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聂氏源流考
洛阳聂氏族谱历代皆有修撰,然而洛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从元代末年到近代时局动荡最为激烈。过兵之后,往往赤地千里、人烟稀少,吾族所编族谱也尽毁于兵燹战火之中。时过境迁、年代稍远,则吾聂族同胞尽忘先祖历史!二零零五年五月四日到孟津聂屯见嘉庆二十二年祖茔墓碑。其序云:“自后周以降,崇义公圣论之示训昭昭,况雁门邑豪为汉代之巨室也。……”。随后按图索骥、考以典籍,洛阳聂族实为五代宋初洛阳聂崇义公之后!经过详细考察,洛阳聂氏源流脉络也基本清晰。 洛阳聂氏各谱均记载或承认“聂屯、周寨聂家沟、聂湾”三支为“一母同胞三兄弟”。自清代初年以来,历300多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就认祖归宗、共叙手足情谊一事达成一致意见。鉴于此,笔者曾走访聂湾两次,搜集大量资料再一次印证了“一母同胞三兄弟”之说(聂湾历代字辈及先祖名讳附后)。如今聂湾现存一通大清同治七年(1868)六月二十五日所立“洛邑处士聂公之墓”碑,其中能见到祖孙四代人的名字即“金宣——男 逢(辰 酉)—— 孙 珩 玫——曾孙维(城 森)”。从“逢辰、逢酉”的名字可知二人属相分别为“龙”和“鸡”,查阅干支纪年可知两人分别生于嘉庆十三戊辰年(1808)和嘉庆十八癸酉年(1813)。根据聂湾字辈二人为“十七世”,由此向上推八世即聂湾“祖”字辈,按每世25~30年计算,则聂湾“祖”字辈约生于1598~1633年间。 聂屯祖茔碑立于嘉庆二十二(1817)年,当时已传至“十三世”逢南。从嘉庆二十二年的世次可以推知聂屯支先祖“恭、宽、惠、芳”约生于1607-~1642年间,而此时正处于明朝末年,天灾人祸纷至沓来,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聂屯支谱中“七世”记载有“法祖、辉祖、显祖、洪祖、陈祖、兴祖、承祖”,这与聂湾支谱中“十世”记载的“念祖、懿祖……”人名用字有一个共同点,先祖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同,人口迁徙应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聂屯、聂家沟聂姓族人应为此时从聂湾迁出。 众所周知,家谱字辈是元代孔子的第54代孙孔思晦所创即凡是同一代人在名字用字上都必须遵循同一个约定的字。后经明代朱元璋下诏推广全国施行。一般一次修谱定十个字,而聂湾支谱恰好符合这一规则(主要依据平仄、押韵来断定)。从聂湾谱字辈前10世看应是明代所定,11世~20世字辈为清代所定,21世~40世字辈应为民国时所定。从聂屯支谱中“七世”都用“祖”字来看,可以肯定这个“祖”字是从聂湾老家带出来的字辈。聂屯支宗谱和聂湾支谱应从“祖”字辈衔接追续。依此类推,聂屯支“六世”对应聂湾支“九世”;聂屯“七世”对应聂湾“十世”;聂屯“十三世”对应聂湾“十六世”。在经历180多年世事变幻后,聂屯支“十三世”字辈和聂湾支“十七”世字辈一样(“凤”与“逢”是同音字),则说明聂屯支先祖在乾隆、嘉庆年间曾有人见到过洛阳聂湾的祖茔墓碑或家谱,并且把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在聂屯嘉庆二十二年的墓碑序言中。综上所述,聂湾、聂屯、聂家沟聂姓族胞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据现存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珠田乡的聂氏族谱记载:早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年即公元27年~公元37年间就有“聂龙图”公从山西雁门一带迁居洛阳。龙图公弟兄四人长曰骥又名良即东汉颖川太守聂良;次虎文迁居真(音镇)定;三即龙图公迁居洛阳;四曰豹蔚迁居真(音镇)定。其后谱牒仅存颖州太守聂良的支系,龙图公的后裔就不详细了。 斗转星移,历800余年到了唐代,洛阳出现了晚唐大诗人聂夷中。聂夷中,字坦之,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考中进士,河南洛阳人,望出河东。这在《唐才子传》(元代辛文房著)和江西万年县的聂氏族谱中均有记录。聂夷中的《田家二首》中第二首的《锄禾》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此诗最早录入夷中诗集,后有人认为是李绅的诗,争议颇多,望聂氏后人聪慧者详察);《伤田家》中“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家喻户晓,成语“剜肉补疮”即从其诗中转化而来。今《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五代后期到宋初,洛阳出现了名垂千古的聂崇义。崇义公出身寒苦之家,但学识渊博,《三礼图》名满天下,享誉四海。宋太祖赵匡胤曾亲赐诏书予以嘉奖,《宋史·儒林传》列为第一。另据初步考证,宋朝宰相司马光的母亲聂氏是崇义公的孙女,聂氏逝后被封为“温国太夫人”大文学家苏轼曾为之作传。 靖康之难后,聂氏沉隐。《青泥莲花记》记载了洛阳最有名“歌星”——名妓聂胜琼资性慧黠,李之问诣京师,见而悦之,遂与结好。及将行,胜琼饯别于莲花楼。别旬日,作鹧鸪天词,寄“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李以置箧中抵家,为其妻所得,问之,具以实告妻,爱其词,遂出装资,为夫娶归琼,至损其妆,饰委曲,奉事主母终身,和好无间隙焉。《全宋词》存其词一首,即《鹧鸪天》。