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聂族小资料
第一节 源流
一、姓氏渊源
聂姓的来源有三:
一、是以封地命名。春秋时期齐国丁公封支庶子孙于聂城,为齐国的附庸,成为聂国。他的后代以原封地“聂"作为姓氏。
二、是据《元和姓纂》载:聂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期的卫大夫食采于聂,因而有了这个姓氏。
三、是古时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于邢国,邢国灭亡后,居住在那个地方的人就以地名为姓,称为聂氏。
在历史发展中,聂氏形成河东(今山西夏县北)、新安等郡望,有悯农、垂裕、光裕、三礼、河东等堂号
二、入六与定居
宋末年间由聂醇公从江西瓦砌坝迁至六安西羊角湾,祠遭洪水之害,迁洲治古楼街,居此六安近四百年。(断代-后又三百多年, 总七百多年)
明成祖年间(1404年),一世祖九功公挈弟九韶公、九逵公及家眷,由山东枣林庄移徙寿州西南乡聂家台落籍定居。
由安徽阜阳土坡乡聂氏迁往六安霍邱临水镇定居
三、迁移
六安北孙岗迁入河南省固始县城郊乡大寨村,有兄弟三人,有几百年了,分散在全县各地。
寿县西南张李乡聂九韶公迁居六安东思古潭,九逵公迁居霍邱县西大山,渐扩散到六安、阜阳、合肥、淮南、马鞍山及上海等数省。六百多年过去,九功公后裔已繁衍二十一代;三千三百八十多户,一万零二百多人口。
第二节 分布
裕安区聂家庄、聂家岗、聂老庄、聂大庄
金安区聂大庄、聂家庄
霍邱县聂台子、聂家楼、聂大庄、西聂圩子、东聂圩子、聂上营子、聂下营子
寿县聂郢子、聂套子、聂大台、聂小台、聂小郢、聂大郢、聂家桥、聂家圩、聂家湾、聂家老套
金寨县大聂岭、小聂岭、聂家老屋
舒城县聂家岗、霍山县聂家院子
【因数据有限分布仅以地名,没有人口数以及别的地名】
第三节 谱牒
寿县霍邱《聂氏宗谱》
该谱卷一讲述记录家礼图,源流序,盖谱序,自序,先贤谱说,凡例,家训,家规,禁条,字派,执事名目,领谱字号,跋。卷二到卷四讲述记录世系以及填图,此谱于光绪辛丑年编撰,2009续修聂氏宗谱,2011年对聂氏宗谱第四卷老谱原貌重印和续修新谱五卷,
霍山《河东郡聂氏支谱》
首创于清道光十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续修,四修于民国三十二年,1995年夏五修。
明末清初,六安城破,我族遭满门抄斩,一夜之间,我族血溅街河,尸积如阜。赖外-公方某从 血泊之中,抢出襁褓之婴,逃出此劫,幸免其难。我族灭于谁手,是清兵?还是-张献忠?时隔年久,洲志无载。兵患息后,恩公方某为其寻亲问宗,无奈不果,洲里外,-老宅及其羊角湾聂氏宗人,或死,或逃不明踪影,方公留心暗访多年,奈无人敢联其脉。 -为何千之人口之族和其财产,一夜之间化为恢尽?只有一解可平此疑:聂姓之族乃当-代大户之家族,兵攻六洲之季,吾族勇为护其城垣,人财及全城百姓,和洲城同僚奋力抗-之,城破而族遭惨戳,兵占洲后而抄其族,族人惨灭,或少逃之。不然怎会一夜之间再无-聂姓之人的呢?明知先祖由江西江由瓦砌坝迁至六洲,但此时幼婴不知前事,从此吾聂氏从“醇公”-之前断代,只好以襁褒之婴“醇公”为一世。
第四节 文物与文化
一、祠庙
六安霍山《河东郡聂氏支祠》
清嘉庆十年建祠。祠额为“河东郡聂氏支祠”,
二、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
堂号
三听堂:安徽省霍山聂族堂号
敦伦堂:安徽省寿县聂族堂号
三、排行诗
北孙岗聂族字派
四修字派
宏我世绪,運际其昌。
绍承贻燕,福庆绵长。
五修字派
景行维贤,德泽遠扬。
端方正大,敬业久康。
寿县(霍邱)聂族字派
原派
林修成云桂,维宗盛世传,
绍芬方学典,德厚庆多全。
续派
昌浩良泰裕,景康正家先。
群润聚贤坤,善纯光汉元。
尊延宏祖范,文耕义济田。
安本瑞仁业,匡辉君华兰。
1997年新增
霍邱聂族字派
玉灯常友信,明照万世昌。
江山恒锦绣,华风千古扬。
第五节 人物
一、古代
聂四将军
聂四将军(?~1364),六安人,名失考。清同治年间(1862-1874)《六安州志》卷二十三所载《元将军聂公碑记》记载了他的事迹。元末官将军,其兄聂辉官元帅。当时农民起义军四起,聂四将军与兄长结寨保护乡里,屯兵六安九公寨,救全救活数万人。至正二十四年(1364)秋,朱元璋攻克庐州,聂四将军闻变触山而死。明朝政权稳定后,明政府亦不忍没其忠义,下诏追悼、安葬聂四将军,并在九公寨为他设立专词以表彰其品质。
聂英
聂英,字受童。父聂辉为元末元帅,至正二十四年(1364)归顺朱元璋。明洪武九年(1376)承袭父职为昭信校尉、六安千户所百户。十四年,攻取平越、石狗、浮洞等寨,克普定、盘江。十五年,参与镇压普安黑松树农民起义军。次年征罗次,克武定府,镇压乌龙村罗罗苗族。二十二年,改六安卫左所。
聂元龙
安徽六安人 光绪三十二年任兴泉永道实授
二、现代
聂士平
安徽霍丘人,1979年1月入伍,共青团员,53569部队战士,1979年2月28日牺牲,终年19岁。墓号:广西凭祥市南山烈士陵园4排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