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堂号

2016-06-15

聂     氏

郡 望 堂 号


 郡  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河东堂


秦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汉时十三世昭公为河东大夫,封于河东霍邑。在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的临汾、运城地区。


古代河东郡有四:


1.指今整个山西省。


2.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


3.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


4.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新安郡


晋置,晋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西);


       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


清河郡


汉置,清河之名始于汉代。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清阳县,即今河北省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


       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堂  号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

堂号
目录


悯农堂

垂裕堂

追远堂

崇德堂

三友堂


均和堂

临川堂

崇本堂

敦伦堂

问政堂


国士堂

赐书堂

礼图堂

泰和堂

敦源堂


光裕堂

理学堂

敦本堂

崇礼堂

望东堂


一本堂

秩宗堂

元德堂

忠传堂

三听堂

尚义堂

耳顺堂

德本堂

三耳堂

亲睦堂


耕砚堂

河东堂

旭德堂

兴旺堂

积善堂


三德堂

盛世堂

三礼堂

仁德堂

光明堂


兴翰堂

环溪堂

三省堂

敦本堂

大本堂


继述堂

枫叶堂

衣绍堂

克绳堂

赐书堂


肇修堂

墨香堂

如定堂

德馨堂

新安堂


衣绳堂

儒学堂

卓雅堂

清风堂

存德堂


理图堂

圆满堂

节孝堂

敬德堂

亲睦堂


堂号
探源


“悯农堂”探源

唐代进士聂夷中,很同情农民,写有《悯农诗》(二月卖新丝,五月舂新谷。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脍炙人口。

“三听堂”探源

   弘治年间,三部尚书聂贤曾以“聂臣三耳听天听地听君王”,巧应嘉靖皇帝“朱帝八牛开山开水开社稷”拆字联的千古绝对,不仅赢得皇上龙颜大悦,赐座待宴嘉赏,更为世人传为千古佳话,贤公子孙便以“三听”为堂号,教育和勉励后裔听天听地听君民,广听天下之声。

“问政堂”探源

     据聂氏祖谱载:聂族27世裔聂师道,吴国歙州人,他曾为吴王孙休之师,居郡南问政山中,人号“问政先生”。吴将杨行密领兵平歙州,闻其名,召师道至广陵,建紫极宫居之。方遣使湖湘,使还,遇师道于途。及方使入境,知师道已卒数日。世人相传为异,说师道为仙道人,聂我后裔以为实,故在大门额上书写“问政堂”三字,并以作为该脉聂族之堂号,以慰先祖之灵,亦扬先祖之识。

“尚义堂”探源

       河南郡聂华公为西汉名将,授参军,智守七郡有功,其家七世共炊,帝赐其第“尚义门”悬于门首,后裔为弘扬先祖为国为民之功绩,便以“尚义”为堂号,启迪聂氏后代都要勇做为国为民作贡献之人。

“三友堂”探源

福建升山脉聂氏先祖孝星公曾撰宗祠柱联一副:

祖贯望河东三友入闽共兴百口成宏业

宗风遗榕北一门雍睦同居七世显当时

此取意指聂氏望出河东,当时聂,罗,谢三姓氏连袂迁徒入闽,聂信猫头山,罗止浦里,谢居大夫岭,都皆蓉城北门之地,自此三氏同地依居,共图生计,同谋发展,结为异姓远迁挚友,后共议合作堂名“三友”,以表亲亲之意,亦显聂氏族人古往今来皆有一种与异姓族人患难相依,共建乡里的合作精神。

“追远堂”探源

    一七八零年,河南省内黄县中召村聂玉初在发起编写本地域族谱时,首创“追远堂”《聂氏族谱》。玉初公名璞字玉初,谱名玉亭,为该系聂氏十九世孙。当时因年深日久,前几世多失考,故创谱续谱时能通续者则通续之,难通续者则分录之,虽为通联为一体,亦胜愈失愈远。创谱之初并约定族谱当二十年一续,且取孔子“慎终追远”之意。以“追远堂”为该系堂号。以启迪族人追念先人,发扬孝道,百余年来已历四修宗谱,“追远堂”族人遍布豫鲁三十余县百余村寨,东至岱岳,西近太行,南临淮滨,北达卫河,该系族人在此地域繁衍生息,族众已达三万余人。

“三耳堂”探源

     2012年由安徽合肥地区聂氏第五次续修族谱,将合肥肥东泰和堂,滨湖德本堂,长丰耕砚堂。三堂合而为:“三耳堂”

“崇德堂”探源

宗达公为江苏、安徽、山东等三省交汇点八县诸地有记载的聂姓始祖。一修谱以问政为堂号,盖因我祖永隆公为大清太学生兼五品军功,问政于朝尔。二修时,总支归一,和谱共号崇德堂矣。 

说  明


本文信息郡望一节参考有网络搜索,堂号一节参考有:聂训斌《聂氏寻祖的重点在山西》一文,聂世敏《中华聂姓文化探源》一书,和聂氏宗亲提供的族谱。

以上文中有错误的地方和未收集到的资料请与我们联系 微信:nie936745881 或点击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