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双厚聂氏族源初探(四)

2014-08-02
湖南双厚聂氏族源初探(四)
 
 
 
 
 
 

  三、双厚聂族与江西族源的对接                

    探寻双厚聂族族源,不在于冗长叙述成族之后已知之事,当探究双厚之前未知之谜。既然是溯源,最科学的方法还是由近及远,一代一代往上追溯。双厚聂族源自江西,那么,双厚聂族是从江西哪支聂姓人中分离出来的呢?

(一)、老谱线索

双厚族谱述说:请舍祖肇辟“原籍江西吉安郡太和邑义山早禾冲没葬焉。妣失考。有子三:大郎祥征、二郎祥发、三郎祥盛。以北宋淳化4年(993年)癸巳甲寅月庚寅日,兄弟偕来湖广。大郎徙邵邑麻阳双牌,三郎徙新化双渡,二郎下车于此,爱山水之秀,家焉,遂为衡阳金兰双厚始祖。反负祖骨葬今八都二区石垅蛇形山乙山辛向······墓侧立祠冬至前三日致祭焉,以示不忘祖之所自出云”。

(二)、原籍三问

读了上述这段话,我们不经要提出三问:我祖居地现属哪里?我祖家境状况如何?我祖为什么要迁徙?

1、我祖居地现属哪里?

考江西吉安,本名庐陵,秦置庐陵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唐代吉州辖庐陵、太和、安福、新淦、永新5县。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且沿用至今。

考太和邑,邑者县也。唐武德五年(622)置南平州,领泰和、永新、广兴、东昌四县,泰和为州治。武德八年,废州,并永新、广兴、东昌三县入太和县(改泰和为太和),属吉州。显庆二年(657),析太和复置永新县。南唐保大年间,析太和置龙泉场,后升为县(今遂川县)。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从龙泉县分置万安县,划太和县诚信乡六堡隶万安县。元祐七年(公元1093年),再割太和县西部三堡并入永新县。按照这种资料,先祖迁徙时(宋淳化4年,公元993年)的太和县应辖现泰和、永新东部、莲花(广兴)、吉安(东昌)四县地。

    考义山,泰和紫瑶山原叫义山,位于县东南部,是现在苑前、中龙和小龙三个乡镇的界山,海拔905.9米,是当地的名胜之一。西晋改名王山,唐贞观初年匡智在此山修炼又得名匡山,宋代朝廷太史张瑶山慕仰匡山风光,以自号瑶子改山名,并冠以象征吉祥和权势的"紫"字,自此,紫瑶山之名沿称至今。又永新有义山,处泰和县西部。《读史方舆》(卷八十七·江西五·义山)载“(永新)县东南二十里。峰峦攒簇,如长幼之有序,因名。一名永新山。《纪胜》云:永新山三峰相顾,势若龙回,本名龙头山。天宝六载,改曰永新。其山周回三百里,远峰去县九十里,即泰和王山也;近峰去县二十里,即义山也。”根据上述情况,泰和王山可能是祖居地,永新义山也有可能是,因义山与王山乃一脉大山,则先祖居地必王山与义山之间70里地区无疑矣。

    考早禾冲,据网上搜索,江西吉安市现在叫早禾(田、坑、塘、冲、坪等)的地方有42个,其中原泰和辖区内有5处(吉安叫早禾坑的两处、泰和叫早禾仚的一处,清原区叫早禾陂的一处),但据双厚聂族考察,太和辖区的早禾没有发现宋前定居的聂姓。稍放宽视野查找,现叫早禾冲的还有一个地方,在井冈山市东上乡。此早禾冲在永新与泰和之间,疑当时已不在太和辖区,但井冈山市原本是泰和之地,故此早禾冲也有可能是原泰和义山的早禾冲。鉴于叫早禾的地方这么多,原早禾冲到底在哪里只有存疑。但毫无疑义的是我先祖祥发公原居住地属现今的江西省太和县及附近地区。具体何地难下定论。

  2、我祖家境状况如何?

