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宋朝:“聂家金”

2016-03-14
探寻宋朝:“聂家金”
前言

作为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宋朝被视作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经济的繁荣,使得宋朝的货币形态有了新的发展,货币制度也呈现出新特点。1979年11月,合肥市阜阳路百花井西侧的扩建施工工地上,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南宋金牌和金铤。据专家介绍,这些金牌和金铤的品种、重量、珍稀程度在本地区实属罕见,


“出门税”是过税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出门(城门)交纳的税款。南宋“出门税”的银锭出土地集中在河南、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等地,主要分布在南宋与金的边界地区,

(图为:南宋聂二郎聚造出门税五十两银锭)

本文讲述的金片,金钗,银铤上都有“聂”姓戳记,可知聂姓银铺是宋时开设时间较久也较有名的老铺

1972 年11月出土于阜阳

亚腰形银锭

亚腰形银锭,为宋代银质货币。共7件(其中5件有聂字),均呈扁平亚腰状,两端略呈弧形,正面中部戳印铭文,背面密布蜂窝状铸造孔。


铭文为 “聂□□”

1972 年 11 月 28 日出土于阜阳城人民剧场楼基,长16.2厘米,腰宽6.4厘米,两端各宽8.5厘米,厚1.7厘米,重1950克。


铭文左右两行。右边为 “聂守出门费。 ”左边为: “聂守真花银□

1972 年 11 月 28 日出土于阜阳城人民剧场楼基,长12.4厘米,腰宽4.8厘米,两端各宽6.8厘米,厚1.4厘米,重1000克, 


铭文 两行,右边为:“聂奉字肥花银聂奉字肥花银”左边为 “聂奉字肥花银聂奉字肥花银” 

银锭出土于利辛县境的阚町段茨淮新河工地。长12.7厘米,腰宽4.7厘米,两端各宽7厘米,厚1.5厘米,重1000克。


铭文两行,右边为 “聂匠小大郎犭至。 ”左边为 “聂匠小大郎犭”

银锭出土于利辛县境的阚町段茨淮新河工地。长12.3厘米,腰宽4.8厘米,两端各宽6.9厘米,厚1.5厘米,重1000克。


铭文两行,右边为 “聂二助银匠 聂二助银匠。 ”左边 “聂二助银匠 聂二助银匠” 

银锭出土于利辛县江集。长16厘米,腰宽6.3厘米,两端各宽8.9厘米(左上角被錾去) ,厚1.8厘米,重1980 克。。

从其形状,铭文看应为宋代遗物。 5 件银铤上有 “聂”姓戳记,可知聂姓银铺是宋时开设时间较久也较有名的老铺,另有刻有 “出门税 (费) ”字样,反映了当时一种特定的赋税方式。

1979年11月出土于合肥

金片五枚

四枚戳印“聂二助聚”四字,两端横戳印“十分金”三字;

一枚中戳印“聂金”两字,两端戳印“十分金”三字;

         金片正名应为金铤,形状呈长方形,长1.5~2.3厘米,宽0.8~1.1厘米,厚0.1厘米,重3.5~4.5克。

注:

1.金器上戳印“聚助”两字表示资金来源和有关方面帮助聚资的情况;

2.“十分金”戳印表示黄金成色和纯度;


金钗

螺纹下端戳记有“北聂(金)”、“聂家(金)”等戳印记。

        一般长24厘米,长短相差无几。原钗挺直,出土后被人为弯曲变形。每钗由一根金条弯成两股,弯曲处有一截螺旋纹。重量多为39克,最轻一根为34克。

注:

“聂金”戳印为金银铺号;

“聂二”戳印为金匠姓名;

1987年1月出土于蕲春县

“聂二助口臣”银锭

1987年1月湖北省蕲春县罗州城遗址窖藏出土,仅存下半部,残长8.4厘米,头宽8.9厘米,束腰宽6.6厘米,厚1.9厘米,重1005克。头部左右两侧打有“聂二助口臣” 戳印。

“聂二”是工匠名或店名铺号,“助口”有收集、聚合的意思,就是聚拢一批收缴上来的出门税钱打造成等值的银锭。

1995年出土于湖北黄石

1995年,湖北省黄石西塞山出土的银铤戳其中有“聂二助教”、“聂二助聚”、“聂二助消”等印迹,不仅标明银铤来源和铸造工匠及铺名,还标明专门用项,这些都是南宋经济的特征。南宋银铤用刀錾刻加戳印记,银铤铭文常有纪年。

浙江省博物馆
名  字
聂秦宅肥花银五十两银铤
年  代
南宋
尺  寸
长165毫米,首宽90毫米,腰宽77毫米,厚19毫米
重  量
1975克
收藏单位
浙江省博物馆
注:

“肥花银”表示银的颜色。

“聂秦宅”是金银铺名。


银铤“真聂员小”

五十两银铤

“聂北铺 出门税”

二十五两银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