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双厚聂氏族源初探(三)
二、双厚聂族现状
双厚聂族,是指由开支祖聂祥发公定居湖南省衡阳金兰双厚町后,独立繁衍发展起来的一个聂姓族群。该族有自己的“垂裕堂”堂号,有严明的族规家法、有特定的祭祖时间地点。双厚聂族宗祠,建在现今衡阳县金兰镇石坳管区泉溪村,它是周边八乡五万聂姓人的圣地。每年冬至节前后,乘着秋高望远的余兴,秉怀思亲敬祖之忠诚,四周都要聚集于此,举行隆重的祭祀双厚聂氏先祖活动。近些年来祭祖联谊气氛愈浓,大江南北、滇西东海之聂胞都来附和,使双厚聂族蜚声鹊起,誉满中华。更为可贵者,该地杉木冲村还建有一座聂氏远祖公纪念堂,但凡聂姓到此,皆能激起思亲念祖之情,都有向祖顶礼膜拜之席。双厚聂族,一个优秀的聂姓族群,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作为双厚聂族的一份子,不论贵贱富贫,无不油然心生自豪。
双厚聂族自公元993年(大宋淳化四年)开支祖聂祥发公由赣迁湘,绵延千年,本埠聚居之族众达5万之巨,遍连衡阳、双峰、邵东三县八乡。播迁川贵、散居南北者更是无可计数。居估计外埠同宗聂姓约有3万余人。
1、衡阳金兰聚集地。双厚本埠及周边双峰、邵东等,现居有聂姓人口八万,其中五万为双厚聂族。
2、联系紧密三支。一是重庆梁平县仁贤镇的小石板与大石板等乡镇,传有5000多人,其中500多人已参加双厚八修谱(1993年)。二是达州的泰柏公后裔约500人,2011年经聂如伟先生联系上后,已连续几年组团到双厚老家团聚,并为宗祠修建与维护捐资。三是成都眉山区永寿、柳圣、乐山沙湾等地,为双厚十六代祖通苍公之均梅房后裔,计约8000人。
3、衔接归宗一支。1998年,湖南衡阳常宁县松柏镇的聂胞带谱来双厚寻根,始祖聂仲楚,行仲十郎(常宁聂氏),现有人口1200人。
4、待考证落实一支。到衡阳新市街已找到“湖广故乡坟山”,地貌完全合图。该支先祖名聂久,疑是聂必达堂侄儿聂九显。明正德年间生人,时任衡阳后宰门将军,其第5代孙安家于衡阳东边的耒阳市新市街即今衡南县的江口镇,到康熙年间时,有聂荣魁的妻子段氏在其死后,把3个儿子及孙辈全部迁入了四川南溪县,今已繁衍一万多人。
5、正在考证一支。江门聂氏有相同堂号“垂裕堂”。其中一支说是跟舅舅做生意迁到新会县,始祖叫“聂真七”,生二子文六、文七。双厚老谱,有文一郎至文十二郎,中间独缺文六、文七。
6、常宁房、团山房外迁分支。达州的聂九林公(字钧美)一脉,所传班行诗与常宁前10代相同。靖州、贵州有团山房后裔联系紧密。
双厚聂族迁于江西,故班辈字派有老字派和新字派的分别。老字派为江西带来(或者临时选定),新字派为在湘建族后合族新立。
1、老字派:
肇(崇)祥(嘉)汉(清、治)安荣(子)时,大祖庆朝杞良
2、新字派:
原(受、仲)永(贤)文世通,必(达)显志均公;
泰元思汝道,天宝福如东;
廷献鸿猷焕,一心喜效忠;
芳名光典策,弈叶定昌隆。
适大宋太宗朝淳化四年(宋建国后33年),江西吉安郡太和邑(现泰和县)义山一个叫早禾冲的地方有聂肇辟一家,他的三个儿子遵祖嘱举家外迁湖南。按照祖辈规定的“遇阳而落,逢双即止”(即遇到地名叫阳和双的地方就停下来安家),三兄弟来到湖南后,大郎聂祥征落居邵邑麻阳双牌(邵邑有麻阳冲、麻阳寨,双牌乡,或为娄底麻阳村?抑或怀化麻阳?),三郎祥盛落居邵阳新化双渡,二郎祥发即双厚始祖,因爱山水之秀,落居衡阳双厚町。双厚町现今为衡阳县金兰镇石坳管区泉溪村的“双家”“庙冲湾”。祥发安家后,返回太和将父亲的骸骨背到双厚,安葬于衡阳八都二区石垅蛇形山乙山辛向,合族称之为请舍祖,从此独立兴族。