 从族谱记载看,双厚聂族的祖家状况应是以下这种情况:

 ⑴父死母早丧。“妣失考”者,必是母早逝,且不知葬处(疑早禾冲非祖居地,系母去世后迁居地),入湘定居就返赣负祖骨迁葬,必是其父“请舍祖”肇闢在早禾冲已去世。

 ⑵兄弟已成年。祥发公迁湘是三兄弟“偕来湖广”,各落居一地。能独立建家,说明都已成年。从江西吉安迁湖南,从路径上看,大致是从太和出发,过永新、莲花,经茶陵,入衡阳,此道最近(250公里)。二郎落居衡阳。大、三郎在衡阳少作停留后,三郎迁新化(加100公里),大郎迁麻阳(加100或200公里)。祥发作为老二,在衡阳落居,说明是最先落居的,老大、老三继续西进,估计是先安顿老三在新化,再继续西进才落居麻阳。老大最后落居,说明老大有长兄为父之姿态。从上述情况判断,祥发公已婚,年纪应有30岁左右,祥征公年纪应有30多岁,祥盛公则可能年仅25岁,甚至尚未婚配(如果祥盛公尚未婚配,则祥征公迁徙地很可能不会离新化双渡很远,是不是没有迁到怀化的麻阳县,而是定居在娄底或邵阳的“麻阳”?)。

 ⑶族中还有人。祥发公徙湘时,为甲寅月庚寅日,即正月间也。此乃全家团团圆圆过完年后的举动,既然是“遵祖嘱”“遇阳而止,逢双而落”,则是族中还有长辈,是聚族而居。嘱咐“阳落双止”必然是为了两地能够数代后认亲。

 ⑷家庭较殷实。祥发公徙湘,是乘车而行,三兄弟各自独立发展,而且选中居住地后就能安家落业,说明不是逃荒要饭之家,而是殷实之家。

 ⑸书香传忠孝。祥发公徙湘,雅爱双厚山水之秀,遂家焉,说明我祖有文化底蕴。反负祖骨落葬后于墓侧建祠致祭,说明我祖忠孝有节,此实“书香门第,忠孝传家”之人也。况族谱有言“在昔礼图称令绪”,直指历史名人聂崇义否?!

    3、我祖为什么要迁徙?

 双厚聂家迁湖南的背景原因是值得探讨的。

 查史册,宋太祖建隆四年(962年)二月平荆湖周保权,开宝九年(976)平南唐后主李煜。湖南、江西依次进入宋初和平安定年代。公元993年,在已改朝换代,刚好休养生息一代人,家家户户都已安居乐业的时候,聂家祥发却要举家外迁,是什么原因?难道朝廷有什么新政策?或者老家出了什么事无法呆下去?或者湖湘已有族人可以投靠欲另谋更大发展?

查《宋史·卷五·本纪第五·太宗二》:“淳化元年秋七月丁丑,太白复见。是月,吉、洪、江、蘄、河阳、陇城大水。开封、陈留、封丘、酸枣、鄢陵旱,赐今年田租之半,開封特給復一年。京師貴糴,遣使開廩減價分糶。”“四年二月己卯,詔以江、浙、淮、陝饑,遣使巡撫。詔:‘分遣近臣巡撫諸道,有可惠民者得便宜行事,吏罷軟、苛刻者上之,詔令有未便者附傳以聞。’”从宋史的记载看,淳化元年的吉州遭遇大水,部分地方田园俱毁,到淳化四年还有大量饥民。双厚聂氏在原籍必是田园俱毁,历经三年抗灾自救仍然成效不大,故变卖田产房舍,这才迁湘的。而且新居地必是比江西自然条件要好,落地后才决定“负祖骨”“请舍祖”独立发展的。从规定“阳落双止”看,这是约定家族或者兄弟以后好认亲,在湘并没有亲可投。

那么,他们来自江西哪一支聂姓?

聂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