(冯梦龙情史)。 北宋末年,中原板荡,由于战乱灾荒,聂姓族人迁居外地者应不计其数,延至明代吾聂族积功累仁,英贤崛起。在明永乐(1403-1424)年间有“聂端”公为贡士,曾官“归安主薄”(今浙江吴兴县);在明嘉靖(1522-1566)年间有“聂进修”公为贡士,曾官“西安府训导”;在明万历年间有“聂周南”公为贡士;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举人“聂溶”曾官至“定州知州”(即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这在乾隆九年(1744年)洛阳知县龚松林所修的《洛阳县志》中有清楚的记载。至明末清初吾洛阳聂族家道中落(这与李自成攻打洛阳城有密切关系),有待进一步查阅补正原因。 民国七年(1918)聂屯支宗谱曾记载“从洪洞县迁来弟兄三人”,这一说法恐怕是以讹传讹。试想,如果在嘉庆年间从“洪洞县迁来弟兄三人”当时很肯定并没疑义的话,那么在嘉庆二十二年的碑文中不可能只字未提。 按老家谱的记载,洛阳聂族当为河南聂族的源,河南聂姓的根在洛阳。仅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洛阳聂族有记录地向外迁居就有孟津、新安、汝阳、伊川、宜阳、嵩县、栾川、叶县、鲁山、荥阳等地;民国以来变乱纷乘,吾聂氏宗谱年久失修,迁居外地者就更难以一一列举。只有等以后各地聂姓族人认祖归宗之后,才能逐一澄清源流,完成统一宏愿,告慰先祖英灵,我们热切地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同时也愿聂氏子孙能发奋图强、砥砺志向,用勤劳和智慧来谱写洛阳聂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二00五年十月二十四日(修改稿) 聂旭光敬撰
1:南宋大诗人杨万里(1127——1206)于庆元己未(1199)年所作《重修杨氏宗谱》中记载:杨姓第39世杨品字长卿,为魏中大夫。配姚氏生子安国、安仁。第40世杨安仁配聂氏生四子:治、汗、江、海。当时杨姓族人活动于洛阳地区,从“第40世杨安国任晋弘农县令,葬弘农县”。可知:第40世杨安仁的妻子聂氏应为西晋(265——420)时人,也从侧面反映出洛阳聂氏在西晋时期的活动。 2:《但氏宗谱》记载:第六十世“但继善,但魁明之子,妻聂氏,生子但春卉” 但继善的爷爷即第五十八世“但德,致仕归田,始居洛阳浦地,但氏居洛阳始”从第108世“但应隆生于元至正元年(1341)丙子四月十五日午时,没于永乐辛卯(1411)年七月十一日酉时”大致可推算出但继善妻聂氏大约为西晋时期的人物。 3 《白居易家谱》第十九代祖显示弟兄三个,其中老三“讳心诚字O配聂氏生一子瑛”出现了聂姓人家的闺女。在公元1190年间,洛阳周边地区已被金国占领,是金章宗(公元1190-1196年)完颜璟“明昌”年间而这位聂家的闺女、老姑奶的出生时间在1190年左右,恰好也印证了在北宋灭亡之时,从公元1127年至1190年这60多年里,还是有一部分聂姓族人留在了洛阳地区。详见“从《白居易家谱》看洛阳聂氏在宋金对对峙时期的发展”
上湾聂氏宗族:从根源到未来的传承与发展
"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六百年前聂仲拳携妻迁居新厝湾,以耕作家风奠基上湾聂氏。祖屋历经明代初建、1976年改建礼堂、2017年文物修缮,至今矗立如宗族图腾。
【贵州】毕节市金沙县聂氏各支系情况简介
金沙,这座历史悠久的县城,在解放前曾被誉为黔北四大名镇之首,自1941年建县以来,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在这片土地上,金沙聂氏家族的足迹更是源远流长,他们大约在清朝时期就已迁入黔地,历经300余年的风霜,繁衍出12个支系,共计7-13代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聂族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祖籍:本镇集真村寺坎下)
江西高安聂姓探源
在高安话中,有个“叶”姓几乎与“聂”姓同音。其实,在普通话里,这两个字的注音是完全不同的,“聂”是“nie”,“叶”是“ye”。两个姓氏在高安的人口数量也不同,聂姓人口在全市排名第31位,而叶姓人口只排在全市的第91位。按《高安姓氏大观》的
福建将乐聂族
聂氏最早迁入将乐是明代。据泰宁《聂氏族谱》载,“泰宁聂氏郡望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宋朝末年,有聂氏后裔聂念三宦游于闽”,在泰宁城内西南方向定居,历宋、元、明、清四朝,由此繁衍聂氏一族。明代,聂念三第七世孙聂兴迁居朱口镇梅林村,聂兴第八世孙
山东泗水县聂氏分布
据《聂氏家谱》记载:明朝崇祯年间,聂氏始祖迁此居住,以姓氏得名聂家村
重庆市石柱县聂族
先祖聂文元,下有聂尚清,聂尚明二子,繁衍至今,祖辈传是从湖南常德桃园县鸡龙山大田村红花桥入川来的。同一期来的有聂文海(在太平槽)聂文相在湖北恩施中路甑子坝。
【江西】丰城市荣塘镇文资村聂族
我们这一支到我是廿四代,现巳有廿九代面世。我村族谱有好多册,
辽宁沈阳浑南聂氏家族
我们家族是从山东莱州(掖县)迁陡过来的。时间是清顺八年(1651年)先到宁远,又在的葫芦岛市生活到雍正三年(1725年)迁到沈阳南郊聂三家子居住至今。
山东临朐聂氏的起源
明朝洪武初年,先祖谨公从江苏省苏州市迁徙到山东临朐县城关街道狮子口村定居。谨公生四子,四子成人后独立发展,其后裔目前散居在临朐、青州、济南、寿光、昌乐、安丘、奎文、临淄、沂源等县市区,有的迁居北京、山西、陕西、辽宁、黑龙江、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