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昌与文天祥
聂微 撰
在1000年前的宋朝,江西出了两个民族英雄,一个是北宋的聂昌,一个是南宋的文天祥,在当时,他们是齐名的抗金名将,是古代江西的骄傲。这两个民族英雄,在岁月的流徙中,一个被高度赞誉,一个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聂昌后裔,有责任还原历史真相,客观的评价这两位相差158岁的历史人物。吾以为,聂昌的研究是一段沉史,一段精魂,也是一部国史。下面就聂昌与文天祥的生平事迹用图表和文字形式记述如下。
聂昌(北宋) | 文天祥(南宋) |
聂昌(农历1078年8月10日~1126年11月12日) | 文天祥(阳历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 |
一.聂昌与文天祥生平简介 | |
聂昌,江西抚州临川人,字贲远,北宋户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开封府尹,赐谥号“忠愍”。从小聪明过人,5岁从叔读书,过目成诵,9岁能作诗,13岁通经义,14岁参加乡试,名列前茅。徽宗大观三年(1109)31岁中进士,始繇太学上舍释褐,出任相州(今湖北黄安)教授,召为秘书郎,擢右司员外郎,以直龙图阁学士出任荆湖转运使。任满还朝,任太府卿、户部侍郎、开封府尹。因惩治豪强,得罪权贵,贬为德安(今湖北安陵)知府,再贬崇信军副使,安置衡州。1125年11月,贬居临川布衣的聂昌重获起用,知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中途召还。 靖康元年(1126年)初,钦宗在位,金兵压境,调升户部尚书,专掌亲征营司粮草,兼领知开封府。由于处理“陈东事件”的果断和圆润,获钦宗肯定,并极力谏阻不杀陈东;同时力陈割地求和的弊病,重申抗金救宋的道理。钦宗赞他有“周昌抗节之义“,御笔将聂山改名为聂昌(御批:周昌强直可慕,可赐名昌)。并授为同知枢密院,总管全国军务。后作为和议使者出金谈判,惨遭金兵杀害。 | 文天祥,江西吉州(今吉安)庐陵人,字履善,赐字宋瑞,号文山,封“信国公”。从小爱读忠臣烈士传记,立下精忠报国志向。南宋末右丞相、枢密使。1256年 (宋理宗宝佑四年)21岁高中状元。 开庆初年(1259年),24岁的文天祥入朝为宁海军节度判官,因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的意见不被采纳,自己请免职回乡。后复用,升官至刑部侍郎,这时董宋臣又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也没有回音。因此出外任瑞州知州,改迁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书左司郎官,期间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再降职担任军器监。1273年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一年后被委任为赣州知州。 咸淳十年(1274年)7月,度宗病死。贾似道扶四岁赵显(宋恭帝)继位,宋恭帝即位后,蒙古陷鄂州,京师震动,理宗妻子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各地将官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率兵到临安。 德祐元年(1275年)1月,召集兵马,筹集粮饷,起兵勤王。1277年拜右丞相领军抗元,1278年12月被元军所俘,1283年英勇就义于北京。 |
二. 聂昌与文天祥画像 | |
聂昌画像 上图来自 临川站溪下聂之七修族谱 | 聂昌与文天祥 文天祥画像 |
北宋聂昌与夫人邹氏出游踏青图 |
三. 聂昌与文天祥参加科举考试所获名次 | |
1109年(大观三年),聂昌到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廷尉赐上,贾安宅榜第三甲49名。时年聂昌31岁。 | 1256年(宝祐四年),文天祥到京师临安参加科举考试。宋理宗到集英殿亲定名次,把文天祥定为一甲第一名,中状元,时年文天祥21岁。 |
二公“参加科举考试所获名次”读后感记录: 这个文天祥真牛,21岁被皇帝亲定,高中状元,江西吉安的骄傲。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选拨官员的一种制度,形成于隋唐,1300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10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 | |
四. 聂昌与文天祥入仕履历 | |
