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家无孬种:最后的淮军名将聂士成

2018-06-07
来源:合肥新闻联播 原创:合肥新闻联播

一缕清风好传家(代序)

祖训犹如面训,家风恰若春风。


家风是铭刻在心灵的箴言,家风是跟随在耳畔的叮咛,家风是无声的告诫,家风是无形的规范。无时不在,无处没有。


素有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之称的合肥,临水而建,因水得名。两千多年来,家风绵延,民风纯正,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智者乐水",合肥,不负名城之称!


"一缕清风好传家”,为了承家风,倡家教,我们特意梳理丶采编了在合肥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涌现出来的优秀杰出人才,着意挖掘了他们的成长历程与家风家教的千缕万缕的联系。意在弘扬与传承,让家风化作一缕清风,吹遍千家万户,滋润百姓苍生。


水往这方合,地数这边肥,合肥风清,合肥气正,合肥确实是个养人的地方!


                                              序作者——陈频



家风




 记:

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自古以来,家风家教一直深受国与家的重视,它也在岁月的积淀中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缕清风。


由《合肥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独家策划的家风栏目《一缕清风好传家》,正陆续推出,为大家讲述合肥名人的家风故事,一起感受它的如沐春风。



用您的7分钟用心阅读

了解一个不一样的聂士成



题记

1900年,八国联军开始入侵北京,敌人从大沽口登陆,首先向京都门户天津攻击,此时聂士成所率部队正驻守在天津城外。预料到战事恐怕不祥,士成给远在合肥老家的母亲写了一封诀别书。很快,在路上他便收到寡母的回信,信中道:


“好男儿自古忠孝难两全,聂家无孬种,不要以母亲为念,盼儿在国家危难之际,英勇杀敌,切莫贪生怕死!”




             匕

聂家无孬种:最后的淮军名将聂士成

合肥新闻联播

           阝               

                              廴              匚



聂士成

聂士成(1836年-1900年),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长丰县岗集镇聂祠堂)人,清朝将领。聂士成自小好行侠仗义,后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戎马生涯。先后参与剿捻、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变,战功卓著,于庚子之变的天津保卫战中,中炮阵亡。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忠节。




1

庐州“聂子”美名传


聂士成(1836年——1900年),字功亭,安徽合肥岗集人,幼年父亡,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其母省吃俭用,送儿子入科武童,希望走武举之路,将来报效国家,耀祖光宗。


后来在友人的力邀下,不甘于家中生活窘迫的聂士成,选择离开家中的老母与妻儿,前往临淮关从军,开始了大半辈子的戎马生涯。


聂士成从军后正值清廷镇压捻军起义,而聂士成打起仗来有勇有谋,屡建战功,累迁至总兵、提督,与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名将”。

中法战争,他先后随刘铭传赴台,在基隆河畔抗击法军;甲午战争中,清军虽节节溃败,但作为将领的聂士成还是在战争期间打了几场胜仗。他的军队被八国联军称为“中国最强悍的军队”,但他自己却最终壮烈战死在“庚子之变”的天津保卫战中。



生活中,聂士成严于律己、行侠仗义,忠国爱家;战场上,聂士成骁勇善战、英猛傲骨,被誉为“大清抗击外敌入侵的最后脊梁”。


聂士成虽是武将,但也颇通文墨,颇通史书,为人礼贤下士,较之于当时同级别的清军将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从《东游纪程》的记载来看,聂士成曾读过《史记》、《汉书》、《唐书》和薛福成的《出使日记》,有《东游纪程》、《东征日记》及诗文数篇传世。


至今,在合肥岗集仍有聂公祠遗址和聂公祠村。在天津聂士成的殉国处也立有碑纪念。聂士成一门忠烈,有口皆碑,与母亲分别被称为“小聂子”、“老聂子”;他门规极严,不准后代出国,更不许为外国人办事。聂家后代也谨遵聂士成的嘱托,自强自立,爱国清廉。




