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聂姓源考辩
聂族氏志
中华聂姓源远流长,考证中华聂姓来源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这一代,有条件优越、资料丰富、快捷方便的互联网络,这是我们的先人无法比拟和达到的条件;我们这一代,有我们的先人留下的老谱珍贵原始真实资料。有这两个良好的先决条件,我们就有责任去将目前所据资料理清脉系、科学甄别、去伪存真、修正缪误。而不是,照搬照抄,人云亦云。我相信,只要我们全国聂姓宗亲不懈努力,客观唯实,唯谱不唯书,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就一定能弄清(即使弄不清也可以理清族脉)我们聂姓来源。
对于中华聂姓来源,不少宗亲都有文论证,现在脉象基本清晰。我觉得,传统的几本书上怎么写,我们可以参考,但是,千万不要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为书又不唯书,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我们只有科学甄别,去伪存真才能早日搞清中华聂姓来源,否则将永远停留在原地,永远是人云亦云。
中华聂姓来源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认识中华聂姓来源的圈子在慢慢缩小。大部分聂姓人都认可我们聂姓是始于卫大夫奭公。既然是卫大夫奭公,那么奭公就应该是卫国的大夫,我们中华聂姓来源地就应该圈定是在卫国,如果圈定在邢国,或齐国,都会使我们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这是第一点应该明确的。第二点,要搞清我们中华聂姓来源时间。奭公的出生时间我们不知道,但是知道我们的一世祖昭是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6年)丙寅四月初四已时生,文帝十五年后元六年(公元前157年)癸未二月二十九日卯时殁,葬霍山,而且知道昭是“奭”公的十三世孙。按每代25---30年推测,奭公应该是公元前626年——561年出生,算奭公高寿80岁,那么历史就应该推至于公元前546年——481年以前。中华聂姓来源时间也就是公元前626年——481年之间。第三点,卫大夫做大夫的时间按卫国君王排列应该是卫成公(前631年——前600年)到卫出公 (前492年——前480年)之间的时间。也就是“奭”公做卫大夫的时间应该是卫成公即位(前631年——前600年)至卫出公击败父亲蒯聩自立(前492年——前480年)之间的时间。第四点,“卫大夫食采于聂”。聂在何地?翻阅资料,出处有四:1. 今山东省茌平县西聂城,春秋为齐国附庸,称聂国,茌平属聊城管辖;2.山东省聊城聂城,春秋属齐国;3. 今河南省清丰县北聂城,春秋属卫国,清丰属濮阳管辖;4.河南省濮阳聂城,春秋属卫国。根据春秋时卫国的疆土,山东省茌平县和山东省聊城都不是卫国的疆土。河南省清丰县北聂城和河南省濮阳却是属于卫国的疆土,那么食采于聂就应该认定为河南省清丰县北聂城和河南省濮阳。清丰县属河南省濮阳管辖,河南省清丰县北聂城和河南省濮阳聂城实际上是同一个地方,按照推理,食采于聂可以初步认定为河南省濮阳清丰县北的聂城。虽然现在还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但是靠的住百分之八十以上。
补白一点,关于聂城,我为了慎重起见,曾分别去函河南省濮阳市人民政府以及山东省聊城市和山东省茌平县人民政府。河南省濮阳市人民政府王艳玲市长非常重视,亲自批转了我的信函,有关部门派专人进行了调查核实。今天河南省濮阳市人民政府市长热线已经回复了我,其回复为:河南省濮阳聂城是在清丰县北,现河南省濮阳清丰县北离县城10多公里处有聂城,在春秋时属于卫国,春秋时叫聂城,现在还是叫聂城,现在那里还住有很多聂姓人。春秋鲁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是指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北离县城10多公里处聂城,有这一传说。在此,借《中华聂网》贵网,特向河南省濮阳市王艳玲市长和有关部门表示衷心地感谢!