聂昌入仕履历 1. 1110年,33岁,赴湘州(今湖北黄安)任教授,,12月12到任。 2. 1114年,37岁,准告授从政郎差克广亲北宗子学正,六月到任。(这个还真搞不懂是啥官) 3. 1115年,38岁,召对改宣教郎秘书省“校书郎”,正月供职。六月准告除试“右司外郎”。 4. 1116年,39岁,春正月,准告授承议郎守“尚书左司员”,二月后试“尚书右司员”。 四月,准告授直龙图阁,权发遣荆湖南路计度“转运副史“。告词敕承议郎守“尚书左司员外郎”,兼管勾“明堂使司”。 九月,准告授朝奉郎直龙图阁,差遣河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兼本路“劝农使”,提举河渠公事。 5. 1118年,41岁,秋九月,尚书省劄子;冬十一月,准告除试“太府卿”,勅朝散郎直龙图阁,权发遣荊湖南路计度“转运副使”。 6. 1119年,42岁,夏四月准告兼侍讲;秋七月除试开封尹。 7. 1120年,43岁,春正月,準尚书劄子,落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知德安府(今湖北安陵)。 8. 1121~1122年,44岁、45岁,贬官赋闲在家做一介布衣。 9. 1123年,46岁,准告责授崇信军节度使,衡州安置。 10. 1124年,47岁,再次贬官赋闲在家。(二度贬回老家) 11. 1125年,48岁,冬十一月準尚书省劄子,奉旨召赴阙准告复朝郎。十二月准告显克模閣直学士,知开德府(今河南濮阳),管勾神霄玉清宫,兼管内劝农使,兼安抚司使专功,提举黄河两岸检点牧马。未至官中途召还。 12. 1126年,49岁,准告除户部尚书,专掌亲征行营使可。又准告兼領开封尹,又准告延康殿学士,淮南等路发转运使,又准告正除开封尹。 秋八月,准告除中大夫兼知枢密院事。 13. 1026年11月22日,以和议使者出使金营,到绛州(今山西新绛)执行割让河北与河东谈判任务,议和时始终保持使者气节和大宋尊严,与金国周旋,采取拖延战术,金国发现上当,将聂昌残酷杀害。终年49岁。 | 文天祥入仕履历 1. 景定元年(阳历1260年),文天祥被任命为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但是他不愿赴任,请求祠禄。朝廷应允了,命他做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的主管。 2. 景定四年(1263年),由于皇帝不纳谏,重新起用董宋臣,文天祥愤而辞职,后被朝廷贬到地方上任职,治理今江西高安市。 3. 1270年,文天祥出任军器监(掌管武器制造)、崇政殿说书(为皇帝讲解书史、经义)等职。 4. 咸淳六年(1270年)九月,文天祥自己请免官后回到家乡。 5. 咸淳九年(1273年),朝廷起用他为湖南提刑,掌管狱讼,他推辞不了,惟有启程上任。 6. 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 7.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读诏书,痛哭流涕,立即发布榜文,征募义勇之士。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把母亲和家人送到弟弟处赡养,以示毁家纾难。 8. 德祐二年(阳历1276年)正月,以和议使身份(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营进行和议谈判,被元军扣留,后在温州脱逃。 9. 德祐二年(1276年)闰三月,扬帆入海,回到南宋统治的地方。他计划在闽、广重举义旗,团结各方义兵,统一部署,复兴南宋。十月,朝廷命文天祥出兵福建汀州,不幸战斗失利。 10. 1278年12月20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被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在劝降时写下万古流芳的七言律诗《过零丁洋》,表明自己的心迹。 11. 1283年1月9日,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行刑前,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 |