2

身前数度为国战



聂士成一生戎马四十年,先后随刘铭传赴台,在基隆河畔抗击法军;中日甲午战争赴朝抗日,在辽东战役中击毙日将富刚三造,功升直隶提督;1900年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战至最后英勇殉国,被誉为“大清抗击外敌入侵的最后脊梁”。


八百士兵乔装打扮,潜入货船入台抗法


1884年,法军大举入侵台湾,并迅速攻占基隆,气焰十分嚣张。在台抗击法军的将领刘铭传,已和敌方舰队展开历时8个月的保卫战,形势严峻,刻不容缓,刘铭传紧急派人向大陆求援。


当时许多将领被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吓破了胆,几乎都不敢前往。时任直隶总兵的聂士成曾是刘铭传的老部下,他闻讯后焦急万分,立刻向朝廷主动请缨,要求率部前往支援。


待他来到沿海时,却发现事情远不如他所想的那么顺利,因为到台湾必须要跨过台湾海峡,而这时的法国军舰却不时在海面上巡航,有意阻止大清援军部队登台。



眼见台湾形势危急,聂家军却又无法渡过海峡。聂士成思虑再三,决定先组织八百名壮士,悄悄进入一条英国货船,这一计谋成功,援军总算到达台湾。


聂士成带领部队,在淡水滩头力挫法军登陆部队。他每战都一马当先,每战必胜,法军节节败退。整个战争期间,法军再无法继续深入,保持了中国军队对于台湾的控制,战后才没能被割让出去。




朝鲜采风,留下“希望工程”


有人说,淮军将领中,聂士成和刘铭传两人最相近,都是在战场上极讲究策略、计谋,在平日中又善于观察与总结。


聂士成本人的确是一个是注重调查研究和善于洞察、探寻问题本质的人。


1893年,中国边疆危机严重,作为李鸿章的得力干将,聂士成主动请缨以太原镇总兵的身份,率6名武备学堂学生和一名翻译,不辞辛劳,风餐露宿,历时8个月,行程2.3万余里,巡防了我东北地区的中俄和中朝边境。他根据实地勘测和亲自见闻,写成题为《东游纪程》一书,呈送清政府。



聂士成一行考察朝鲜地形,并非走观光路线,而是接地气地深入普通民众的生活,融入群众,看地方风土文化。


来到明德站时,就碰到一桩奇事。有十多个朝鲜小孩列队向他行礼,并且送上一封信。


信一看,聂士成明白了,原来这些小孩没有学校,书本也不足,只能读《千字文》,因此恳求这位“天朝”大将给点买路钱。


面对这些绿林小孩,聂士成心头一酸,“赠送一些银两”,搞了一回希望工程。


聂士成是武童出身的淮军将领,当然很关心朝鲜的边防兵力。


在朝鲜会宁府,他和当地领导(府尹)笔谈后,发觉这个重镇的兵力只是纸上数字,竟然“只属虚数”!


拿过士兵所配备的来复枪,聂士成更傻了:这是来复枪?枪膛内竟然没有来复线。没有来复线的枪只比古老火枪好一点罢了。



这些没有来复线的还是新枪,枪是由朝鲜自制(清朝曾赠送整套军械制造厂给朝鲜)。不过大清忘了将制造来复线的机器运来朝鲜,朝鲜也不知道申请。因为朝鲜官员很忙,没空练也不懂这来复枪。


聂士成想到途经的朝鲜城镇,几乎都是简陋不堪,可想而知民众的生活并不幸福。


而城市的城墙不过八尺,乱石堆成,内无街道,民居只是些小草房,门前污秽。


就连当地最高领导(府尹)的宴请,也食物“腥闻不能入咽”。满桌的菜,几乎里面都有充满大蒜和辛辣的泡菜。


所以,聂士成对朝鲜有了这样的考察结论:


“朝鲜民情太惰,种地只求敷食,不思蓄积,遇事尤泥古法,不敢变通,读书几成废物,平居好游,文理欠通,笔谈数十句,多半费解,谈时务辄加菲薄,可憎可怜。”


《东游纪程》一书,对加强边防和开发边疆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建议,且断言日本是“心腹之忧”,应当“因时制宜”早作准备。不出聂士成所料,此书墨迹未干, 日本就发动了甲午战争。


