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县与聂氏宗谱

2016-02-03
万年县与聂氏宗谱
聂族氏志

众所周知,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乐安河下游,隶属上饶市。它东接弋阳,西连余干,南交鹰潭,北邻鄱阳、乐平;东乡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市北大门,它东邻余江县,西接临川区、进贤县,南接金溪县,北毗余干县。该二县均有其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关于万年、东乡二县名的由来,大家大多只略知一二,然究其根源还得从明正德年间姚源洞(今在万年县城厢镇姚源村)剿匪谈起。时官场腐败,贼寇四起,民不聊生,以王浩八、汪澄二等为首的一帮土匪在当地为非作歹,称霸一方,治安形势严峻。为了平乱,朝廷派重兵镇压,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才得以平定。尔后,为了巩固政权,加强统治便于管理,朝廷在治安较为混乱的地区,即东乡、万年临时设置县治。这一史料在鄱阳县芦田乡孤山村《聂氏宗谱》所记载的《纪姚源洞始末》一文中已得详细记载。


  关于何时又为何以"东乡""万年"分别命名,该文中已作明确回答:"正德七年  会题建立新邑,以为统辖,裁临川之东乡,县治因以名焉""正德八年  设县当取嘉名,今盗息民安,卜年卜世,可期远大,旷览此地形势:自闽广而来,绵千里之龙脉,树百丈之屏藩,猴岭、鹤岭左右夹辅,至奇壁则逆水而上,过田峡则顺水而西,峰则磊磊落落,行则纡纡徐徐,南由箬源以达于真武岭,最高者万年峰坐其后,古以万年名乡,今以万年名县,岂非天设地造乎""(正德八年)八月八日,竖县堂于真武岭",又于"正德九年  因新邑又破,见前所设县署在山椒,不若就下,可敛风水,会同吴公等督工拓开荒阿,重造衙舍。"毋容争议。

  鄱阳县芦田乡孤山村的《聂氏宗谱》为何独载此一重大历史事件,这其中必有它的原由。追溯历史,在明朝正德年间,饶州府隶鄱阳、余干、乐平、浮梁、安仁及德兴六县,时万年乡属余干的管辖,东乡又归临川管辖,那鄱阳一个小小的自然村--孤山,与"万年"或"东乡"二县又有什么历史渊源呢?经拜读该村聂姓发祖--明弘治年间聂广升公的一块墓志铭,方初露倪端。据该碑文明确记载:"按公族录:芗溪富林迁今小塘里世世矣。"文中的"芗溪富林"即今万年县裴梅镇富林村,这说明"孤山"聂姓是从"芗溪富林"经"小塘里"(今鄱阳县芦田乡孤山村委会小塘村)一路迁徙而来的。再查看该村《聂氏宗谱》:孤山聂姓支祖自"江右"迁"抚之临邑"(即抚州临川)、"乐平丰乐乡之青塘""万邑芗溪之富林",在南宋初期从"富林"分支而徙"鄱之东白鹿岗"(今鄱阳县芦田乡舍头村委会白鹿埠村)、"小塘里",又至南宋末期再迁至"孤山"定居。


  由此可见,今万年县富林村,即为孤山聂姓的"老家",孤山与富林两村聂姓原本一脉相承。因为有这一历史渊源,在续修《聂氏宗谱》过程中,孤山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孤山有个万朝天,朝朝暮暮过万年,惹得富林来拜碑,一夜卖掉几垅田"。这里所讲的"万朝天",就是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时孤山聂姓有个叫贵万公(1686-1738)的,他为宗谱的溯源不计个人得失和辛劳,常独自一人跑到远隔百里之遥的万年县富林村去游说,富林聂姓得知此事后也应约来到了孤山察看了碑文(即"聂广升公墓志铭"),结果不得不"认祖归宗"了。时下为了热情款待老家里来的客人,孤山聂姓族人不得不卖掉了一垅庄田。此事一直在该村传为佳话。


  在清朝年间,民间有"小小的万年县,比不上一个富林村"之说。那时的万年县富林村,可是个赫赫有名的大宗族,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该村在朝廷做官的就有:聂位中,翰林院庶吉士(雍正十一年即1733年科会试榜);聂体元,乾隆十八年癸酉科乡试榜;聂体亨,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乡试榜;聂济世,光绪六年庚辰科会试,钦点户部主事等等,真可谓英雄辈出,人才济济。更令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清雍正十二(1734)年秋,为了正本清源,时翰林院庶吉士聂位中将江西一带的聂氏宗谱统一带到京城组织会修,就聂氏源流又进一步作了统一规范和完善。据孤山《聂氏宗谱》载:"至乾隆辛未岁会修于万邑,刺太史九峰(指聂位中)宗先生始以碑文证之,继以宗谱证之,因源溯流,使数代之谬附者一旦遂釐,然各正焉  "


  因万年建县乃为一大历史事件,故在《聂氏宗谱》里对该事件作了翔实记载。现存的《聂氏宗谱》--"上溯姓源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考世系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见朱熹为聂氏宗谱所作的《源流序》),至今该谱仍保留了自明朝洪武年间以来的历代宗谱重修的旧序、自聂姓授姓以来的历朝历代聂氏名人的人物传记、科举上榜人员名单、人物像图、墓图和地理位置绘图、河派和川派的千字文、碎言以及古事考等等方面的内容,其在民间流传之久、撰修的品位之高,实乃屈指可数。它在躲过种种历史劫难之后仍传承下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地方志"。 (聂清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