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双厚聂氏族源初探(五)
四、双厚聂族与江西聂姓的对接
江西聂姓发源很早,见诸史册最早的是三国时期的聂友。魏晋时期,因聂姓开辟聂都山区聚族而居,江西出现了聂都这样的地名。可是,据聂斐斌考察,江西太和现在的聂姓人,定居太和的历史都不长。目前江西太和定居有三支聂姓,都是明末清初从江西樟树、新干迁入的。明朝以前定居太和的聂姓都已找不到了。这充分揭示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古话的道理。那么,怎么样才能把双厚聂族与江西聂姓对接起来呢?
(一)、族谱觅踪
双厚聂族在修谱序言中明确说明了本族“派衍于豫章”、“由吉安迁衡西双厚”、“鼻祖祥发公于宋淳化四年由江右徙衡蔡金兰之双厚居焉”。领谱字号序中揭示了本族的源流是“开基双厚振衡湘,溯厥由来自豫章,······在昔礼图称令绪,而今学士仰余芳,佇见鼎甲云韧发,河东谱庆咏珪璋。”我族即使在吉安找不到亲族,但可以稍微放宽点眼光,查看源于聂崇义(礼图)、聂昭(河东)的江西聂姓。从他们的族谱中寻找对接点。
(二)、吉安聂姓
唐末宋初江西吉安附近的聂氏,蔚然成族者至少有三支。
其来源之一曰:吉州拏埠。据《聂氏大成族谱》记载,公元320年,山西霍邑人聂达义(公元290年-357年)“东晋元帝大兴三年庚辰(320年)八月初四除新淦县尹。东晋明帝大宁三年乙酉(公元325年)九月十三,公退之暇,语县丞王密曰:吾坐立不著,百里之任非吾愿也。密曰:公轻仕宦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公曰:吾愿归霍邑。密默然良久曰:非吾所知也,霍邑近西北二边,南北战争无所休息,于公安乎?不如此地援便好田宅居之。彼霍邑风波之地,何足系怀!公曰:然。即日解组弃官,卜居拏埠之阳,徜徉以自老焉”。公元597年,一支迁永丰。谱曰:聂弥高“隋文帝开皇丁巳(公元597年)二月初四馆恩江仁寿里,于门徒周琏行江之上,叹曰:盛哉江上土地人民之美,吾亦欲居之,可乎?琏对曰:君子之志,四海为家,有何不可。令先君仕新淦,居拏埠。先生今馆而居恩江之上,真丈夫之志也。公喜,遂携家居焉。仁寿里即今永丰县泊古市。此族在吉安繁衍数百年,唐代已十分兴旺,宋初在吉安散布最广。
其来源之二曰:来自福建。公元616年(隋大业十二年),聂洪英寄居丰城荷塘。史称隋大业十二年,林士弘随同乡操师乞率众起义,任大将军,攻占豫章郡。操师乞战死,林士弘继领其众,大败隋军于鄱阳湖,杀隋将刘子翊,众至十余万(初称南越王,后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一度据有北起九江南达番禺今广东广州)。因林士弘(聂氏谱称张士宏)作乱占据江右,丰城县令聂淳化(本闽地人,隋高祖朝由进士第授户部郎中,谪宰丰城县令)乃遣子洪英寄居丰城荷塘,而自复命于朝,仍归故里。故洪英公为荷塘鼻祖也。丰城属洪州,与吉州比邻。此族历300年繁衍有迁吉州者,于宋初亦在吉安有散布。
其来源之三则是《湖南娄底印溪聂氏族谱》记载,唐玄宗年间(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魏钦公(聂文渊)“自临江郡清江县迁居吉安府泰和县东乡圳上”。查临江郡清江县,《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郡,秦置,高帝元年(前206年)更为临江郡”,南唐升元2年(938年),析高安、新淦部分地区置清江县。此支在吉安繁衍数代。其东乡当在太和东部,或曰系今日井冈山之东上乡否?
