。端之四世孙杨德,赐进士,官开封府太守,生三子:化孙、化龙、化凤。化孙,讳天衍,号起鸣,进士出身,中解元,官中宪大夫,由宁化石壁葛藤村徙居上杭官田。公生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卒于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葬上杭西洋山,生子十八,分衍各地。化孙公之裔迁入大埔者有如下几支:(一)化孙公之子祥云,字瑞庭,生子腾辉,字仲元,号念六郎(高陂船坑《张氏族谱简表》谓公移居永定;茶阳太宁《张氏族谱》则说公居宁化石壁。)祥云公之裔入大埔者主要有三支:①腾辉公之子曜上,字惟智,百四郎,先迁大埔桃花,后迁邑之神泉,生三子:昊清,迁西河大靖;昊国,号循恕,念三郎,住神泉;昊明,迁海阳。昊国生三子:友值,移小靖鹅公坑坡头坪;友亮移茶阳阁庵自宜埔;友文,奉母刘氏移梅县石窟怀仁里神江下。这一支子孙分布于茶阳、西河、岩上、湖寮等处。②腾辉公之子昭上,字惟义,百二郎,其子昊长,字治久,生二子:举承、德承。德承,号仁山,念三郎,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迁大埔西河黄堂溪南开基。其后裔支分百侯、枫朗、大东、西河、洲瑞等处。③高陂代富船坑《张氏族谱简表》载,腾辉公之孙治恩,号昊国,生三子:佐承、理承、庄承。左承公,号八十郎,移居古野古东田塍开基,到七世州从公迁高陂红星田岌背;八世国珍公迁桃花蕉头下,后迁古竹,裔孙分居代富船坑。(二)化孙公之子自云公,号瑞山,传至建梅公,讳文卿,号三十四郎,迁梅县对坑开基,生三子:良祯、良富、良政。良富、良政兄弟移居丙村东溪湖,其裔迁三河先觉、大麻岐峰、小留及银江坑头等处。(三)化孙公之子俊云(有曰彼云)公,传至十世仲野公,由梅县张家围迁古野古田高乾坑落居,二世福全公迁古东坎下坝。(按:据张益祥、乃卓等人到连城等地寻根问祖后,认为西河黄堂溪南开基始祖念三郎公不属化孙公派系,有待考证。)二、九龄公之五世孙隶华公传至十一世纪公迁潮州东津,生子闻达,游上杭县,生三子:依仁、依智、依信。依信公为避海寇,迁居潮州府阴那口(今英雅那口),至四世受卿公迁茶阳广陵开基。此外,还有殷隆公,号十八郎,由福建永定迁入茶阳左弼;另有多支由永定入长治、光德上漳大畲、平和入下漳排下以及饶平入九社等,未作详考。
[分布] 大埔素有张半县之说,人口为全县之最。张氏分布于茶阳、百侯、岩上、西河、三河、大麻、古野、高陂、光德、桃源等十九个镇、一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