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三爷和大桥聂家的故事

2018-11-09

聂三爷和大桥聂家的故事


作者:徐乐飞

聂三爷:江都大桥镇人,姓聂名良馀,祖籍镇江丹阳,民国初期到上海谋生,先在上海滩洋行学徒,后经聂姓本家推荐到轮船招商局做襄理、经过多年的打拼,在上海滩小有名就,聂三爷有三大爱好,搓麻将、看戏、玩收藏,他的戏瘾很大,喜欢看名流雪艳琴、雪艳舫、梅兰芳、孟小冬的京戏,经常到大世界搓麻将,俗话说;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聂三爷和民国彩绘瓷画家徐福茂也是朋友、生意上也有接触、也收藏他的作品。经常到“北洋华商”等注册商行购买琉璃精品。他生活的品味很高。 很像上海滩的小开,潇洒大方有气派。 有一次丹阳老家一远房亲戚聂小三到上海来找他,需要一些药品和器材,在当地开个小诊所,聂三爷在商行、洋行公司都有朋友,很快就搞到了这些药品器械,后来知道聂小三是帮丹阳新四军釆购的,其实聂三爷很了解新四军,丹阳老家是新四军活动很频繁的地方,某些领导他都认识,在上海滩也知道一些进步人士、多次秘密资助地下党组织的活动。有一次新四军部队几位领导从丹阳到大桥镇等地开展敌后工作,有朋友就找到了聂三爷,他二话不说,立即请大港聂家滩开布店的堂侄聂子明联系船只,为确保安全,一行人化妆成商人,从丹徒大港聂家滩护送过江,到了三江营附近码头由小老三等推脚夫送到大桥镇,小老三嘴稳、手勤、人踏实,并谎称是聂三爷的朋友。 所需费用由聂三爷承担。 聂三爷大桥镇的聂家大宅在塌扒衔东街头曹家汪,弟兄三人,老大聂良增、老二聂良圣民国时期均在上海谋生,后老二良圣回大桥镇南圈门南行开米行、在大桥镇东街头聂姓只有五家、是聂三爷父辈们从镇江丹阳聂家村迁居而来的弟兄,聂家村原属于丹阳公社双庙大队下辖自然村、现属于丹阳市开发区城头山居委会,附近有城头山遗址公园,据传:城头山,有人误叫神头山。它位于丹阳火车站东北角,聂家村的南面。这里本来无山,在清代初期,聂家村出了一个六省巡抚聂政兴。有一天,他对母亲讲起京城里金銮殿如何如何的豪华,母亲听了,有了想看看金銮殿的念头,就对儿子讲:“你在朝廷做了这么大的官,不可以将娘带到京城看看金銮殿是什么样子?”可在那时候,皇帝的金銮殿不是随便好去看的。母亲经常唠叨,儿子又是个孝子,心里怕母亲伤心,就对母亲讲了不能到京城去看金銮殿的原因,决定在村南造一个小小的金銮殿,给母亲看看。这样,就破土动工了,先挖护城河,把挖出的土堆成山,再在山上建造一座小金銮殿。挖土工程还未结束,有个奸臣想谋害于他,就抓住这机会,奏本皇帝说:“聂政兴在家乡造金銮殿,想谋反做皇帝。”皇帝一听,勃然大怒,下旨将聂政兴处死。

聂三爷收藏的徐福茂民国彩绘仕女花盆

  聂政兴死后,皇帝又派大臣下来调查,一看,那块地只有20余亩,怎可造个金銮殿?再一查,原来是孝子为母亲而造的。皇帝很后悔,就亲自为聂家祠堂写上“聂氏宗祠”的匾额。聂政兴造“金銮殿”的地方所堆起的土山,群众称之为城头山,相沿至今。 还有其他本家亲戚迁居到丹徒大港聂家滩居住(江南聂家滩)民国时期聂三爷每年都要回来几次、从上海乘船辗转到三江营码头,由推脚夫的小老三送到大桥聂氏大宅,聂三爷的货物和人均由小老三包接包送、聂三爷每次回大桥宅院后都要请当地社会名流和开明绅士吃饭。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大桥第五区区长熊开成(熊麻子)等知道聂三爷在上海大公司做大事,有名望和地位,就来敲竹杠,交朋友,也请他们吃吃饭,打打麻将。聂氏大宅在东街头北七架梁三进一栋、在东街头至曹家汪七架梁五进、建国以后聂三爷在公私合营上海协昌缝纫机厂(后改为上海第二缝纫机二厂、产品为著名品牌蝴蝶牌纄纫机)任仓库管理主任直至68年退休。厂里的领导和职工都称他为“爱厂如家”的模范。 聂三爷退休后回到大桥镇老宅居住,毎天看看新华日报和参考消息,听听收音机,关心国家大事,喜欢抽上海产的“飞马”“大前门”香烟,虽然中风后手脚不太方便,也经常下下象,和大桥街上年轻时候的老友聚聚,和晚辈谈谈老上海滩的故事。直至75年去世。八十年代中期的某一天新四军老战士在江都开研讨会,有一位老者特地赶到聂三爷在大桥的老屋走走望望,他说:自己和其他同志在抗战初期曾在这老屋内住过、听说聂三爷已去世,也沒有说什么!满怀深情地在老屋前,足足站了十分钟凝望,后来才知道这位老者,可能就是聂三爷的丹阳老乡,新四军老战士韦永义。

(参考:聂斐斌《江苏丹阳城头山的聂族故事》)

来源:百家号 乐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