二公“入仕履历”读后感记录: 聂昌入仕履历丰富,一步一个脚印,做过教授、秘书郎、右司外郎、尚书左司员、尚书右司员、尚书左司员外郎、提点刑狱、直龙图阁学士、劝农使、转运副使、侍讲、开封尹、显模閣直学士、德安知府、知开德府、崇信军节度使、安抚司使、转运使、兵部侍郎、户部尚书、知枢密院事等,真是啥都干过。聂昌从相州教授一直干到户部尚书,知枢密院事,42岁就做到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150万人的北宋首府开封最高行政长官,43岁被贬为德安知府,两次罢官,几起几落,三次出任开封府尹,后出任知枢密院事,总管全国军务。聂昌44岁、45岁、47岁被贬在家赋闲布衣3年,潜心写作《历代史门类》五百卷等作品,48岁金兵入侵时被宋钦宗重新起用任开封府尹、知枢密院事,一生可谓起起伏伏,波澜壮阔。 文天祥高中状元后,做过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的主管、江西高安府官、军器监(掌管武器制造)、崇政殿说书(为皇帝讲解书史、经义)、湖南提刑、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右丞相、枢密使等,后在闽、广重举义旗,团结各方义兵,复兴南宋。1270年(咸淳六年)9月,文天祥被免官后回到家乡,在家赋闲布衣三年,1273年重起用他为湖南提刑,掌管狱讼,一生亦可谓起起伏伏,波澜壮阔。 |
五. 聂昌与文天祥殉难情况 | |
聂昌殉难情况 农历(闰)1126年11月12日,在绛州(今山西新绛)驿站附近遇害,被金兵杨天吉残酷杀害,临死前爬到绛州驿站在墙壁手留《七言血诗》一首,终年49岁。(关于聂昌为什么是金兵所杀,请看我的另一篇论文《民族英雄——聂昌1126年殉难地考》)
聂昌殉难13天后,也就是1126年闰11月25日,金兵攻下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这一天,是北宋灭亡的日期。12月1日宋钦宗正式在城外上降表,至此北宋宣告亡。 | 文天祥殉难情况 阳历1283年1月9日,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北京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聚集街道两旁,拦住囚车为他献酒。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 |
二公“殉难情况”读后感记录: 昌公为国捐躯,是“靖康之难”第一位部长级别(枢密使)的冤死者、牺牲者,聂昌之事迹,由于是“和议”使者身份,戴上投降派的帽子,一直未得到历史的公正评价。 1276年1月,文天祥同样以“和议”身份(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营进行谈判,被元军扣留,幸运的是,信国公在温州得以脱逃。 我们知道,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按此慨念理解,聂昌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是杰出民族英雄。 | |
六. 聂昌与文天祥生前事迹摘要 | |
聂昌生平事迹 1. 《宋史·卷353聂昌传》载,聂昌为人疏隽,喜欢救人急难,但是恩怨太分明,睚眦必报。 2.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载,聂山(昌)在1126年2月18日上书中说:“士庶以积年不舒之怨愤,乘隙相聚,指骂奸党,盖持陛下仁圣,必能与百姓雪去怨气。”。这句话是目前在浩瀚宋代史料找到的聂昌上书宋钦宗唯一留下的书面上奏原话。短短33字,足见聂昌在处理“陈东事件”中的智谋。 3. 《宋史·卷353聂昌传》:临川人,猛厉径行,敢诛杀。再尹开封,时同知枢密院,亟论三关四镇不可割,陈御金策。绛人脔之,食否未可知。当时民愤降金,开封杀内侍(以传旨起复李纲缓慢),磁州杀兵部王云,稍后江上民欲杀黄潜善,误杀司农卿黄锷,亦见当时民气可用。昌是主战派,冤死! 4. 1116年,因蔡攸推荐,山(聂昌)被授命为秘书郎,提升为右司员外郎。当时三省大员官阶与卿、监相同的人,都站在都司的上面,聂昌认为名分不正,极力争论。诏令从今以后立于都司之上者到朝请大夫为止。 5. 《靖康要录》载,是年闰十一月一日,胡舜陟劾奏聂昌,奏:“聂昌则奸人之雄,小人之尤凶暴者。因陈邦光引为蔡京之客,不次擢为户部侍郎,未几尹京。欲为蔡京中伤王黼,反为黼所中而罢居乡郡。“ 6.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犯,北宋朝野震恐,蔡京、王黼等大臣贪生怕死,力主议和,压制并打击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许多忠贞爱国之士都敢怒不敢言,而聂昌毅然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碎首谏君,坚决主张抗战,反对议和。他上书钦宗:三关两镇是京城的藩卫,听说要将这几个地方割让给金人,这等于撤除屏障自毁长城,如果金人一旦背弃盟约,那我们就无以抵御。诚望陛下不要把三关两镇割让给金人,再说这种一味割地无异于割肉饲虎、抱薪救火、挑雪填井,只能助长金人的嚣张气焰。最好的办法是檄令天下军队集结在京城四郊,坚固城池,遏制金人的进攻,挑选劲旅以备出击,堵塞黄河以断敌之归路。前面有坚不可摧的城池,后面有大河阻挡,四面又布有精锐部队严阵以待,金人如果南下,就会陷入我们的铁壁包围之中。钦宗觉得聂昌说得很对,就令他统管京城守御。 7. 汪藻撰《靖康要录》载:靖康元年11月22日聂昌出使金营。27日至永安军孝义桥,遇粘罕中军,约明日相见。 其邠门舍人邱曰:“徽用榜子赞名引见国相。” 昌曰:“国相者,金国何官也? ”舍人曰:“宰相元帅。” 昌曰:“既为宰相元帅,乃金国之臣;昌亦南朝大臣,止当以敌国臣子客礼相见,岂有南朝大臣以臣礼见金国之臣乎?” 舍人曰:“枢密宁不畏死?” 昌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死不足畏,节不可屈。”(真不怕死啊,嘴这么硬,为金兵杀聂昌埋下一个地雷) | |