书中对中俄边界防务形势的分析,也很有见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俄军分路入侵我东北地区时,正是取道聂士成建议要加强设防的地方。


数匹雪马夜奔腾 一举屠下敌千人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聂士成随提督叶志超率军援朝,驻守在牙山。后来因为清政府无法增加援军,致使叶志超退守到公州,而聂士成则受命驻守前线——成欢驿。


经过两天两夜的浴血奋战,聂士成虽势单力薄,却以2000名将士顽强对抗了拥有巨炮的4000名日军,使其不得不徐徐向北撤去。后来,两军意在抗衡,日军头领下令,处处设埋伏,想一举拿下聂士成部队,但不想聂士成镇静自若,巧妙地与日军周旋。



一日,黎明时分,烦闷寻计的聂士成独自徘徊在军营四周,甚觉进退维谷,突然,他瞧见不远处的山岗上立有两只野鹤的身影,野鹤向天嘶鸣,声音凄迷。


聂士成大醒,转身对将士们说:“从那里出去,一定没有伏兵。”他一马当先率军而走,果然带队走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数月之后,日军渡过鸭绿江开始入侵辽东九连城。聂士成此时驻守之地,是南北走向,海拔近千米。聂士成见敌人来势汹汹,深知责任重大,因此调遣部队层层设防,借助山体形势重重埋伏。这也是昔日,他所做《东游纪程》时,实地考察的地理知识帮助了他。


隆冬时节,聂士成军营所在处,一为北方,二为海拔高地,所以气候尤为寒冷,但聂士成却如苍松般毅然傲立在山顶,与士兵们同吃同住,卧雪餐风,指挥部队连续苦战十几个昼夜,打退了一拨接一拨的敌人。


最终日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只好退回连山关。清廷闻讯大喜,为此封赏。得到封赏后,聂部士气大振,继而转守为攻。



11月26日晚,大雪纷飞,聂士成亲自率领300骑兵向连山关突击。天气恶劣,日军认为中国士兵不可能在这样的夜晚发动进攻。谁知,年已58岁、须发皆白的聂士成骑一匹白马,人马皆被大雪覆裹,全身雪白如一道亮光,冲入日军指挥帐。


日军军官正在指挥帐中开会,一时被这队白色骑兵惊呆了,转后大惊失色,最先反应过来的一名日本军官立马拔出腰间配枪向聂士成扫射,谁知聂士成坐骑前肢抬起,在马蹄落下时,他右手马刀乘势斩下,击斩了这名军官。

后来才知,此人正是日军连山关指挥官富冈山造。此次突袭取得全胜,击溃日军千余人,收复了连山关,这也是大清与日军开战以来首次收复失地。


日军第十旅团长叫立见尚文,他也是聂士成的老对手,写诗叹息说,“留守凤城四阅月,每闻战捷剑空鸣。难忍功名争竞念,梦魂一夜屠清京。”


立见尚文


凭借着辽东抗击日军的功勋,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聂士成被提升为直隶提督,此时他的直属上司,不再是李鸿章或者刘铭传,而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兼军机大臣和兵部尚书的荣禄。



苍凉八里台,血溅数马而亡


1900年,八国联军开始入侵北京,敌人从大沽口登陆,首先向京都门户天津攻击,此时聂士成所率部队正驻守在天津城外。


惊闻战事后,他给远在合肥老家的母亲写了一封诀别书,然后慨然向直隶总督裕禄保证说:“士成在一日,天津有一日;倘若天津失守,士成绝不活着见大帅!”


1900年7月9日凌晨5时,联军与清军在八里台的决战开始了。


聂士成部5500人的正面是6000多人的联军;背后,是步步逼近的500名日军。当联军的第一发炮弹在八里台炸响时,聂士成走出军帐,低声说:“弟兄们,开始了。”部下说:“请求增援吧!”聂士成说:“清军无援可增,准备打吧!”


