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重庆府】
重庆府

简介
重庆府,南宋设置的一个府,今属重庆直辖市。淳熙十六年(1189年)8月升恭州置,治所在巴县。属夔州路。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为重庆路。辖境扩大。明代洪武初复改为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
重庆府辖境在不同时期,各有损益,其曾所辖范围,大致如下:
现重庆直辖市所辖各区县,不含原属潼川府的潼南县。
四川省武胜县(原属重庆府,即定远县)、泸州市、江安县、纳溪县、合江县(重庆府泸州,含所辖三县)、开江县(原属夔州府、重庆府,即新宁县)、达州市(原属夔州府、重庆府,即达县)、宣汉县(原属夔州府、重庆府,即东乡县)、万源县(原属夔州府、重庆府,即太平县)。
湖北省建始县(原属夔州府、重庆府)
历史沿革
宋代
领县三,羁縻州一(领县二),故共领县五
巴县,兼府治,今重庆直辖市渝中区
江津县,治今重庆江津区
璧山县,治今重庆璧山区
溱州。领县二
荣懿县,治今重庆綦江区东乡坝
扶欢县,治今重庆綦江区扶欢坝
元代
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重庆府设置四川南道宣慰司和重庆路,立重庆路总管府,除录事司领巴县、江津、南川三县外,领泸、忠、合、涪等州及石柱宣慰司。
巴县、江津县、南川县
合州(领县三:石照县、铜梁县、定远县)、大足县?
忠州(领县三:临江县、丰都县、南宾县)、垫江县?
涪州(领县一:武龙县)
泸州(领县三:江安县、纳溪县、合江县)
石柱宣慰司
明代
洪武四年,为府,领县、州,裁石照县、临江县、南宾县
巴县、江津县、昌宁县、大足县(分合州属大足县属府)、綦江县(播州宣慰司来属)、南宾县(洪武四年省),夔州府之新宁县(现开江县)来属。
合州(领县二:铜梁县、定远县)
忠州(领县二:丰都县、垫江县)
涪州(领县二:武龙县、彭水县)
泸州(领县三:江安县、纳溪县、合江县)
洪武五年十二月庚辰,裁黔江县入彭水县。
洪武六年,泸州改直隶州,属四川行省。
洪武六年九月己亥,置长寿县,属涪州,寻改属府。
洪武六年十二月甲寅,析巴县地置永川县、荣昌县
洪武七年,省昌宁县入荣昌县。
洪武中,省南宾县入酆都县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夔州府降为散州,其原领巫山县、大宁县(现巫溪县)、云阳县、万县、开县、建始县、梁山县(现梁平县)、达县八县并属重庆府。
洪武十年五月戌寅,夔州升直隶州,其原领巫山县、大宁县(现巫溪县)、云阳县、万县、开县、建始县、达县七县属之,新宁县(现开江县)裁入梁山县(现梁平县),属忠州。
省南川县入綦江县、省丰都县入涪州,武龙县入彭水县,彭水县往属涪州。
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庚戌,复置南川县;复置丰都县,改名酆都县;复置武龙县,改名武龙县;分忠州属梁山县(现梁平县)还属夔州府。
洪武十四年六月癸未,复置黔江县,属重庆府.