文天祥生平事迹 1. 《宋史·文天祥传》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父、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而慕之。 2.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试时,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为第一名。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卷子是密封的,拆开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觉得很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此后,人们就以“宋瑞”为天祥的字。 3. 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元朝的军队侵伐宋朝,宦官董宋臣对皇上说要迁都,没有人敢议论说这是错的。文天祥当时入朝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不被采纳,自己请免职回乡。 4. 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5. 1179年,文天祥被降元投降派张弘范带至海面激战现场,亲眼目睹了陆秀夫负主(小皇帝)投海,张世杰被台风恶浪吞没,悲痛欲绝。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灭亡了。元将张弘范在庆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尽到了。丞相如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你莫属吗?”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背叛祖国吗?” 6. 至元十九年(阳历1282年),忽必烈大汗问大臣们:“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现在更不吃。“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 | |
二公“生平事迹”读后感记录:在聂昌和文天祥的事迹中,有一个细节不同。聂昌被贬布衣回乡,是因惩治豪强,得罪权贵,官场权利斗争所致;文天祥回乡,是因上书建议不被采纳,自己请免职回乡。 | |
七. 聂昌与文天祥殁后知名人物对他们的评语 | |
聂昌殁后评价语 1. 高宗皇帝御题《忠愍公像赞》:龙跃凤呜,经纬邦国。维孝维忠,其人如玉。 2. 北宋著名爱国宰相李纲为聂昌遗像题词:奋舌骂虏,刺血书壁。伟绩英功,垂天贯日。义胆忠肝,唯精唯一。持生死之书,存古分之纲,堂堂遗像,日月争光。 3. 万历年间,袁公扁曰:褒忠遗刹。 4. 雍正五年,学宪李宗师匾曰:殂豆流馨。 5. 雍正乙卯十三年,县主李讳廷友匾曰:忠孝流芳。 | 文天祥殁后评价语 1.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2. 王积翁:南人无如天祥者。 3. 蒋一葵:当时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 4. 乾隆帝: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贵,而不论其才焉…… 5. 毛泽东:评语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
八. 聂昌与文天祥之千古流传诗 | |
聂昌《七言血诗》 星流一箭五心摧, 电掣双眸两胁开。 车马践时头似粉, 乌鸢啄处骨如灰。 父兄有感空垂泪, 子弟无知不举哀。 回首临川归未得, 冥中虚筑望乡台。 | 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九. 聂昌与文天祥生前所撰写的著作 | |