开基地区在今山东聊城市境内的聂城值得商榷
聂猷轩宗亲的《中华聂姓源流考》确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很有见解。通过拜读,我发现我们有异同之处。相同的地方有,一是奭公是我们的始祖;二是其生活年代是鲁僖公25年,公元前635年以后的几十年(我是卫成公即位公元前631年以后);三是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是不可能,经不起推敲。不同之处是开基地区,我认为是在河南省清丰县北聂城,猷轩宗亲认为是在山东聊城市境内的聂城。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是锁定开基地在聊城市境内的聂城,因为多数人是这一说。但是随着考证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怀疑。资料越多,就越推翻开基地是聊城市境内的聂城的说法。
有关为什么我说开基地区河南省清丰县北聂城,本文上面我已经有叙述,这里不再赘述。猷轩宗亲认为是在山东聊城市境内的聂城很值得深思。(一)、山东聊城市境内古今都没有聂城,山东只有茌平县才可能有聂城,据说是聂国;(二)、《左传》僖公元年 “邢迁于夷仪,诸侯城之,救患也!”。夷仪,这个地名有两说,一说是在河北省邢台县西,《春秋僖公元年》邢迁于夷仪,《杜注》“邢地。”俗谓之隋宜,其地有夷仪山;二说是在山东聊城县西南十二里,《后汉书郡国志》东郡聊城有夷仪聚。查阅这方面的资料,发现大多数学者都认定夷仪应该在河北省邢台县。现在河北省邢台县西还留有夷仪行台,它在邢台夷仪山,海拔1155.7米,据历史学家介绍,古邢国曾迁都于夷仪山下,相传石缝中时有古钱流出,所以又称流钱山。据考古学家考证:“古钱为古邢国货币,可能为古邢国迁都夷仪城时的遗迹。历史记载夷仪城为邢国陪都,由齐桓公率曹宋等国援建,原城垣残迹可见,有邢侯行台遗址,公元前640年秋天,邢国和齐国曾结盟于邢国夷仪城、晋平公曾两次在此会盟11国诸侯,齐国、卫国、晋国的夷仪大战也在此处”。一位学者论述道,夷仪不可能在山东聊城,齐桓公是一个有霸王欲的人,当时答应帮助邢国的叔颜复国,在夷仪重新建都是有目的的,他绝对不会帮助邢国把国都建在山东聊城。他只有选择河北省邢台,一方面邢台是邢国的领土,与齐国和狄人交界;另一方面邢台它靠近狄人,正好用邢国作为齐国的屏障,一箭双雕,既帮助了邢国建国都,赢得了美名,又利用邢国帮助齐国抵挡狄人。鉴于以上资料,夷仪在山东聊城说,是很难站得脚住。(三)、齐师、宋师、曹师兴于聂城北救邢,聂城北不是在山东聊城,而是在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北离县城10多公里处聂城。我在本文中和《永丰聂氏源考证》里有交待。(四)古今资料清楚地表明,山东聊城从春秋到战国都是齐国领土,茌平县的聂城也从来没有夹在邢卫之间,也没有属过邢国,而是属于齐国管辖;反过来,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的聂城从春秋到战国都是卫国领土 。
齐公之说的切磋
很多出处说,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其后以地名“聂”为氏。我在《永丰聂氏源考证》里对此已有详细阐述。这里再说一下,齐公之说确实很难理解,一是在时间上对不到。我们来看一下齐国的年代表:齐太公 姜子牙 (前1046年--前1000年) 47年,齐丁公 姜伋 (前999年--前???) ,齐乙公 姜得 (前???--前???) ,齐癸公 姜慈母 (前???--前???) 齐哀公 姜不辰 (前???--前863年) ,齐胡公 姜静 (前862年--前860年) 3年 ,齐献公 姜山 (前859年--前851年) 9年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齐丁公 姜伋 是前999年,虽然齐乙公没有具体时间,退后一步,至少丁公的支庶子应该早于齐哀公 姜不辰 (前???--前863年),但是“奭”公做卫大夫的时间是卫成公即位(前631年——前600年)至卫出公击败父亲蒯聩自立(前492年——前480年)时的事。相差200多年,年份对不到。二是历史上丁公没有去齐国。姜太公的大儿子叫姜及,虽然他承袭了太公的君位,号为丁公,但他并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当时周王朝都城镐京担任王官。既然丁公没有去齐,他的子孙怎么会到齐国聂城去,何况还说是邢国聂城,甚至还说是夹在卫邢之间的聂城。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令人费解,当时的丁公权势显赫,这在氏族社会是难于想象的。
如果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之说能成立,聂姓最早的就应该始于970年左右,比 “奭”公早几百年。这样说,我们聂姓就不是一支,是多支。有些聂姓就应该改先祖为齐国聂伯,而不是卫大夫“奭”公了。奭公和齐公是两个人,他们两人的出生时间相差几百年,这可不是小事,中庸不得,要么始祖是奭公,要么始祖是齐公,两者不可兼得。
聂族氏志
聂人凡宗亲在《四本书,一个聂》一文中写道,聂姓族谱中,不论以齐大夫或以卫大夫为开姓祖的,又都以河东大夫昭公为受郡祖,这种“合二为一”的事实,又把两说聂姓捆在一起了。这话是不错,可以理解。在缺乏资料证据的情况下,作一暂时处理是可以。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为什么不去科学甄别、去伪存真、修正缪误呢。河东大夫昭公明明是奭公的后代,既然奭公和齐公是两个人,齐公的后代为什么要和奭公的后代接上呢,奭公和齐公混为一谈,这么大的缪误为什么不去纠正呢,明明知道错了,还要坚持不改,令人费解。当然,我们聂姓是天下一家亲,我不是要搞分裂,我是在说脉线连接的问题。过去的年代,资料缺乏,人云亦云,人们攀附名人,认祖联宗,盲目地认定历史先人,以显示家族历史的遥远与家族出身的高贵,这也不能怪我们,但是现在我们发现错了,就应该去改正。我同意聂世敏的“各谱其谱”,但是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勇于担负起责任,积极主动,科学甄别、去伪存真,不要把谜团永远留在那里,搞得我们的子孙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