祥发迁湘后,三兄弟是各自独立发展。祥征、祥盛后人在双厚族谱已无记载。就衡阳、邵阳、新化、麻阳隔得这么近竟然没有联系,不能合修族谱看,可能他们都已独立成族,或者并不是迁到这几个地方就停止迁徙了。但从双厚老谱看,三兄弟的后人在元朝前即前11代是有完整的人口统一登记的。如第二代双厚有汉盈、汉富,本只有两兄弟,却排郎七郎、八郎;第五代聂时教公讳寇卿,为北宋大学士,他只有亲兄弟三人,但在排郎的序号中,他两个哥哥时政、时敏分别排为念一郎、念二郎,他却排到念十郎。如果不是祥发公三兄弟的子孙统一排郎,就是由江西老家的大家族统一登记排郎,总之这说明该家在其它地方还有宗亲。现查各地聂氏族谱,发现娄底印溪聂族有念八郎、福建泰宁聂族始祖为念三郎,而且都是北宋时人,是否为一族人?目前尚无人进行研究。即使非为一族,双厚之聂亦当不属孤独。
双厚聂族定居衡阳后,迅速发展壮大,开村立甲,沛然遍连三县八乡。其源流者,祥发生汉富,富生和安,安生荣稠,稠生时教,教生大开,开生淳祖,祖生庆申,申生朝北,北生杞赋,赋生良材,材生原真,真生子永铭。“永”字辈的永铭公于明朝永乐九年修了族谱。这是对前13代人的第一次系统记载。从族谱看,元末明初有大量人员只记一个名字即标明“失考”、“徙外”,说明改朝换代严重影响了双厚聂族在衡阳的发展。查元朝末年双厚第12代祖,“原”字辈的仲2郎聂原洪和他的儿子贤5郎聂永恭,相继为“大元帅”,合族有军阶者颇多(其中聂时政公后裔的原字辈以“受”字排郎,聂时教的以“仲”字排郎,说明在这时候聂家已是大族,男丁以一个字排郎序已不方便,所以分了两房,各用不同字排郎)。建立明朝后,原、永辈的大量外迁失考,证明双厚家族政治军事上不属于朱元璋集团,而是属于另一农民起义者陈友谅集团。双厚聂族当是在反元后为保家卫国建军,依附地方割据势力陈友谅,陈败于朱明后作为敌对方只好外迁他乡。元末明初一代的失考、徙外,是聂祥发一脉的第一次大分流,大播迁。元末明初“失考”、“徙外”的大量人员能够记下一个名字,还得感谢一修族谱对所有家族成员的登记录载,这为外迁者留下了寻根对接的基本线索。
在双厚聂族第一次大播迁之后,经明朝年间的发展,至双厚十七代祖聂必达公撰修了二修谱。其源流为永铭生文财,财生世庸,庸生通鉴,鉴生必达。必达公处明朝正德年间,双厚原地族人再次成了大家族,网上可以搜索到《双厚二修谱序》,是四川的一个按察史所写,其中就称“聂为衡西巨族”。必达公之后,达生岳显,显生志伊,伊生均齐。至均齐公时,双厚聂族以“均”辈开36房,聂均齐,愚嗣孙金城开房祖也。《五修谱序》曰“吾族自二十五世开支分房至三十世而下若决江河,沛然莫禦。”但明末的大逃亡和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又导致了双厚聂族的大分流。这次是强制移民的,不论有钱无钱,皆有迁徙。但迁出去的多是读书不多、处境贫寒之家。据初步统计,这次共迁去了200多户计1000余人。这是双厚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的播迁。
从明正德年间双厚聂族二修族谱到第二次大播迁,因经历明末战乱和满清异族统治,最遗憾的是双厚聂族很久一段时间没有修谱,导致没有全族人员的详细记载。至清朝乾隆34年三修谱时,双厚已经是间隔290多年未修谱,因而只能靠全族长老来写回忆录、查分家契约、合同、公益事业石碑等,最后才整成一谱,中间遗漏必然太多,只能说在双厚有直系后裔的就对接上了,外迁的则成为空白需认真考证才能对接。
双厚聂氏族谱已八修,一修于永铭公之明朝永乐九年;二修于必达公之明正德四年;三修于清朝乾隆癸巳年;四修于清道光丙申年;五修于清光绪戊寅年;六修于清宣统庚戌年;七修于民国庚辰年;八修于当代癸酉1993年。从最近的调查统计看,发展最快的已经到“焕”字辈(37代),最慢的才到“福”字辈(31代)。按此计算,从公元993年到现在的2014年,1021年间,最快的已繁衍36代,每代间隔28.36年,最慢的繁衍29代,每代间隔达35年。这种人口发展规律,与各姓情况完全相同,充分说明了《双厚族谱》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聂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