八里台阵地前有一座小桥,聂士成骑马立于桥边。主帅前沿督战,聂军无人敢退。当联军冲上小桥时,聂军官兵跃出射击阵地,与联军扭打成一团,双方直杀得将桥下的河水染红。


两个小时后,聂军显出了支持不住的迹象。联军的炮弹打来,聂士成依然一动不动。部下喊:“军门,躲躲!”聂士成纵马向前,吼了一声:“跟我杀!”这时,有人飞报聂士成,说义和团抄了他的家,抓走了他的老母。聂士成停顿了一下,然后拍马而去。官兵们知道,聂军门决定死了。


管带宋占标跟随聂士成多年,他上前拉住聂士成的马嚼环,大哭:“军门,不能去啊!”前沿上的聂军官兵在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中听见聂士成平静地说:“孩子,你不懂。”宋占标拉住聂士成的马死活不松手,聂士成大喊了一声,挥刀向宋占标的手腕砍去。


天大亮了,八里台阵地正面的德军指挥官库克认出了聂士成,因为他曾在聂军中当过骑兵教练。库克派士兵充当军使,要求聂军投降。但是遭到了聂士成的拒绝。


据说库克得到的回答是,他这个“懂中国话”的德国人从来没有明白过的一个中国字:屌!



库克随即命令所有的火器一齐开火。他知道,不把聂士成打死,八里台的战斗永远结束不了。


炮弹和子弹跟随着聂士成的战马,在混战中形成一个烟火的核心。一匹战马倒下,聂士成再换乘另一匹。他一连换乘了四匹战马,两条腿先后被打断,在马上摇摇晃晃的。接着,一块弹片划开了他的腹部,肠子从那里流了出来。但聂士成依然没有从马上跌下来。


这时候,联军占领了小桥,聂士成带领官兵向小桥冲击。一发子弹从聂士成的嘴里打进去,从后脑穿了出来,又一发子弹射穿了他的前胸,最后的那发子弹击中了聂士成的太阳穴。聂士成轰然栽下马来,滚落在阵地上……


库克面对聂士成伤痕累累的遗体感慨不已,出于军人之间特有的情愫和敬意,他亲自将聂士成的遗体用一块红毛毯盖住,并脱帽鸣枪致哀。聂士成的遗体被郑重的交还给清军,当然,此时,天津已经是全城陷落了。


“误国丧身,实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恤典”是清廷对聂士成的十六字评语,死了仍是带罪之人,逝者已矣!身后荣辱不重要了。


3

天下何人不爱君


聂士成去世后,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忠节,又在天津建立纪念碑,在聂士成老家建成聂祠堂。天津民众更是为了纪念聂公,将八里台桥改名为“聂公桥”,以此表达对聂公的爱戴。家乡岗集也为了纪念这位忠烈的民族英雄,用聂士成的事迹来命名当地道路。


天津聂公铜像,凛然守望城门


1905年清政府在现在南开区紫金山路与津盐公路交叉口聂士成殉国处立碑纪念,谥号“忠节”。碑正面刻“聂忠节公殉难处”,两侧立柱上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为“生气凛然”。


天津人对这位为他们的城市而牺牲的外乡人非常崇敬,他们把八里台桥改名“聂公桥”。1984年,天津市政府在“聂忠节公殉难处” 重树碑石。


2000年,在聂士成为国捐躯100周年时,天津市在原聂公碑所在地建了一个高4.18米的聂士成铜像。铜像中的聂士成横刀立马,怒目凝眉,永远地守望着津门。



合肥聂祠堂尚存石狮


聂祠原称“聂祠堂”,村名就源于聂士成在功成名就后归乡修建的一座祠堂。修建时间大概是在1880年前后,用了数年时间才修建完毕。祠堂是两进两厢,每进大概有七八间房,两边是厢房。据了解,当时修祠堂的材料还是用骆驼从外地运来的。


昔日聂公祠旧貌


今日聂祠堂的遗迹只剩两个很大的石狮子,一个保存完好,另一个已有破损,旁边还有一些零碎的瓦片。虽然祠堂损毁,遗迹甚少,但是聂士成在当地依然声名远播,当地村民提起他都引以为荣。



