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聂老广”

2017-07-07
永远的“聂老广”
 
 
 
 
 
 

来源于:亳州晚报

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茅草屋也要出好酒

    在古井人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厂长,尽管他已经不在工作岗位20多年了,但古井人仍然亲切地称呼他“聂老广”。他就是古井贡酒第一代创业者——聂广荣。

    1984年秋,古井贡酒第三次蝉联全国评酒会金奖。阜阳地区和亳县政府为古井举行盛大庆功会。庆功会之隆重在亳县史无前例,省直有关部门和地、县主要领导全部参加了。此情此景令“聂老广”这位出名的硬汉泪流满面。手捧金灿灿的奖杯和大红的奖状,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已是年过半百的华发之人。于是,25年来的酸甜苦辣,一幕幕如此清晰地展现——

    1959年秋末冬初的一天,聂广荣奉命来古井酒厂担任副厂长,这年他26岁。

    初到酒厂,聂广荣惊呆了,这哪是什么厂啊?12间茅草屋、一口锅甑、122条明清发酵池、30多名职工和一头驴,这就是全部家当。当时生产场景是:人担水,驴拉磨,手拌曲麸用脚和。“老虎灶”,土甑锅,木锨扬晾抬筐拖……

    如此情景坚定了聂广荣大干一场的决心。他领着酒工砍去了荒荆蔓草,开出了道路。在运高粱、运水的车辙里,他和工人的汗水流在一处。在破碎高粱的石磨旁,他的布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老工人把聂厂长看作兄弟、亲人、知心好友,跟着这样的厂长,拼了命他们也心甘情愿。在聂广荣心里,有个铁定的主张:“党安排我到古井酒厂担任领导,我就要干出点名堂!”酒工们和厂长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小厂也要多出酒、出好酒!”

图/建厂初期的茅草屋

擦汗拨灯齐创业

    壮志化成了行动的力量,聂广荣和他的伙伴们为出好酒豁出去了。在抬高粱时,干部魏书赢摔断了肋骨,却没有抱怨一声。身材高大的宋效仁在肩扛人拉的沉重劳动中,总是一马当先,被称为“装卸队长”。那时,一天要磨六百斤高粱,酒工们一个班要绕磨道十几个小时,竟有人实现日破高粱上千斤的奇迹。那时工人们吃的是从家中带来的冷馍、咸菜,每月工资只有六元到十多元。聂广荣提出的奋斗口号成了酒工们自觉的行动准则:“大干特干加巧干,超额完成任务是好汉!”“擦擦汗,拨拨灯,酿出贡酒上北京!”

    1960年,在天灾人祸共同造成的大饥饿前,聂广荣带领工人一边坚持生产酿好酒,一边种菜种瓜、拉板车、跑运输。他们啃着粗糙的酒糟面馍充饥,硬是坚持正常生产。这一年,古井贡酒获得了省优质产品称号。可又有谁知道,聂广荣为这千古名酒的新生,付出了怎样惨痛的代价:1961年,在持续的缺粮、饥饿中,聂广荣在厂里靠咽酒糟馍勉强度日。他没有时间照顾家中老小,以至年迈的父亲和幼小的儿子相继死在阜南农村的家中。为了酒厂,聂广荣竟没有回家与父亲和稚子见上最后一面。忆起这场灾难失去的亲人,这条硬汉子眼眶湿润了。

图/八十年代扩建后的古井酒厂

 六顾茅庐也心甘

    在大饥荒袭来时,聂广荣矢志不移地坚持正常生产。厂里的职工大多来自农村,也都学着厂长,不怕苦、不动摇。但有个别职工因生活特别困难,选择离厂回家种责任田。聂厂长亲自登门,请他们回厂。至今,古井酒厂还流传着聂广荣六请乔楚荆的故事。

    破碎车间工人乔楚荆不仅是生产能手,还会一手石匠活。磨齿钝了,经他一锻,就锋利好使。这年,乔楚荆为照顾家中妻儿,离开了古井酒厂。聂广荣感觉十分惋惜,一见磨盘转,便想起他。于是,聂广荣徒步行到乔楚荆家,去请他回厂。就这样反复去了乔家六趟,聂广荣终于把乔师傅请回来了。乔楚荆常对人说:“俺们这‘聂老广’可真有一股子蛮劲。刘备请孔明也只三顾茅庐,‘聂老广’请我竟六顾茅庐!”聂广荣就是以这样的凝聚力,维系着古井酒厂的运行。在三年饥饿中,酒厂不仅未停产,还改进了工艺,把我国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图/聂广荣(右一)和职工一样“手捧曲麸用脚和”