聂氏族谱载聂昌写过很多文章,如下: 1. 《题胡民望碑铭》 2. 《赠禅居僧诗序》 3. 《潭州寿星记》 4. 《大沩山密印禅祠记》 5. 《南城安福院记》 6. 《袁州仰山王考祠记》 7. 《论王黼》 8. 《又论王黼》 9. 《题胡民墓铭》 10. 《王胜诗》 11. 《黄元辉诗》 12. 《题欧阳文忠公书柬后》 13. 《奏陈防秋》 14. 《开守禦府》 15. 《救陈东》 16. 《来安学序》 17. 《檄两河出战》等 另外,昌公44岁、45岁、47岁被罢官赋闲在家三年做布衣时,撰有: 1. 《礼记义》三百篇。 2. 《尚书义》千篇。 3. 《左氏傅门类》对偶二卷。 4. 《五经题断》二十卷。 5. 《制科丝綸集》三十卷。 6. 《註黄庭、度人二经》。 7. 《历代史门类》编次勒成五百卷藏于家。 8. 《雜文出岫集》人多傳之。 | 文天祥写过很多文章,未传世的不知,传世有《文山先生文集》共二十卷,包括: 1. 《诗》二卷 2. 《文》十卷 3. 《指南录》一卷 4. 《指南后录》一卷 5. 《吟啸集》一卷 6. 《集杜诗》一卷 7. 《纪年录》一卷 8. 《拾遗》一卷 9. 《附录》二卷 另外,还著有《文山乐府》 |
聂昌与文天祥二公“生前所撰写的著作”读后感记录:单从数量上看,聂昌的著作远超文天祥,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献都没有流传下来,叹惜!作为昌公后裔,没有把这些珍贵的文献保留下来,真的叹惜!这是先祖昌公赋闲在家三年的笔耕成果,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对天仰叹矣!聂昌留给后代的唯一书面的文化遗产就是《七言血诗》。如果聂昌不为官,一定是一个会留下鸿篇巨著的文学家、史学家或诗人。一个《历代史门类》就编次勒成五百卷,可见其用功,完全抵得上一个翰林院的写作班子。文天祥有《文山先生文集》二十卷和《文山乐府》流传于世,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之万幸,是中国抗击外族纪录的一笔珍贵遗产。 | |
十. 后人为聂昌与文天祥所建的纪念场所
1. 1131年宋高宗赵构命其归葬于临川县招贤乡十七都何家渡茶山雷公岺之阳(今江西抚州临川展坪乡茶山村雷公岭),并在《聂昌墓》的墓道右侧赐建《招福寺》(原名招魂院)一座。《招福寺》在元代、明代和清代都重修过,清代有僧人近百,民国亦有三十人左右,上世纪50年代初《招福寺》被毁,聂昌墓多次被盗挖,目前只剩下一个巨大的坑。据《聂氏族谱》和《临川县志》记载,《招福寺》建成后,宋、元、明、清官员每年春秋要进行祭拜活动,为解决僧人生活和祭拜费用,宋高宗特拨墓地周围腴田300亩,茶山100亩作为招福寺和世代聂族守墓人的生活用地,每年的田地租金入公账。
2. 临川站溪下聂的《聂氏宗祠》是1774年聂氏族人为纪念先祖聂昌所建,此宗祠建筑面积620平米,临川乡间罕见,目前保存完好,是纪念聂昌的主要堂所。
3. 广东新会古冈、江西九江武宁、安微、广西等其他聂昌30万后裔的村落建有大小不同的《聂氏公祠》纪念先祖昌公。
1. 《江西吉安文天祥纪念馆》是江西省最大的一所历史名人专题纪念馆,位于新县城当缅山,1984年动工,1991年底竣工开馆。总建筑面积1398平方米。
2. 《深圳文天祥纪念公园》位于深圳蛇口南部,临近珠江口伶仃洋,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兵俘后写下的《过零丁洋》中提及的零丁洋。
3. 《北京文天祥祠堂》,又名文丞相祠始建于明洪武九年,坐落在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当年遭囚禁和就义地。
4. 广东海丰的《方饭亭》及《表忠祠》,位于广东海丰城北的五坡岭上,乃文天祥被执之地,亭坐西北向东南,占地960平方米。
5. 《井冈山天祥公园》以文天祥纪念馆为主体,坐落于吉安县城东北角,占地面积550亩。
6. 《香港文天祥纪念公园》,位于香港新界新田,占地2万公顷,公园内有文天祥铜像一座,石碑描述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和《正气歌》。
7. 《文天祥墓》在吉安县富田乡,距吉安市约50公里,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修建。
聂昌的纪念场所在宋、元、明、清是得到重视的,有国家拨款的临川《招福寺》和《聂昌墓》供后人瞻仰、纪念。现在只剩下聂昌30万后裔的《聂氏宗祠》供瞻仰纪念。
而文天祥的纪念场所在明代初年得以重视,北京建有《北京文天祥祠堂》供后人瞻仰、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建有多处纪念馆和纪念公园供后人瞻仰纪念。
云:英雄价值观的认同,会随着时代之变化而变化。
聂昌(北宋) | 文天祥(南宋) |
一. 聂昌《七言血诗》与文天祥《过零丁洋》原诗 | |
聂昌《七言血诗》 星流一箭五心摧, 电掣双眸两胁开。 车马践时头似粉, 乌鸢啄处骨如灰。 父兄有感空垂泪, 子弟无知不举哀。 回首临川归未得, 冥中虚筑望乡台。 | 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二.聂昌《七言血诗》与文天祥《过零丁洋》作品年代 | |