成化十七年九月庚寅,析铜梁县、遂宁县地置安居县。
成化十九年三月丙辰,分巴县地复置璧山县。
清代
顺治初,因明制,领州三,县十七。
康熙元年(1662年),省铜梁县、安居县入合州,省璧山县入永川县,省武隆县入涪州。
康熙八年(1669年),省定远县入合州。
康熙六十年(1721年),复置铜梁县,以安居县并入。
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大足县、璧山县、定远县三县。
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黔江县、彭水县二县置黔彭直隶厅。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忠州为忠州直隶州,酆都县、垫江县属之。又改平茶长官司为秀山县,属黔彭直隶厅。
乾隆元年(1736年),改黔彭直隶厅为酉阳直隶州,以黔、彭、秀 三县来隶。
乾隆二十九年(1662年),以巴县江北镇置江北厅。
民国
民国元年仍辖十四属,十一县二州一厅,长官称重庆府知事,二年废。
巴县、江津县、长寿县、永川县、荣昌县、綦江县、南川县、铜梁县、大足县、璧山县、定远县
合州、涪州
江北厅
明朝 行政规划
重庆府(元重庆路,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中,为府。领州三,县十七。西北距布政司五百五十里。
巴(倚。东有涂山。大江经城南,又东经明月峡,至城东,与涪江合。西北有鱼鹿峡,涪江所经。东南有丹溪,东北有交龙溪,俱流入大江。东有大红江巡检司。西有佛图关。西南有二郎关。东有铜锣关。又南有南坪关。)
江津(府西南。北滨大江。东南有僰溪口,僰溪入江处,有清平巡检司。)
壁山(成化十九年三月析巴县地置。大江在南。涪江在北。又北有壁山巡检司。)
永川(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
荣昌(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西有雒江,即中水。西北有昌宁县,明玉珍置,洪武七年省。)
大足(明玉珍置,属合州。洪武四年改属府。东有米粮关。北有化龙关。)
安居(成化十七年九月析铜梁、遂宁二县地置。东有安居溪,一名琼江,下流入涪江。)
綦江(府南少东。元綦江长官司,属播州。明玉珍改为县。洪武中来属。南有綦江,即僰溪之上流,一名东溪,有东溪巡检司,后徙县南之赶水镇。又南有三溪渡,有綦市关。)
南川(府东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綦江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南江,北流为綦江,中有龙床滩,在县北。又东有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又南有马劲关、雀子岗关。北有冷水关。)
长寿(府东少北。洪武六年九月置,属涪州,寻改属府。北滨大江。南有乐温山,下有乐温滩,大江所经。又东有桃花溪。)
黔江(府东。元属绍庆府。洪武五年十二月省入彭水县。十一年九月置黔江守御千户所。十四年九月复置县,来属。南有黔江,源出贵州思州府界,正流自涪江合大江,支流经此,下流为湖广施州卫之清江。又东有石胜关,又有石牙关。西有白岩关。东南有老鹰关,与湖广施州界。)
合州(府北。元治石照县。明玉珍省县入焉。东有钓鱼山,嘉陵江经其北,涪江经其南。又东北有嘉渠口,嘉陵江与渠江合流处,经城东南,涪江自西流合焉,亦曰三江口,并流而南,入於大江。)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二:
铜梁(州南。北有涪江。)
定远(州北。有旧城。今城本庙儿坝,嘉靖三十年徙此。东有武胜山。西南有涪江。东有嘉陵江。)
忠州(府东。元治临江县。)洪武中,以县省入。(南滨大江,江中有倒须滩,西北有鸣玉溪流入江。西有临江巡检司。)西距府八百里。领县二:
酆都(州西南。元曰丰都。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涪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曰酆都。南滨大江,有葫芦溪自西南流入焉。东南有南宾县,洪武中省。又有沙子关巡检司。)
垫江(州西少北。明玉珍置,属州。南有高滩溪,西南入长寿界,为桃花溪。)
涪州(大江自长寿县流入,东迳黄草峡,又东迳铁柜山,又东迳州城北,绕城而东,又南有涪陵江流合焉,江口有铜柱滩。又东南有清溪关。西南有白云关。又西有阳关。)西距府四百三十里。领县二:
武隆(州南。元曰武龙。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彭水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曰武隆。西南有涪陵江,亦曰黔江,亦曰巴江。)
彭水(州南。元绍庆府治此,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府废,改属重庆府。洪武十年五月来属。东有伏牛山,山左右有盐井。城西有涪陵江。又东南有水德江,源自贵州思南流入涪陵江。东南有天池关。东北有亭子关。)
遵义军民府(元播州宣慰司,属湖广行省。)洪武五年正月改属四川。十五年二月改属贵州都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置遵义军民府。领州一,县四。西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遵义(倚。元播州总管。洪武五年正月改为播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县,与府同徙治白田坝,在故司城之西。北有龙岩山。其东为定军山,又有大楼山,上有太平关,亦曰楼山关。又东有乌江,源自贵州水西,即涪陵江上源,中有九接滩,其南有乌江关。又东南有仁江,东有湘江、洪江,皆流合於乌江。又西南有落闽水,东有乐安水,亦俱流入焉。又东南有河度关。西南有老君关。又东有三度关。西有落濛关。西北有崖门关、黑水关。北有海龙囤,有白石口隘。)
桐梓(府东。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夜郎县望草地置。北有僰溪,源出山箐,綦江之上流。)
真安州(元珍州思宁长官司。明玉珍改真州。)洪武十七年置真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置。(南有芙蓉江,自乌江分流,东北入於黔江。又有三江,东南流合於虎溪,亦注於黔江。)西南距府二百里。领县二:
绥阳(府东北。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绥阳县地置。东有水德江,亦曰涪江,亦曰小乌江,流入彭水县界。)
仁怀(州西。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怀阳县地置。东南有芙蓉江,西南有仁水,其下流俱注於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