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归田克勤克俭衍宗族 众人拾柴同心协力建祖厝

2024-02-04

戎马归田克勤克俭衍宗族 

众人拾柴同心协力建祖厝

 古语云:“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尊祖敬宗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发源于廷坪乡的上湾聂氏,就是一支始终牢记祖先传承、贯彻优良家风的宗族。每逢重要的节庆,家族的成员都会不远千里赶回家乡,在祖屋和先祖的灵前进一炷香,追思先贤,凝神瞻仰。

  在他们看来,这每一缕飘香都牵动着族人的心,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寄托着无限的追思和向往。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以此机会,团结宗族子孙,牢记先人创业守业的艰难,保持勤勉、朴素的作风。

  .........聂氏一族。秦汉时,一支聂氏迁徙到河东郡,在那里形成了望族,故而今天的聂氏,多以河东郡为源流、郡望。

  据上湾聂氏族谱记载,上湾聂氏的鼻祖原隶军籍,受命由湖广调拨福建驻扎,遂在当地定居。其后嗣迁入闽清十九都后洋旧厝里。有兄弟三人,长曰孟兼,次曰仲拳,三曰季。聂仲拳正是上湾聂氏的始祖,他和兄弟分家后,最初携妻迁至新厝湾,夫妻俩结庐而居、耕作为生,历年来克勤克俭积累了建造房屋的资金。洪武元年,聂仲拳及妻刘氏迁入上湾,他们待人和善、治家有方,很受当地乡民敬重。待到建房之时,周边村民蜂拥而至,都愿意来出一把力、帮一把手,集众人之力终于建成了上湾聂氏祖屋这座小有规模的民间古建筑。

  聂仲拳建造祖屋后,再传二世,其子孙聂济育有儿子,长曰广,次曰庸,上湾聂氏由此分为福、寿二房。迄今六百余载,上湾聂氏人口发展到约两千余人,后裔子孙繁衍福州、厦门、泉州、南平等地市,也不乏移居至海南等省份。

  走进聂氏祖屋,这座建于明代的古厝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坐北朝南,单进,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带前后廊,前有大埕和池塘,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实例。聂氏宗族的老人告诉记者,祖屋原系四扇木结构,因为年代久远、饱经沧桑而破损不堪,柱子和屋宇日渐腐朽。1976年,祖屋被改建为礼堂。2013年,池坑聂氏祖屋被公布为闽侯县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聂氏后裔成立理事会,筹资一百万元人民币重修祖屋,并改造周边环境。在此过程中,祖屋的改造多征求村老和乡贤的建议,依照他们记忆中的原型修复,而周边的景观设计则收集族人、村民意见,择其善者付诸实现,既保留了古厝的旧观又呈现了时代新貌。

  在聂氏祖屋内,还保留了一套游神的全套仪仗,其中以一对清朝光绪年间的游神牌最为珍贵。游神作为一种群体活动,不知具体起于何时。但对于农村人来说,游神的意义却不仅仅是补充文艺活动的匮乏这么简单。更是一个宗族权势与利益的象征,因此,游神张罗得是否体面,在旧时是关乎面子的大事。

  游神队伍的规制,约略有些古代大臣或帝皇出巡的模样。一般都由擎着“高灯”的仪仗队与锣鼓队在前方开道,之后是神明的金身塑像,然后是一队本族姓的长者及各世代的代表,其间还会掺杂各个时代盛行的表演队伍,而处于队伍前方的游神牌,多书写一些乡民们对宗族、家庭和丰年的渴望、祝愿,寄托着大家美好的愿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如今的聂氏族人从没有满足现状、停止追求,他们正紧紧把握发展的机遇,带着深刻的故园情怀,为家乡建设、发展出谋划策,投资献力,向着新的发展目标奋勇搏击!


(全文共1602字)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闽侯乡音  >> 第811期 >> 004版 乡音融媒

记者 林若野/文  王立强/摄

2022.03.18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