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德友:富不忘本报桑梓 携手群众奔小康

2024-09-08
富不忘本报桑梓 携手群众奔小康
 
 
 
 
 
 

聂德友


——记盘关镇贾西天富刺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聂德友


在六盘水市盘州市盘关镇贾西人心中,聂德友是一个愿意放弃千万买卖回到家乡创业、扶贫家乡的十分了不起的人,是一个心系家乡、心怀大爱的好人,是值得所有人为其竖起“大拇哥”的人。


51岁的聂德友经历很是丰富,年轻的时候,先是在盘江矿务局老屋基矿当工人,后在兴义晴隆等地开煤矿,赚了钱后又去东南亚考察了一圈,和朋友在菲律宾开煤矿,但他深知“树大离不开根”的道理,富不能忘本。虽长期漂泊在外,他始终心系家乡父老,一直想为家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永葆赤子心,反哺家乡情

山海迢迢,隔不断浓浓乡情;岁月悠悠,淘不尽拳拳眷恋。聂德友有个发小,是土生土长的贾西人,2009年积极响应号召入了党后,就长期扎根在产业地里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机会,但始终没有起色。2012年聂老粗像往常一样回家过节,遇到满脸颓废的发小,便和他攀谈起来。


(聂德友)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虽然没钱,没有经济头脑,但是既然作为党员,我就算是种地也要带群众致富,实现自己的价值”,发小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深深的打动了他,他明白他们之间已经有着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上的差距。回到家后,他便提起笔写了入党申请书,通过与支部书记的谈话,他了解到在贾西这个小山村,有39个党员默默的带着乡亲在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着,这种力量让久经煤场的他也为之动容,也更加坚定了他跟党走的决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想带着家乡父老脱贫致富,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必须要对村情民意有深入的了解,于是,聂德友走进田间地头、步入父老乡亲家中看清实际、问明困难、思考发展,以熟知民情为着力点,以解民忧为动力,尽全力为家乡群众解决困难。


种好刺梨果,念好致富经

“他们都叫我商场高手,但是对我来说干农业是第一次,如果带着老百姓搞农业亏本了,我可当不起这罪人”。虽然决心回乡发展农产,但是他心中始终顾虑重重。


好在他从来不是优柔寡断的人,既然想好了那就得干到底,丰富的市场经验告诉他,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选准方向。为此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贾西村和市内农产品市场走了个遍,看着堆积如山的调研报告,他心中已有定数。贾西村常年气候温和,有不少的野生刺梨,为此他将目光瞄向了“维C之王”之称的“金果子”。随后他个人出资300万元,成立了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购刺梨苗发给农户,由农户自行种植管理,承诺刺梨挂果后按保底价1.5元/斤给予收购,鼓励农户种植发展刺梨产业,同时按耕地400元/亩的单价流转农户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2014年7月,规模化的刺梨产业引起了县政府的重视,批复同意将贾西村建设成天富刺梨产业园区,并成立刺梨园党支部。同年他又抢抓商机,培育了850万株刺梨种苗,成活率达97%,持续做大做强了刺梨产业园区。


经过不懈努力,天富刺梨园区先后被评为贵州省省级出口刺梨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贵州省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现正在创建国家级出口刺梨产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级产业扶贫示范园区。


农产显身手,红利惠于民

“我回来发展刺梨产业的目的,就是要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现在园区总算建起来了,但离他心中的梦想还有很大的距离。“如何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户共同发展”成为他心中最大的“结”。


为了将产业发展效益覆盖到每一位贫困群众,他采取“保底分成+收益二次分配”的方式将农户利益联结起来。在园区建设初期,部分农户不理解不支持,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来。为此,他个人先行出资160余万元,用于兑换土地流转费用,对仍抱有观望态度,土地未丈量的农户,预支2000-5000元给农户使用,此举得到农户的广大支持。他的一举一动,农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积极参与刺梨产业中来。借着蓬勃发展的态势,2016年刺梨园党支部联合海坝等5个村成立了盘关镇刺梨园“联村党委”,通过联村连片开发、规模化种植将刺梨产业拓展到3.1万亩,累计投资达1.2亿元。为将产业发展规模扩展最大化,他又带头大力实施林下经济,先后发展林下中药材5500余亩,新建蜂房和蜂蜜加工厂发展养殖蜜蜂500群。目前园区有固定员工50人,季节性务工300余人,带动群众户均增收5717元。


如今的贾西村,在聂德友的带领下,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产业强村。现在盘州市刺梨产品已经远销海内外,但人们口中的“聂老板”仍然带着“回报桑梓”的美好愿望,在产业地里默默耕耘着。


来源:乌蒙视线

时间:2020-10-15 19:50

总值班:刘红霞

值班主任:巫娜

责任编辑:高永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