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林百星榜》No68聂夷中—“诗悯”
《中国古诗林百星榜》选读85
《中国古诗林百星榜》No68聂夷中—“诗悯”
来源:jindanzai的新浪博客
“哎哟!好久无雨,农业干旱了吧。今天下大雨吧,我成为落汤鸡也值得。”金蛋仔有怜悯之心,经常关注“三农”,哀稼穑之艰辛。同情弱势群体,常持妇人心。古代社会将农视作“本”,为什么将本末颠倒者反而成为人上人?且看唐朝诗人的悯时之作。
68“诗悯”——聂夷中(诗悯 “三农”,“多伤俗悯时之作,哀稼穑之艰辛。”)
入榜诗篇《咏田家》(一作《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语:夷中诗尤关教化。)
注释:
眼前疮:指眼前的困难,眼前的痛苦。
剜却:挖掉,用刀挖除。
心头肉:身体的关键部位,此喻赖以生存的劳动果实。
绮罗:贵重的丝织品。此指穿绫罗绸缎的人。
逃亡屋:指贫苦农民无法生活,逃亡在外而留下的空屋。
解读原诗大意:
二月蚕未结茧,它成了抵债之物;五月庄稼未成熟,也忍痛过早连禾一同卖掉新谷。虽说是补救医治眼前烂疮,却将挖掉心头上的好肉。我愿意帝王的仁爱之心,化作高照光明的火烛。不去照耀富贵家庭豪华筵席,只照亮温暖穷人逃亡和灾民的空屋。
赏析:
《咏田家》是聂夷中的代表作,被称为晚唐优秀作品。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当时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田家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
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的正能量。此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艺术真实而具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晚唐农民的痛苦生活。同时,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例如: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又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把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描写得淋漓尽致。
选读诗篇《古兴》:“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唐虞贵民食,只是勤播种。前圣后圣同,今人古人共。一岁如苦饥,金玉何所用。”
注释:一粒微尘,比喻事物的微小。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远古圣贤首领;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是太平盛世年代。贵,以------为贵。贵民食,以民食为贵重。
民以食为天,遇到粮食歉收的年岁,出现粮荒,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了粟米充饥,即使拥有金玉财宝,那又有什么用呢
解读的前提:
中国古代是传统农业国家,最紧要的大事就是填饱肚子求生存,有谚语道:民以食为天。论及何物为贵重的话题,朝野有共识:贵粟轻金。粟代表粮食,金代表财宝。例如:魏晋《汉末洛中童谣》唱道:“虽有千黄金,无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饱,千金何所直(值)。”宋代黄庭坚在《翌日阻雨次前韵》写道:“但喜粟粒如黄金。”清人蔡廷兰《请急赈歌》中的“昔读宝俭箴,贵粟贱金帛”,而聂夷中诗道:“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说的就是古人以粮食而不是以黄金宝玉和丝绸为贵重之物。他们从道理上来讲都站得住脚:谷物粮食的价值在活命,金玉的价值在奢华。如果年成歉收,出了粮荒,金玉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
趣读“前圣后圣同,今人古人共。一岁如苦饥,金玉何所用”:
无论是从前的还是后来的圣贤他们都有共识,不过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他们都有同感:那就是面对一年困于饥饿的生命来说,如同尘埃一般的金银珠玉又有什么用呢?还是得靠重如山丘的粮食啊!
“诗悯”趣论:悯,哀怜,怜悯。又指忧愁。辩怜悯二字义。怜,怜悯、同情。怜爱、爱惜。怜悯都有同情、怜悯的意义。怜有怜爱意义,悯有忧愁的意思。怜悯三农,哀其艰辛的现实主义诗人,举榜“诗悯”。“诗悯”之悯是诗人的心理道德反响,是作者良心的召唤。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绅的《悯农》诗。但是李绅在诗榜上失去摘取“诗悯”桂冠,因为他做完《悯农》后当高官,做出背叛悯农的良心,他挥霍浪费的行径,遭到后人的非议。聂夷中以“多伤俗悯时之作”获取“诗悯”名号。
聂夷中作诗悯时,特别是诗悯“三农”,为古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作品食粮,赢得了许多读者,视为“尤关教化”的社会意义。古代史官职守实录,以直言叙事的春秋笔法写史书。“史录”也可以作为某种写作方法,运用于诗歌创作,读聂夷中的诗歌便会有同感。聂夷中伤俗悯时的诗歌,多以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众疾苦、讽世刺恶为自己任创作的主题。诗话通俗,多用比拟寄托艺术表现方式,塑造典型形象。
“诗悯”趣事:
