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抉择

2015-11-23
痛苦的抉择
 
 
 
 
 
 

祖太爷死后,这可把祖太太给难住了,真是嫁有嫁的难处,守有守的难处。是守是嫁,何去何从,实在叫她一时难以抉择。嫁了吧,她着实是留恋这个家,因为她与这个家的一切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个家的一切都使她难舍难分。她扔不下这方方正正充满了阳光的院子和这宽敞明亮的房子,更不忍心撇下那两位慈祥善良且对她关怀备至的公婆。在她的心目中,这俩位老人是她心目中最好的人,也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两位老人对她恩深似海,她想知恩图报,继续服侍二位老人,并为二老养老送终,以尽孝心。因失去爱子遭受了沉痛打击的两位老人,看上去,苍老了许多,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以前。她不想因为自己的改嫁而再次刺痛二老的心。同时,她也看出了公婆的心思,她知道公公虽然多次让她访查一个合适的人家改嫁,但从内心确实是舍不得她的,因为这二位老人打心眼里是十分喜爱她这个贤慧孝顺又通情达理的小媳妇的。二老需要有人服侍,更需要她这个贴心合意的小媳妇来陪伴他(她)们。她不想让这两位老人因为她的改嫁感到孤独和失落。想到这儿,她决定暂时哪里也不嫁了。守寡就守吧,为这样好的两位老人作出一点儿牺牲,付出一片爱心是理所应该的,也是永远都不会后悔的。要是绝情绝义地走了,那倒是要后悔终生的。

      令祖太太难以决断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她那一双爱子叫她很为难,这两个可爱的宝宝不但是她这个当娘的心头肉,而且也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同时也是她和公婆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解心宽”。如果自己把这两个小宝贝带走,两位老人舍不得。给老人留下,自己又舍不得。硬要忍痛割爱把这两个孩子给公婆留下,当然从精神上可以给公婆一定的安慰。但是仔细一想,二位老人均已是风烛残年,身子骨儿一年不如一年,一但有朝一日离世而去,孩子们可该怎么办呢?到那时谁来抚养他们?想到这儿,她摇摇头,叹了口气,认为把孩子留下自己出嫁也不妥。就这样思前想后,权衡着这嫁与不嫁的利弊关系。假如不嫁将是个什么样的光景呢?眼下公婆都尚在,这个家仍由公婆撑着是什么事儿都没有的,那百十来亩土地,即使公公因年老体弱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雇上两三个长工,由公公照料上,照样能够种好,每年依然能够打个百八十石粮食,除去长工的工钱和其它费用,供这一家人生活还是富富有余的。然而再往远里想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公公一旦倒下,这个家可就没法办了。这耕田耙地、锄耧割打等许多农活都可以雇些长工来做,可这日常生活中琐碎的零活就不好雇人了。诸如推面辗米、担水打柴等一些杂活该用谁呢?用谁都不是一个常法。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再贞洁的女人家里常用一两个光棍男人也会有人说三道四的。就算是身正不怕影子斜,在这方面不怕人们说闲话,那么时间长了,一旦遇有兵匪骚扰、盗寇侵袭,到那时,自己一个柔弱的女人,该如何抵御呢?想来想去,觉得这守寡确实难。

      围绕着改嫁与不嫁的问题,祖太太翻来复去地琢磨了很多遍,最后才下了改嫁的决心。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冬,给丈夫聂起恒过了第一周年,经公婆同意,将次子聂成留给婆母抚养,自己便携带长子聂盈改嫁到长城以北韩家窑村的一户郭姓人家(男家名字不详)。

      这户郭姓人家是韩家窑村的老户,光景较富裕,有好地三顷,还养着十来头牛、八九匹骡马和一百多只羊。这家人属财旺丁乏一类的人家,连续三代都是单传。到了祖太太后嫁的这个男人这一代,虽然是兄弟两人,但老大是个傻子(弱智),已过而立之年,仍未娶妻成婚。老二也就是祖太太后嫁的这个男人,虽然娶过媳妇,但媳妇过门五年连生三胎竟然全是女孩。这第三个女孩生下之后,惹得公婆和丈夫十分恼火,经常遭到公婆辱骂和丈夫的殴打,使这个媳妇的精神和肉体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折磨。清道光十一年(1832年)秋末,这个媳妇因不堪忍受这家人的虐待自杀身亡(用菜刀抹了脖子)。

      祖太太嫁到这个家之后,犹如掉进了火坑,实在是没嫁遂心,使她后悔终生。纯朴善良的祖太太当初只听媒人说这家人有钱有势,可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个冷酷无情、缺仁少义的人家。公婆是个吝啬的人,丈夫性情暴戾。一家人对祖太太和太爷是那样的吹毛求疵,他(她)们那一张张冷若冰霜的面孔,令祖太太和太爷望而生畏。

这家人娶祖太太当媳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他们郭家传宗接代,当初在定亲时是看中了祖太太会生小子(男孩),提出让媳妇带一个孩子进门的用意是防备万一这个媳妇到他郭家后生不下小子的话,这带去的后儿子也可为他们传宗接代,以免断了香火。所以在定亲时便委托媒人特意提出让媳妇带一个小子进门,并且必须改成郭姓。没想到祖太太进门不到一年就给他们郭家生了一个儿子,有了亲骨肉,对媳妇带来的后儿子就自然另眼相看了。

转载于《三里墩聂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