126年11月12日(闰)临死前手指血书于绛州(今山西新绛)驿站墙壁。 | 1279年1月被捕押京过零丁洋时所作。元军劝降时送此诗以死言志。 |
三.聂昌《七言血诗》与文天祥《过零丁洋》诗文对仗浅析 | |
聂昌《七言血诗》对仗浅析 首联对仗:“星流一箭”对仗“电掣双眸”、“五心摧”对仗“两胁开”。 颔联对仗:“车马践时”对仗“乌鸢啄处”、“头似粉”对仗“骨如灰”。 颈联对仗:“父兄有感”对仗“子弟无知”、“空垂泪”对仗“不举哀”。 尾联对仗:“回首临川”对仗“冥中虚筑”、“归未得”对仗“望乡台” 这首诗是聂昌留下的唯一书面文化遗产。通篇看来,聂昌诗的首联、颔联、颈联的对仗最工整,词性全部对上了,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真是浑然天成,无可挑剔。特别是首联,引经据典,一语双关,唯一遗憾是尾联“归未得”与“望乡台”的词性没对上。 | |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文对仗浅析 首联对仗:“辛苦遭逢”对仗“干戈寥落”、“起一经”对仗“四周星”。 颔联对仗:“山河破碎”对仗“身世浮沉”、“风飘絮”对仗“雨打萍”。 颈联对仗:“惶恐滩头”对仗“零丁洋里”、“说惶恐”对仗“叹零丁”。 尾联对仗:“人生自古”对仗“留取丹心”、“谁无死”对仗“照汗青”。 通篇看来,文天祥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最工整的,特别是颈联(第五、六句)还是一语双关的天然绝句,在中国3000年的诗歌中可能找不出第二例,至于尾联,对仗虽差强人意,但其意境高远、语境激昂,是千古传唱,万古流芳的佳句 | |
四. 聂昌《七言血诗》与文天祥《过零丁洋》总体评语 | |
聂昌《七言血诗》总体评语: 聂昌的《七言血诗》是宋代诗歌作品中难得的佳作。从思想内容上看,《七言血诗》抒写的是“和议”使者聂贲远(聂昌)不为国人所能容,并成为“和议”的牺牲品。诗作饱蘸血泪,情绪激越,感情激烈,表达了诗人怀恋故国,感念父兄的强烈感情,特别是“回首临川归不得,冥中虚筑望乡台”之句,似乎是对君王不抵抗政策的控诉,对国人的不理解、不宽容而感到委屈,诗人失望、怅然之情状隐然可见。(江西九江学院秦川先生2011年《试论洪迈“夷坚志”的文献价值》一文中对聂昌七言血诗的评语) |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总体评语: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南宋爱国诗歌的代表作品。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此诗气贯长虹,是民族情愫之呐喊。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和人民群众。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来侵略时,只要有华人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爱国志士朗诵、传唱《过零丁洋》来激励自己和民众,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亦得到海量引用,这首诗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迸发出的爱国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聂微评语) |
聂昌《七言血诗》与文天祥《过零丁洋》总体评语读后感记录: 不管是北宋末,还是南宋末,都处于中原动荡,夷狄交侵,国家危难深重的时代背景中,在这种背景下,一定英雄辈出,名诗横空出世。 聂昌的《七言血诗》,是聂昌留给后代的唯一文化遗产,也是诗人用鲜血谱写的一曲人生鹜歌。全诗格调深沉悲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千古流芳的儒家忠孝名诗。 文天祥《过零丁洋》,是诗人用自己精忠报国的热忱谱写的一曲人生赞歌。全诗浩然正气,气贯长虹,是鬼斧神工、天然雕琢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 |
五. 聂昌《七言血诗》与文天祥《过零丁洋》译文 | |
