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府】

2015-06-04

成都府

简介

成都府为古代行政区划,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始设,两宋延续之;元朝改为成都路,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复为成都府,清代延续至民国初。辖境东起今四川省绵阳、德阳、简阳、资阳等市,西至邛崃山、及仁寿、崇州等县市,北至安县、茂县等县,南达内江、井研等市县。明清为四川省会。1913年废。


历史沿革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为唐玄宗幸蜀驻跸之地,升为成都府,建号南京,上元元年(760年)罢京号。治成都县、蜀县,乾元元年(758年)改蜀县为华阳县。唐设剑南西川节度使驻此。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成都、新都、郫县、温江、双流等市县地。

       北宋初,仍于成都设立成都府,为西川路治所。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在成都附近的青城起义,遂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当年五月,宋军攻陷成都,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改为益州路,成都仍为治所。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59年)[1]  ,益州再升格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成都府路,治所照旧。

蒙古入蜀,改成都府为成都路,属四川行省。

       明初,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又改置成都府,属四川行省。1376年(洪武九年),四川行省改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属之。治成都县、华阳县。明代先后管辖:成都县、华阳县、双流县、郫县、温江县、新繁县、新都县、彭县、崇宁县、灌县、金堂县、仁寿县、井研县、资县、内江县、安县、蒙阳县等。

       清代仍府治成都、华阳(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下辖:成都(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西北部)、华阳(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东南部)、双流(今四川省双流县)、温江(今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新繁(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金堂(今四川省金堂县)、新都(县治在今四川省新都区)、郫(今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灌(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彭(县治在今四川省彭州市区)、崇宁(县治在今四川省郫县唐昌镇)、新津(今四川省新津县)、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市),共13县;崇庆(州治在今四川省崇州市区)、简(州治在今四川省简阳市区)、汉(州治在今四川省广汉市区)共3散州。

1913年废置。1928年设成都市,为四川省会。


明朝 行政规划

  成都府(元成都路。)洪武四年为府。领州六,县二十五:


成都府:六个,二十五个


成都,华阳,双流,郫,温江,新繁,新都,彭,

金堂,仁寿,资,井研,内江,崇宁,安,灌,


威州:领县一:保


简州:领县一:资阳


茂州:领县一:汶川


崇庆州:领县一:新津


绵州:领县二:罗江,彰明


汉州:领县三:什邡,绵竹,德阳


简介


  成都(倚。洪武十一年建蜀王府。)

  华阳(倚。北有武担山。又有外江,自灌县分流经城北,绕城而南,一名清远江。又有内江,亦自灌县分流经城南,绕城而东,亦名石犀渠。合流南注於大江。此府城之内、外江也。东有宁州卫,洪武十一年四月置。东南有马军寨巡检司。)


  双流(府西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华阳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南有牧马川,即府在内、外江下流也。)


  郫(府西。有内江,一名郫江,即府城内江之上流也。)


  温江(府西少南。西南有皂江,亦曰内江。)


  新繁(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成都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北有沱江。又西有湔氵臾口。)


  新都(府北。东有雒水,自什邡县流经此,下流至泸州入大江,亦曰中水。北有湔水,即大江别流,自灌县东北出,流经此,至汉州入雒水。东北有绵水,自汉州流至此入雒江。三水同流,亦曰郫江也。)


  (府北。元彭州。洪武十年五月降为县。北有九陇山,有葛王贵山,又有大隋山、中隋山。南有沱江,又北有濛水流合焉。又东有濛阳县,元属彭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又北有白石沟巡检司。)


  崇宁(府西北。元属彭州。洪武四年属府。十年五月省入灌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沱江。)


  (府西少北。元灌州。洪武中,降为县。西北有灌口山。又有玉垒山,下有玉垒关,一名七盘关。又西南有青城山。又西有湔江,亦曰都江,亦曰湔堋江,古离堆也。岷江经此,正流引而南,支流分三道,绕成都境。有石渠水口。又有白沙水,下流入都江。又南有沱江,即郫江上源也。又西有蚕崖关巡检司。西南有獠泽关。)


  金堂(府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都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三学山。南有云顶山。有金堂峡,雒水经此,曰金堂河。东南又有怀口巡检司。)


  仁寿(府南少东。东有丽甘山,下有盐井。东有三嵎山,又有蟠溪,下流入资江。又南有陵井,产盐,亦曰仙井。)


  井研(府南少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十年五月省入仁寿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铁山,旧产铁。南有盐井。)


