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秋
孝母诗《看娘》
昨日中秋节,一大早就收到聂圣哲先生的祝福短信,并附有其新作孝母诗一首,题为《看娘》。这首诗写得真是好极了,读后感人至深,十分值得一读,尤其值得当今年轻人多读读,学学聂先生母子之间的感情,以后也像聂先生那样经常去看望自己至亲至爱的娘亲,享受母子之间感人肺腑的天伦之乐。
聂先生的孝母诗《看娘》如下:
看娘
离家千里远,匆匆把乡还。
路途急切切,中秋盼团圆。
少小出家门,娘常把儿盼。
谁娘不思儿?慈母心中愿!
童年家境苦,过节像过关。
娘卖一担柴,换来月饼圆。
娘只吃一口,给儿一大半。
娘说甜食腻,护犊尽悄然。
娘教儿做事,一定圆且满。
汗水似油珠,落地土会燃。
做人要诚实,做事切莫懒。
平民百姓家,勤俭持家园。
莫攀他人富,不羡权贵銮。
平安过日子,心满福自全。
????????????
儿已年半百,两鬓也斑斑。
进门喊娘亲,娘递茶一碗。
儿问娘康健,娘问儿饱寒。
娘怕儿饿着,忙把点心端。
一把长条凳,娘儿盈盈谈。
聂先生的这首诗,语句十分通俗易懂,把一个特别孝顺的儿子千里迢迢赶回家看望娘亲的情形,描述得何等真真切切。你看,千里还乡,行迹匆匆,路途急切,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在中秋节与母亲团圆。为什么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原来是儿子从小就远离家乡,娘亲时时刻刻都在思念自己的儿子,一位慈母的伟大心愿,就是能够在中秋佳节与自己儿子团圆。儿子为什么同样是如此热爱自己的母亲?原来是少年时代家境贫困,母亲不仅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成人,砍了一担柴卖了,换来的圆圆的月饼,一大半都给儿子吃,还“借口”说是“甜食腻”,让儿子吃得安心开心,而且这种护犊之情还是悄悄地流露出来的,表现出母亲爱儿子的天然情份,是那样的纯洁无私。作者儿时中秋节吃月饼,这虽然仅仅是母子俩艰难困苦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把母亲爱护儿子的至深至纯的感情表现得何等淋漓尽致。母亲爱儿子,生活上的爱护与照顾是一个方面,而更加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如何教育儿子怎么做人和成人。你看,聂先生诗中的这位母亲,不,应该是诗作者的母亲,她教儿子做事,目标是“一定圆且满”,具体要求就是“做人要诚实,做事切莫懒”;这位母亲同时又教育儿子要面对和正视现实,要求儿子明白生活在平民百姓家,务必要“勤俭持家园”,不要去攀比富有人家,更不要去羡慕权贵的金銮银殿,务必要懂得“平安过日子,心满福自全”的道理。这种朴实深刻的教育理念,充分表现出这位母亲既懂得对儿子的真爱,又明白对儿子的大爱,她真正是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啊!
作为被母亲真心实意爱着的儿子,在沫浴着母亲真爱大爱阳光的时候,唯一对母亲的报答就是两个字:孝敬!诗作者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你看,儿子一进门,就“娘亲”喊得甜,就“康健”问得频,就与母亲同坐在一把“长条凳“上,与母亲“盈盈谈”起来,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有诉不完的母子情。作者并没有写儿子回家拿多少食品和物品给母亲享用,虽然作者回家时也是左手提右手拎的,但是诗中却略去不述,可见在作者看来,孝敬母亲应该更加看重精神方面,应该把听从母亲的谆谆教导、按照母亲的教导去做人做事、多抽时间陪伴母亲和时时刻刻向母亲问寒问暖等,作为孝敬的中心内容,这才是最实质、最重要和最符合母亲心意的孝行。天下所有的母亲,几乎个个都是特别重视子女精神层面上的孝或不孝的,子女做人做得优秀,做事做得出色,在父母则是最大的满足和幸福,在子女则是最大的孝敬与尊重。这种既朴实又崇高的境界,在聂先生这首诗里,堪称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看娘”就应该这样去看啊!
诗一读就明白,这才叫朴实无华。但是朴实无华的语言,同样也需要精雕细刻,去粗取精,否则仍然不是好作品。聂先生堪称这方面的行家,他把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与精雕细刻、形象生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俗为表,雅为里,形式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内涵上做到主旨深刻,意味无穷。别的不说,单以这首诗中的比喻手法和细节描写来说,就显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先看比喻,贫困人家过节苦,就用“过关”来比喻,过节之“过”如同过关之“过”,其艰难可想而知,这是多么准确而形象的比喻;还有“汗水似油珠,落地土会燃”一句,更是朴实出新奇。一般人描写汗水,都是“汗流如雨”之类,往往人云亦云,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说,而聂先生则不落俗套,别出心裁,把汗水比作“油珠”,既十分准确又特别形象,再加上紧后面一句“落地土会燃”的合理夸张,就把母亲劳作的辛苦和有价值描述得栩栩如生了。细节的描述更是跃然纸上,深入人心。你看,诗中对卖柴换月饼和母子吃月饼的描述,儿子进家门后母子俩的相见情景的描写,儿子喊了一声“娘亲”,母亲就马上递来“茶一碗”的白描,儿子问娘亲身体康健,娘亲就问儿子饱寒的对白,母亲怕远途归来的儿子饿了,立即端来了点心填肚子的直敍,母子俩在一起说话,尽管家里有椅子、沙发等高档坐具,却是搬来一把普通的“长条凳”,母子俩身挨身地坐着的描绘,这许许多多的细节描写,充分地把崇高伟大和纯洁深厚的母子情,一一展现于卖柴、换月饼、母亲只吃一口、儿子吃一大半、母亲首先问饱寒、儿子第一问康健、母亲递来一碗茶、母亲怕儿子饿了就马上端来了点心、母子俩同坐一把长条凳等等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细小得不能再细小的动作行为、物品物件中,令人如同身临其境,身同感受,犹如春风朴面、细雨润心,给人一种无法形容的舒适感、快乐感,堪称至妙至巧,读这种诗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通俗中见新奇,细腻里见深广,普通中见崇高,平凡里见伟大,这就是聂先生的类似歌谣的诗!若非出自聂先生之手,我们哪里能够读得到这样绝佳绝妙的诗呢?(2014年9月9日写于休宁中学)
聂 族 氏 志
微信公众号:聂族氏志
微信号:nie936745881
QQ:1017169246
获 取 更 多 资 讯
(仅限于微信回复)
回复“1”:获取:“聂氏族谱”
回复“2”:获取:“聂氏字辈”
回复“3”:获取:“聂氏书刊”
回复“4”:获取:“聂氏宗祠”
回复“5”:获取:“官方软件”
回复“6”:获取:“各省联谊”
回复“7”:获取:“我要留言”
回复“8”:获取:“寻根问祖”
回复“9”:获取:“更多回复”
回复“0”:进入:“聂族氏志官网”
如果您手中有聂氏家谱,希望您能积极分享有关信息,以利于更多的聂氏宗亲寻根问祖。您可以将自己手中的聂氏家谱拍照或视频,发送给我们。我们将统一展示您的牒谱,方便更多人寻谱寻根。
★:微信公众号:聂族氏志
微信号:nie936745881
QQ:101716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