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东到烟台市史志办,查阅到了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记载的珍贵史料:“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此即推动“云贵说”诞生的首例佐证。 胡忠奎又查阅《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胡忠奎认为,正如东北人对“边外”、“关里”的称谓,以及有的地区自称“小上海”、“小深圳”一样,“小云南”是云贵边界一带的俚称。
小云南在云贵之说的疑团
云南、贵州历史上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而自称祖先是“小云南”的山东人却又大都是汉人。
胡忠奎出示他和吉林谭雨明、山东张方纲等人共同研究得出的最新史学成果:
揭示“小云南”先民,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由国内各地汇聚云贵,再行迁至山东,最终辗转至东北扎根的“千年万里移民路线图”。“路线图”的绘制取材《蓬莱王氏家谱系》、《蓬莱王氏家谱》、《乌撒考》等民间资料、《威宁县志》、《明史》、《清史稿》等官方史料。山东的张老先生等人甚至多次亲赴云贵实地考察。
千年万里移民路线图
1、明朝30万大兵讨元——先民由全国各地至云南:胡忠奎等人认为,“小云南”先祖缘于全国各地军丁加盟的明朝征元三十万大军。
据考证,明初中原已经统一,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不但屡招不降,而且屠杀使者,朱元璋决计讨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兵30万讨伐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统兵3万,趋乌撒,自将大军趋贵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捣乌撒,元军暂时退却。傅友德下令在乌撒筑城,建筑材料和工具刚一备好,元军引兵复至,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历经浴血奋战的傅友德30万大军,进驻云贵高原后在乌撒卫即展开军屯。
据吉林谭雨明考证,从洪武十四年入滇,至永乐初年,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的明军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
2、明朝战略转移——由云贵迁山东:乌撒卫建成后不久,“小云南”先祖即根据明朝战略转移源源不断向山东迁移。明代初年,倭寇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地区,为防倭寇侵袭,明洪武中期先后在山东设置卫所,这些卫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从乌撒卫等地调兵。张方纲在“路线图”中仅举乌撒卫调兵至山东鳌山卫一例说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率兵调防山东。至此,“小云南”先祖的匆匆步履在山东暂停。他们的再次大规模渡海迁移,还在三百年之后。
3、清代垦荒——由山东至东北:清顺治年间,清政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汉人到辽东垦荒。此时,在乌撒卫参加过军屯,而后又调防山东各卫所的部分明军后裔,不断随移民潮涌入东北,投旗者为汉军,未投旗者为民籍。 胡忠奎表示:“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祖宗,世代口传,仍称自己来自‘小云南’。因为很少有文字记载,随时间久远,小云南的出处就湮灭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