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上聂氏纪念册

2016-09-27
颍上聂氏纪念册
 
 
 
 
 
 
谱名

纪念册

谱地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

编撰者

聂瑶华

简介

颍上县:三支聂姓分布:一支居于城东聂台子,排行诗为:万守金华国,永保太平康,一支居于辛集子,排行诗为:鹤少学聚,一支居于刘集苏屯,排行诗为:宏如常学家传继希善良。颍上聂台子聂族:颍上聂氏于清朝中晚期从山东枣林庄迁到安徽颍上。当时用的排行诗是:万守金华国 永保太平康。向上可以追溯到七代人左右,到“万”字辈。1954年颍上发大水房屋淹没族谱丢失。后由开明人士聂瑶华老先生编撰了:“聂氏纪念册”,但资料不是很详细。1994年颍上三支聂姓统一新续修的排行诗为:“盛世震环宇,英明润汉邦”。联系人:聂永远QQ:963082842

摘抄于《中华聂族网络通联方式》序号:78

族谱提供人

聂传江


聂氏宗族,皆炎黄后裔,历经沧桑,朝代更移,消长变换,风风雨雨。追溯五千年历史,这个优秀民族系由氏族百家组成,生殖繁衍相延于今。为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特对我氏族开展历史研究,加强族间联系,并与、统一整理字序。教育族人,学习模范,传播先进,启迪后人。


一、宗旨

为振奋氏族精神,锐意开拓进取,积极互作努力生产,尽早脱贫致富,达到小康。敦促族人勤奋好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争做模范公民。

二、家史概括

聂氏宗族古称【河东郡】【仁和堂】(百家姓记载)生殖繁衍,源远流长。从史书春秋战国时即有勇士聂政出现(公元前400--500年),可以推出聂氏有两千多年历史,但是散居中华各地,人数不多,较之张、王、李、赵各姓人数比例相差甚大。目前全国、各地虽时有聂姓出现,但毕竟是户少人稀。

  祖传元朝末代皇帝为保其家天下世世为王,据推算有新一代小王出迹,说在娘肚中,在今安徽凤阳淮滨一带,因而有惨无人道的【三洗凤阳】之举,杀人如麻,对龄必死,淮河颖水一带亦罗其灾。又以原来人烟稀少,历经明清两朝漫长的五百年。人口有所增长,迨至清朝中页(光绪-宣统年间),淮上又有捻军起义,为首的张老洛,苗佩林等。政治主张不明,到处杀人抢劫,老百姓远逃他乡,当时群众称之为【大反】


清朝中叶,聂氏(颍上)来祖自山东枣林岗(庄)老老呱巷调来淮泗道(今安徽淮河流域泗县一带)。一世祖(来祖)名不祥,应官府调藩移民,住颍上东南二十五里垂岗集附近落户生产现有三向坟。据说兄弟数人共十几口人,他们挑担推车,情同逃荒,长途跋涉,千辛万苦,徒步来到安徽真不容易。两代下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又分成三支:一支住苏屯;一支住城东下元聂台子一带;一支住县西北新集一带(有的移居河北阜阳)。二百年左右就发展成现在的颍上聂氏人口情况。

三、字序使用情况

因为三支(片)住地分散,相距远将百里,不常往来联系,读书起名各有不同,现将字序情况排列如下;

A:苏屯片-宏如常学家传继希善良

B:城东片-  万守金华国永保太平康  已用完

C:新集片-鹤少学聚

统一字序-   盛世振环宇英明润汉邦  新续修


说明:

(1)、统一字序系经各片碰头研究决定。

(2)、截线系指以后启用新续字。

(3)、截线前字继续用完,新集片空白可自行立字,或参酌B片已用字。

(4)、B片多一康字,与新字盛字同时启用(同辈)

(5)、对各片要起单字的不予限制,但不得插乱统一字序。

(6)、居住外省他乡的,起名要注意氏族字序。

族谱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