聂姓的辈分排序是:士耳韶先志,传家义理长,存仁增光庆,必正齐宏昌。族谱中的前两位“士”和“耳”,都和聂士成的名字有关,这表明了聂士成在这个家族的地位。


合肥岗集道路,以聂公事迹命名


2017年,合肥对最后一批道路进行命名规划,其中岗集的路名方案中,以聂士成事迹为范本,共规划了六条道路,两条主干道为聂士成大道、八里台路,四条小支路分别为:基隆河路,为纪念他抗法保台;连山关路,为纪念他甲午抗日;聂公桥路,为纪念他抗击八国联军;芦台路,为纪念他在淮军编练处的经历。以此,让后人铭记这位乡人武将的赫赫战功,及赤子爱国之心。


4

一片丹心书百年


铁血将军聂士成,一门忠烈传家风。


心系“国”,一直是中国自古至今家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有国方有家。聂士一门,忠贞为国,征战沙场,死不为惜。聂母比岳飞母亲也毫不逊色,忠贞之风,影响着后世太多人,也成为美谈!


聂士成不仅忠烈英武,还教育子女以国家大局为重,要坚贞爱国,严于律己。聂家一门的孝国风化,今日去看,依旧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引人发思,令人震撼!


“聂家无孬种”


提起聂士成母子,老家安徽合肥北乡村民都自豪地说:他们是“老聂子、小聂子”。据说,聂母七十几岁还经常打拳。当地流传着一句歇后语:“聂士成的妈——老(烈)聂子”。


在当地方言中“聂”与“烈”谐音,从中可以窥见聂士成母亲的烈性子。聂士成性情刚烈,作战极为勇猛,也是受了他老母亲的影响。聂家一门忠烈,有口皆碑。



聂母生性豪爽,曾有一夏姓的商贩被匪徒追杀,跑到了聂士成的家中,聂母设法将这个商贩藏匿在家中,使得他幸免于难。当聂士成回家知道情况后,热情相待,并和这个商贩结为好友。后来聂士成走上戎马之路,就是听从了这位商贩友人的建议。


对抗八国联军前,聂士成预料到战事恐怕不祥,故给远在合肥老家的母亲写了一封诀别书。很快,在路上他便收到寡母的回信,信中道:


“好男儿自古忠孝难两全,聂家无孬种,不要以母亲为念,盼儿在国家危难之际,英勇杀敌,切莫贪生怕死!


手下将士阅完书信后,无不潸然泪下,激情豪迈。


聂士成是个很有才情的武将,他赴朝作战时所写的《东征日记》字里行间透着铁骨铮铮的男儿气概。只有两处落笔柔情,在开头和结尾他提到母亲:


“于五月初三日由芦台拜别慈亲启程。”


“初二日,至芦台,拜见慈亲,脱换征衣,已生虮虱。”


中国家风中两个核心要素是忠与孝,聂母是个有家国大情怀的不凡女子,他为了儿子精忠报国,不惜让他免去了尽孝的义务。


除了“聂家无孬种”这种硬朗志气的话,聂母还曾留下一句“聂家人手心不向上”,意在聂家人再穷也要自力更生,也要有骨气。这种精神不但将聂士成培养成一个铁骨铮铮的战将,而且也让聂氏子孙在逆境中硬气乐观。


聂母及聂士成的言行,至今对整个聂氏家族都有深远的影响,聂氏族人依然遵循着聂公的家训。



次子也是名人,曾维护国家统一


聂士成育有三个儿子——长子汝魁、次子宪藩,三子树屏。长子聂汝魁做过民国吉林省烟酒专营局局长,财政厅厅长。


二儿子聂宪藩是北洋时期的名人,曾肄业于日本振武学校。历任九门提督、京师步兵统领、安徽省长等。作为名将之后,自幼年就被父亲严格管教并学习军事。


聂士成二儿子聂宪藩


1911年,山东被独立时,聂宪藩命部下包围黎元洪住宅,迫使其下台,取消了山东独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叮嘱后人,世代不得移居国外


