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撮房旧事回忆录
聂族氏志
聂海军
据老辈人回忆,高祖聂海大约在十九世纪末(1890年)左右因吉林家乡受灾。带领子女“闯关东”来到黑龙江省泰康县一心乡落户,几年后又辗转迁往黑龙江省林甸县。给地主家做长工,受尽欺辱,历尽艰辛。因为家里劳力多,又能吃苦耐劳,加之家风纯朴,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点钱。大约在一九三七年左右,在林甸县城南十公里处的“三撮房”安了家。(因为此地只有三户人家故得名“三撮房”),租种了一户彭姓财主家的地。租种至一九四七年冬季土地革命开始止。在租地的几年中,由于家人勤劳肯干,生活较以前殷实了许多。就雇佣了一个半长工。太爷爷伸张正义,好打抱不平,得罪了当时的村支书(王书记)。因此,在土地改革时被定为富农。一九四八年兄弟九人各自成家后,全部分家各自生活。于是都搬离了“三撮房”.。两年后,爷爷聂福全携妻儿又搬回了“三撮房”居住。
根据当时的土改的形式,在农村成立了互助组。后来又成立了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人民公社。解放初期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苦,又不断地搞运动。先是提倡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项基本路线。然后又是大炼钢铁,后来开始合并屯落,“三撮房”这个屯解体了,农户都分配到其他屯中。爷爷带领一家人又离开了“三撮房”。再后来又搞共产主义,吃大锅饭,家家户户不能自己做饭,生产队成立食堂,在一起吃大锅饭。学生在学校住宿、吃饭,家里没有学生的口粮。
一九五八年全国开始搞大跃进, 兴修水利,深翻农田,人们每天在生产队劳作。到一九六零年,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还苏联外债。遇到了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家里四十多天领不到粮食。连树皮、野菜都没得吃。每天靠玉米叶、玉米瓤磨成淀粉勉强度日,村里饿死了一些人。到一九六三年春情况稍微有所好转,一九六四年“三撮房”又成立了。爷爷领着家眷又搬回了“三撮房”,当时更名叫东风公社和平八队。平静了两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人们无心搞生产,只是闹革命、抓阶级斗争,每天开会搞批斗。因为咱家成份不好,为此老辈人受尽了苦头。也包括我的父辈的大爷、叔叔们因为成份不好成家、立业都受到了很大影响。那时的生活条件也显得异常艰苦。那段岁月给全家人的心理烙下了难以忘却的痛苦印记。尤其是父亲的前途受到了很大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送来了改革的春风,恢复了生产,打开了国门。人们过上了富足的幸福生活。一九八零年三月爷爷带领全家人离开了“三撮房”。搬到了距县城以北的四合乡福发村。第二年春天父亲领着我们一家老小又搬到了县城居住至今。
聂海军撰写
聂海波整理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