人工老窖开先河

    1960年,古井人认真研究老池子的成分,决定按老窖泥的味道和色泽去配制,开创性地培育出了人工老窖,这打破了只有百年老窖才出好酒的神话。人工老窖这一革命性生产工艺,使众多白酒厂家得到了无可估量的效益。更为可贵的是,古井贡酒的产量从此大幅提高,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有力地保障了市场供给,让更多的国人品尝到了昔日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贡品。原国家轻工业部对此作出高度评价:“古井酒厂人工老窖的出现,使全国浓香型大曲酒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65年10月,在四川泸州召开的全国第三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议上,古井人第一次宣布:老窖不需要百年。聂广荣带去了由人工窖池45天发酵生产的古井贡酒,与会者品评后,震惊不已。

图/聂广荣(左一)与茅台酒厂厂长(左二)探讨产品质量

三夺金牌美名扬

    1963年,古井贡酒首次被选进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一举夺得老八大名酒第二名。全国同行万分震惊,各种猜测和议论不断。古井贡酒获奖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已故的“酒界泰斗”周恒刚先生生前回忆说:“古井贡酒是第二届参加全国评酒会的。当时评酒都是秘密的,谁也不知道是谁的酒。经过几轮以后,评出的结果,古井贡酒第二。我们评委也为之震惊。应该说第二届评酒,才是中国酒的真正评比,最能真正代表白酒的水平。”1979年,古井贡酒出酒率达到45.4%,创历史最高水平。在这一年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古井贡酒又一次夺得金奖。此后,古井贡酒又在1984年的第四届全国评酒会上获得金奖。三次夺金,古井贡酒名扬天下,也奠定了现在古井贡酒的市场基础。

十年动荡心不改

    古井人的路并不是笔直平坦的。1966年,大动乱开始了,聂广荣被作为“走资派”批斗。当他被戴上高帽拉去游街示众时,一件“文革”中罕见的事情发生了:减店集的许多群众看到这个成天与工人一起干重活、流大汗的好厂长无辜地被造反派作践时,十分愤慨。群众议论纷纷:“这样好的人也是走资派?”“你们就这样对待共产党的好干部?”这时,不知谁振臂一呼:“他们太不讲理了,打他们!”众怒难犯,民心不可违。造反派看民众这样爱戴聂广荣,心里害怕了,赶紧把聂广荣拖进厂里,勒令他到车间劳动,再也不敢拉他上街游斗了。

    由于工人拥护,加上上级下达贡酒生产任务,造反派不得不让聂广荣继续管生产。到了车间,聂广荣又和老伙伴们一起出力挥汗。他在“监督劳动”中,继续履行厂长的职责。在他的带领下,酒厂在十年动乱中基本没有停产,产量一直稳定上升。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抗御了“文革”中时时袭来的邪火妖风,保住了贡酒的清纯,酒厂的根基。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聂广荣恢复了厂长职务。他带领全厂职工甩开膀子边生产、边科研、边扩建。古井酒厂的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也越来越高。

克己奉公做真人

    古井贡酒是当时有钱买不到的紧俏商品,厂长掌握着批酒的大权。当时,有的单位想多批些古井贡酒,就提出给厂长“提成”。聂广荣心里一咯噔:“钱,岂可买动古井人的高风亮节!”他严肃批评了以利相诱的来客,维护了古井人的形象。有的人为拉关系送来土特产,聂广荣就把东西交到食堂处理,按价付款给来人。多年来,聂广荣为办厂里的事情招待来客时,从不用公款,而是从工资中开支。为此,他一家六口节衣缩食,欠了两千多元的债。他因为长期生活艰苦、过度操劳,而过早地华发满头。尽管如此,他坚持天天早上班、晚下班,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他心中盘桓运筹。

    酒厂职工把聂广荣看作严厉而又可亲的长者、良友,有困难找他帮忙,有知心话向他倾诉。但如果酒厂的生产、管理、质量出了岔子,平日和蔼宽厚的“聂老广”也会大发雷霆,拍桌子训人。人们爱他、怕他、敬他,更离不开他。他的精神气质已成为古井人的风范、古井人的精神。   

    就在那次庆功会上,人们无不为聂厂长流出的热泪所感动。领导同事不约而同地来到聂广荣身边。一双双热情的手与聂广荣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一位领导动情地道出了众人的心里话:“‘聂老广’,您辛苦了!您不仅是古井人的‘聂老广’,也是亳县人的‘聂老广’、安徽人的‘聂老广’、中国人的‘聂老广’!”

古井人怀念聂广荣,他是永远的“聂老广”。


2015年1月30日,82岁的聂广荣因病离开了我们。几十年的风雨担当,他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成为了行业神话。这位为古井大业倾献全部精力的老厂长备受古井人爱戴。古井员工自发来到殡仪馆,缅怀这位古井大业的奠基人。与此同时,位于古井酒文化博览园的感恩馆即将竣工,这也是为了感恩以聂广荣为代表的、为古井大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界人士所修建的。




相关资讯

古今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