聂士成对子孙的要求极为严格,他让后辈子孙要么干脆不当官,当官宁愿受穷也不能贪污腐败。秉持其气性的聂氏子孙现在几乎没有从政当官的,也没有经商的,大多在单位里成为业务能手和技术骨干,在业务上刻苦钻研,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


聂公还有一个家训,现在看来可能有些过于苛刻,但是聂家子孙还是坚守了下来,那就是不得移居国外。


当年八国联军侵华,聂士成在天津保卫战开始之前就预备了自己的棺材,决意与天津共存亡,后来不幸身死城破。他临死前对子孙留下遗训,要求聂氏子孙今后都不能出国,更不能为外国人办事。据了解,100多年来,聂氏子孙中真的没有出国的。





聂将军歌(清·黄遵宪)


聂将军,名高天下闻。虬髯虎眉面色赭,河朔将帅无人不爱君。


燕南忽报妖民起,白昼横刀走都市。欲杀一龙二虎三百羊,是何鼠子乃敢尔?


将军令解大小团,公然张拳出相抵。空拳冒刃口喃喃,炮声一到骈头死。


忽来总督文,戒汝贪功勋。复传亲王令,责汝何暴横。


明晨太后诏,不许无理闹。夕得相公书,问讯事何如?


皆言此团忠义民,志灭番鬼扶清人。复言神拳斫不死,自天下降天之神。


国人争道天魔舞,将军墨墨泪如雨。呼天欲诉天不闻,此身未知死谁手,又复死何所?


大沽昨报炮台失,诏令前军作前敌。不闻他军来,但见聂字军旗入复出。


雷声肱肱起,起处无处觅。一炮空中来,敌人对案不能食。


一炮足底轰,敌人绕床不得息。朝飞弹雨红,暮卷枪云黑。


百马横冲刀雪色,周旋进退来来击。黄龙旗下有此军,西人东人惊动色。


敌军方诧督战谁,中旨翻疑战不力。此时众团民,方与将军雠。


阿师黄马褂,车前鸣八驺。大兄翠雀翎,衣冠如沐猴。


亦有红灯照,巾帼赢兜鍪。昨日拜赐金,满车高瓯窭。


京中大官来,神前同叩头。懿旨五六行,许我为同仇。


奖我兴甲兵,勉我修戈矛。将军顾轻我,将军知此不?


军中流言各哗噪,作官不如作贼好。诸将窃语心胆寒,从贼容易从军难。


人人趋叩将军辕,不愿操兵愿打拳。将军气涌遍传檄,从此杀敌先杀贼。


将军日午罢战归,红尘一骑乘风驰。跪称将军出战时,闯门众多偻罗儿。


排墙击案拖旌旗,嘈嘈杂杂纷指挥。将军之母将军妻,芒笼绳缚兼鞭笞。


驱迫泥行如犬鸡,此时生死未可知。恐遭毒手不可迟,将军将军宜急追。


将军追贼正驰电,道旁一军路横贯。齐声大呼聂军反,火光已射将军面。


将军左足方中箭,将军右臂几化弹。是兵是贼纷莫辨,黄尘滚滚酣野战。


将军麾军方寸乱,将军部曲已云散。将军仰天泣数行,众狂仇我谓我狂。


十年训练求自强,连珠之炮后门枪。秃襟小袖氆氇装,藩身汉心庸何伤。


执此诬我谗口张,通天之罪死难偿,我何面目对我皇?


外有虎豹内豺狼,謷謷犬吠牙强梁,一身众敌何可当?


今日除死无可望,非战之罪乃天亡。天苍苍,野茫茫,八里台,作战场。


赤日行空飞沙黄,今日被发归大荒。左右搀扶出里疮,一弹掠肩血滂滂。


一弹洞胸胸流肠,将军危坐死不僵。白衣素冠黑裲裆,几人泣送将军丧,从此津城无人防。


将军母,年八十,白发萧骚何处泣?将军妻,是封君,其存其殁家莫闻。


麻衣草屦色憔悴,路人道是将军子。欲将马革裹父尸,万骨如山堆战垒。


来源:合肥新闻联播 原创:合肥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