  (府东。明玉珍置资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珠江,即雒江也,东流为资江。东有银山镇巡检司。)


  内江(府东南。洪武中置。西有中江,即雒之异名。南有椑木镇巡检司。)


  (府北少东。元安州,治在西北。洪武中,降为县,移於今治。南有浮山,黑水出焉,南流入罗江县界。北有曲山关。东有小东坝关。又东南有睢水关,关西有绵堰堡,绵水发源处也。)


  简州洪武六年降为县。正德八年又升为州。(旧治在绛河北。正德八年徙治河南。东北有石鼓山。西有分栋山。东有雁水,即雒水也,绛水自北来合焉,一名赤水,亦曰牛鞞水。又城内有牛皮井,产盐。西有龙泉镇巡检司。西南有阳安关。)西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一:


  资阳(州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属府。十年五月省入简县。成化元年七月复置,仍属府。正德中,改属州。西有资溪,流入雁水。东有资阳镇巡检司,后移治濛溪河。)


  崇庆州(元治晋原县。)洪武中省县入州。(西有鹤鸣山。西北有寻阝江,东流入新津界。又北有味江,东北有白马江,皆岷江南出之别名也。西北有永康县。东南有江源县,明玉珍复置,洪武初省。西有清溪口巡检司。)东北距府百十里。领县一:


  新津(州东。南有天社山。南枕大江,一名皂江。东有北江,亦曰新穿水,自府城南流经此合大江。)


  汉州(明玉珍复置雒县,为州治。)洪武四年省县入州。(东有雒水,有绵水。又西南有湔水,流入雒。又北有雁水,亦流入雒,故雒水亦兼雁水之名。又东北有石亭水,流合绵水。东南有三水关巡检司。)西南距府百十里。领县三:


  什邡(州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绵竹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北有章山,雒水出此,亦名雒通山。南有高镜关,雒水经其南。又西有大逢山。)


  绵竹(州西北。西北有紫岩山,绵水出焉。又有紫溪河,一名射水河。又北有睢水关。)


  德阳(州东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汉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北有鹿头山,上有鹿头关。东有绵水。西南有石亭水。南有白马关巡检司。)


  绵州(元属潼川府。)洪武三年来属。十年五月降为县。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州。(东有富乐山。西有涪水,源出松潘卫,泫经此,亦曰绵江,下流至合州,合於嘉陵江。又西北有安昌水,一名龙安水,东南流合涪水。又东有潺水,亦合於涪水。东有魏城巡检司。)西南距府三百六十里。领县二:


  罗江(州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入绵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罗江,涪水与安昌水会流处也。又西有黑水,自安县流入界。又西南有白马关巡检司,关与德阳县鹿头关相对。)


  彰明(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绵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太华山。西有涪江,北有廉水,西有让水,俱流入焉。)



  茂州(元治汶山县,属陕西行省吐番宣慰司。)洪武中省县入州。十六年复置县,后复省。(南有岷山,即陇山之南首也。汶江自松潘卫流入,经山下,又东经州城西,东南流,回环於四川、湖广、江西三布政司及南直隶之地,入於海,几七千余里。南有鸡宗关、东有积水关、北有魏磨关三巡检司。又南有七星关,又有雁门关。东有桃坪关。北有实大关。西北有黄崖关,有汶山长官司,又南有静川长官司,东南有陇木头长官司,西南有岳希蓬长官司,俱洪武七年五月置,属重庆卫。又北有长宁堡,本长宁安抚司,宣德中,平历日诸蛮置,属松潘卫。正统元年二月改属垒溪所。八年六月改属茂州卫。后废为堡。)东南距府五百五十里。领县一:


  汶川(州西南。北有七盘山。西有玉轮江,即汶江也,有汶川长官司,洪武七年五月置。西有寒水关巡检司。又南有彻底关。)


  威州(元以州治保宁县省入。明玉珍复置县。)洪武二十年五月复省县入州。(旧治在西北凤坪里,宣德三年六月迁於保子冈河西。十年六月又迁於保子冈河东千户所城内。东南有定廉山,盐溪出焉。又西南有雪山,亦曰西山。北有汶江,西北有赤水,北有平谷水,俱流入焉。东有通化县,洪武三年省。西北有保子关、彻底关。西南有镇夷关。)东南距府四百五十里。领县一:


  (州西北。洪武六年分保宁县地置。东有汶江。西北有镇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