聂昌《七言血诗》译文 金兵拿起弓箭向我射击,箭像流星一样向我飞来,刺中了我的心窝,也摧毁了我之忠心、爱心、关心、孝心和信心(五心), 他们再张开我的两胁,用尖刀挖我的双眼。 车马践踏和辗压我的头部,好像我的头已经粉碎,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天苍苍,野茫茫,我的尸首一定抛尸野外,乌鸦和老鹰会把我啄成骨灰。 我死后,父兄就是有千万的感慨也只能空流泪涕,子侄后辈因为不懂事亦不会悲伤。 我用最后一口气回首遥望我美丽的故土临川,再也回不去了,只有在天国虚筑一座高高的望乡台,再看看山河破碎的祖国和生我养我的故乡。 | 文天祥《过零丁洋》译文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两年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
聂昌《七言血诗》与文天祥《过零丁洋》译文读后感记录: 这两首诗,是在不同的时空和环境下写成的,虽然意境、角度和高度不一样,但同样感天地,泣鬼神,说它们是“伟大之诗”毫不为过。 聂昌的《七言血诗》是写在绛州(今山西新绛)25公里之外的驿站墙壁上,可以断定,聂昌死在驿站附近,金兵用弓箭射击、用尖刀挖眼睛,用车马践踏和辗压,聂昌闯过三道鬼门关(金兵挺聪明挺能折磨人的,对一个手无寸铁的北宋文人分三步干,需要这么干吗?),奇巧的是,聂昌居然还活了下来。在生与死这个极短的时空里,聂昌爬了起来,用手指蘸身上的鲜血,奋笔疾书写下这首七言诗,这首诗思考时间极短,堪称神笔。 文天祥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他孤苦伶仃,深深思索,向元军要来纸笔,写下了这首万古流芳的巅峰之作,之后交给了降元的张弘范,张弘范这家伙像得到宝贝一样笑纳入怀,然后把这首诗传了出来,假如张弘范当场把它撕成粉碎,他就是个历史罪人。但这点,我们要点赞一下这位投降派。 | |
六. 聂昌《七言血诗》与文天祥《过零丁洋》注释 | |
聂昌《七言血诗》注释 星流电掣:【出处】 南朝梁简文帝 《金錞赋》野旷尘昏,星流电掣。 梁简文帝萧纲(503年―551年),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文学家。6岁能属文,7岁有诗癖,是一位早慧的文学少年。“星流电掣”应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发明的一个词语,聂昌把这个词语拆开,放在首联两句诗的开端,请看“星流一箭五心摧,电掣双眸两胁开。”,说明聂昌对萧纲皇帝的《金錞赋》烂熟于心,应用自如。非常奇巧的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6岁能属文,7岁有诗癖,而聂昌亦是5岁从叔读书,过目成诵,9岁能作诗,13岁通经义,二人都是神童;更为奇巧的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聂昌死时都是49岁,不知道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之安排。 星流:像流星一闪而过。 电掣(chè):电光急闪而过。喻迅速、转瞬即逝。 五心:忠心、爱心、关心、孝心、信心。新时代赋予五心的含义是,忠心献祖国、爱心献社会、关心献他人、孝心献父母、信心留自己。 乌鸢 (yuān):乌鸦和老鹰,均为贪食之鸟。 兄长:家中长辈 子弟:子侄辈,后辈们。 冥中:就是阴间,迷信谓人死后灵魂所在的地方。 望乡台:原指古代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的人为眺望故乡而登临的高台(既可能是人为建造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后来,随着道教鬼神观念的成熟和佛教地狱体系的引入,道教逐步把望乡台从现实建筑演变为虚幻存在﹐成为神话传说中,进入地狱的鬼魂们可以眺望阳世家中情况的地方,有时也借指阴间。 | 文天祥《过零丁洋》注释 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1278年12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辛苦: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艰辛。 遭逢:遇到朝廷选拔。(这个词在诗中应是失笔)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1256年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干戈寥(liáo)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 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 山河:以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身世:人生经历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因竹片水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特指史册。 |