元朝辛文房作《唐才子传》载,夷中,字坦之,河南人也。咸通十二年礼部侍郎高湜进士,与许棠、公乘亿同袍。时兵革多务,不暇铨注,夷中滞长安久,皂裘已弊,黄粮如珠,始得调华阴县尉,之官惟琴书而已。性俭,盖奋身草泽,备尝辛楚,率多伤俗闵时之举,哀稼穑之艰难。适值险阻,进退维谷,才足而命屯,有志卒爽,含蓄讽刺,亦有谓焉。古乐府尤得体,皆警省之辞,裨补政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国风之义也。其诗一卷,今传。
聂夷中,晚唐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在仕途上很不得意,生活清苦,备尝艰辛,因此对官场腐朽和农民的疾苦有切身认识。聂夷中作诗,“多伤俗悯时之作,哀稼穑之艰辛”,可谓诗悯下民苦情,诗悯“三农”,特别是重视农业生产,同时也揭露暴政带来的危机。有诗作证,除了入榜和选读的两诗篇外,还有如以下诗悯“三农”的诗篇:
《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作者描述一幅场景:田家在干什么?父子忙于开荒种田;官家在做什么?不等禾苗结穗,赶紧修好粮仓等待------
《公子家》:“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贫富两极分化。中唐富人家买牡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晚唐公子家养花,花比禾贵。把禾苗当恶草,这是当时社会的危机现象。“农本”被遗弃,不仅仅表现在公子家。
作者赋诗抨击权贵和某些社会的不公。如《公子行》二首之二:“花树出墙头,花里谁家楼?一行书不读,身封万户侯。美人楼上歌,不是古凉州。”
晚唐和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出现不少的悯时之作,农家和动乱题材走进文坛,成为古代进步文人的时代悲歌题材。
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以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严酷社会背景中,产生了一些伤悯“三农”的诗人,他们或者同情人民,为民呼怨;或者讥世不公,针砭时痼。在这派现实主义作家中,聂夷中《伤田家》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和呼应。清朝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将此诗《伤田家》与柳宗元《捕蛇者说》并论,以为“言简意足,可匹柳文”。
聂夷中有关教化的诗《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道:“后达多晚荣,速得多疾倾。君看构大厦,何曾一日成。在暖须在桑,在饱须在耕。君子贵弘道,道弘无不亨。太阳垂好光,毛发悉见形。我亦二十年,直似戴盆行。荆山产美玉,石石皆坚贞。未必尽有玉,玉且间石生。精卫一微物,犹恐填海平。”
《全唐诗》录聂夷中诗有三十多首,主要归类讽喻、感伤、劝慰三种。除了以上所列诗歌外,值得可读的诗如下:
《劝酒二首》:
“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堂上陈美酒,堂下列笙歌。与君入醉乡,醉乡乐天和。岁岁松柏茂,日日丘陵多。君看终南山,万古青峨峨。”
“灞上送行客,听唱行客歌。适来桥下水,已作渭川波。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但恐别离泪,自成苦水河。劝尔一杯酒,所赠无余多。”
《闻人说海北事有感》:“故乡归路隔高雷,见说年来事可哀。村落日中眠虎豹,田园雨后长蒿莱。海隅久已无春色,地底真成有劫灰。荆棘满山行不得,不知当日是谁栽。”
《杂怨三首(一作孟郊诗,题《征妇怨》)》:
“生在绮罗下,岂识渔阳道。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渔阳万里远,近于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常在眼。”
“良人昨日去,明日又不还。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
“君泪濡罗巾,妾泪滴路尘。罗巾今在手,日得随妾身。路尘如因飞,得上君车轮。”
在唐朝诗坛上,杜甫和白居易那些大诗人也有悯农诗,《观刈麦》就是名篇。
金蛋仔吟皮日休诗句“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刻画透彻,可谓淋漓尽致。倍感聂夷中悯农之心在滴血,方有为“三农”呐喊之强音。
入榜诗篇《咏田家》之所以成为优秀作品,诗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赋敛之毒,深切同情农民的苦难。作者言辞委婉圆转,饱含泣诉,敢于将批判矛头直指当代最高统治者,为身处水深火热中的农民大声疾呼。
唐朝“悯农”系列诗,感染了历代具有良心的官吏,感动了千百年读者,唤起同情农民和重视“农事”。像宋朝范成大继承“悯农”精神,写下名篇《后催租行》,宋朝张俞的《蚕妇》也列入儿童读物:“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奇怪,当今竟然有许多读者,忘记了“悯农”,像李绅那样判若两人。青年时代的李绅以怜悯之心写下《悯农》二首,流芳千古。中举后做大官的李绅忘却了悯农,进行挥霍浪费,不能节制,背叛初心。好在聂夷中不忘初心,对得起“诗悯”的榜号。
诗歌进入晚唐,盛唐呈现的昂扬进取、恢宏阔大的气象已化作泡沫。代之而起的是绮靡浮艳的诗风,并且占据了晚唐诗坛的重要位置。但是,腐朽动荡的时代也造就了一批不同流俗的现实主义诗人,聂夷中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人之一。他们的诗歌虽然在悯乱忧时流露感伤而低沉的格调,但是以反映民生疾苦为职责,用笔杆子揭露的社会矛盾的冲突,替人民伸诉,因此为唐诗增添了人民性光彩。
金蛋仔jindanzai 于山东口水堂 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