七. 聂昌《七言血诗》与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 |
聂昌《七言血诗》赏析 这首诗是聂昌临死前写在绛州驿站墙壁上的血书,写完之后,倒地身亡。本诗风格描写细致,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画面感。 首联两句(一、二句)是聂昌被害时对金兵杀人过程惨无人道的描述,比如用弓箭射聂昌的心脏,用飞快的尖刀挖聂昌的双眼。首联引经据典,引用了南朝梁简文帝 《金錞赋》中的“星流电掣”语句,并拆开成““星流”和“电掣”放在首联两句诗的开端。诗中“五心“一词是天然的一语双关,既描写出金兵用弓箭射我的心脏,又感叹自己马上要死了,再也不能对君主尽忠(心),对父母尽孝(心),对百姓尽爱(心),对下属关心了,我一腔报国的信心也瞬间坍塌了。 颔联两句(三、四句)中的第三句仍然是对金兵杀人过程惨无人道的描述,第四句对苍天发出感叹:我的尸首一定抛尸野外,乌鸦和老鹰会把我啄成骨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一心报国,可最后连个全尸都没有,我不能入土为安啊! 颈联两句(五、六句)表达对家人的感慨和担忧,也表达了诗人怀恋故土,感念父兄的强烈感情。 尾联两句(七、八句)饱蘸血泪,情绪激越,抒发了自己作为和议使者不为国人所容,似乎是对君王不抵抗政策的控诉,对国人不理解、不宽容感到委屈,诗人失望、怅然之情状隐然可见 |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这首诗是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合叙事与言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一二句应连起来理解,叙述的是诗人的生平经历。回想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种经书,终于取得功名,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三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更难以说起。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苍凉心绪。 五六句感叹自己的身世遭遇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想到之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五六句是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为此诗中的经典之笔。 七八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
诗言志,诗是一种极具个性化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文学艺术类作品的一种,它既表达出当时所处社会环境的意识形态,也表达出作者对时局、对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看法,同时也是展现作者文字功力和语言驾驭能力的载体。这两首诗,一个是北宋进士的作品,一个是南宋状元的作品,作为当时层层选拨出来的社会精英,他们都有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吾还是说,这两首诗用“伟大之诗“来赞美它毫不为过。
我是聂昌后裔的36代裔孙,三十万聂昌后裔之一员,也是聂夷中42代裔孙,聂崇义41代裔孙,由于之前在外打工多年,加之先父18岁就离开本村,所以对《聂氏族谱》不甚了解。今年回乡受族亲之约撰写《聂氏族谱》,对本村历史名人聂昌产生无限的兴趣,聂氏七修族谱有大篇幅的昌公(聂昌)记载,其中《忠愍公年谱》(忠愍公即聂昌)有8460字的记载,《忠愍公行状》(聂昌胞弟聂崇撰)有5550字的记载,里面有大量信息内容,供研究的素材很多,通篇看来,族谱中记述的内容相对比较客观,比如聂昌被贬布衣在家时涉及的《抚州范世瑛讼昌物业案》,在族谱中亦有比较客观的描述。有人说,族谱是歌功颂德的,但我认为,一本好的族谱,它应该存在些许异音。
聂昌是一个历史人物,功过是非已经不重要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作为聂昌后裔,有责任还原一个真实的聂昌,提炼出让后辈子嗣学习的精神,如果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有聂昌的正能量信息,吾心足矣!
聂微2015年12月16日星期三于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