查历史典籍,则又见东吴聂友已是江西樟树人,此当为江西成族最早的一大支脉。聂友,字文悌,豫章郡(今江西樟树市)人。汉族江右民系。三国东吴名将。《永丰三修谱》(明崇祯1631年修谱,藏吉水下鸥)将聂友归入本支,并记载聂友出生在献帝初平四年癸酉(193年)七月初六日子时,吴太帝嘉禾五年丙辰(236年)二月初十除丹阳太守。寿六十(公元193年-253年)。史载聂友居樟树幼时已有族人,说明该支聂姓迁江南最早,乃东汉时期,比吉州拏埠霍邑人聂达义早100多年迁来,至宋初已近900年。期间在现安徽、浙江、江西有极大发展,后世遂有郡望新安(现浙江西北部、安徽东南部,新安江流域一带)之说。此族现有太湖等脉。其中太湖聂氏四十七世有聂虞,公元930年前后迁吉安。遗憾的是其后无记载。又有五十二世名“肇公”者外迁,谱云迁姑苏,后无记载。此肇公是否就是双厚肇辟公?然而谱即云迁姑苏,当不会错,此肇公非肇辟公也。
以上几支聂姓,永丰、荷塘已经合谱,娄底、太湖则各成一派。但都言及源于聂昭、聂崇义。细查世系,双厚聂族迁湘,正当《聂氏大成族谱》载第五十二世与五十三世时期、《湖南娄底印溪聂氏族谱》载聂元光公孙子辈时期、太湖聂姓第五十世时期。现手头无娄底、太湖当时在江西的详细资料,故只能先看《聂氏大成族谱》的源流。
(三)、大成族谱
目前网络上人人都可以看到的《聂氏大成族谱》,是由洪英、弥高两公后裔在清代嘉庆十二年合修的,已有两次合修。该谱未合修前已有宋代分修老谱,载事较祥,大多有纪年,且经本家明代官儒聂豹研考(聂豹【1486年-1563年】,字文蔚,号双江,江西永丰县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授华亭县令,升御史,历官苏州、平阳知府,擢陕西副使,进兵部右侍郎、左侍郎,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嘉靖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九日勒其罢官闲住。嘉靖四十二年逝世。隆庆初赠少保,谥贞襄。推崇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以阳明为师,但他认为良知不是现成的,要通过“动静无心,内外两忘”的涵养功夫才能达到。有《困辨录》、《双江集》传世)。鄙人曾认真研读该谱,发现虽然有牵强附会历史名人、后世修谱给前人按班行取名、忽略庶支子孙之问题外,较之其他谱,应是追溯较远、记载较祥、错误较少的,可算白璧微瑕。此是吉安聂氏最好的老谱,当为重要参考资料。
查《聂氏大成宗谱》,对应唐末以来情况,记载第四十六、七世特详,可从四十八世起单表一脉,这给外迁之人对接江西老族谱造成极大困难。究其原因实为唐际家族有专门登录族中事迹者,五代则乱世难以为继了。故到第四十九世洪英系仅叙正观、正视兄弟,弥高系仅叙僎爵一脉。
查《聂氏大成族谱》第五十一世(洪英弥高第十三世),约合公元930--1000年,恰系双厚聂族肇辟公在江西吉安时期。有洪英系聂敦厚、聂敦重(外迁)、聂敦伦、聂敦睦(谱云“详情待考”);有弥高系聂崇义、聂崇德(子孙记载无延续脉络)。依次推论,肇辟公当优先在敦重、敦睦、崇德中比对寻找。当然还需要在其他没有上谱的同辈人中比对寻找。现列敦重等三公资料于下:
聂敦重:名大绅,字居爵,行筹五。正视公长子,五代后梁(太)祖开平戊辰(908年)三月初四生,妣朱氏,谱曰:往外。
聂敦睦:名大冠,字尊爵,行筹八。正视公三子,五代后梁(太祖)乾化壬申(912年)八月十二生,妣李氏。谱曰:详情待考。
聂崇德:名秀,字敬敷,夷中公次子,后唐(明宗)长兴壬辰(932年)生,大宋(太宗)淳化癸巳(993年)殁。葬院背西向。妣吴氏,名先姑,友昇女。后唐潞王清泰甲午生,宋淳化癸巳殁,葬同夫茔。子三:嘉言、嘉猷、嘉谋。
以上三公,敦睦与肇辟名字有相近处:肇、筹,字相近,八、辟,音相似。崇德公则与肇辟公崇、筹音相近,且俱有三子,殁年恰为祥发迁徙之年,合双厚聂族迁徙父亡之况。崇德系聂崇义兄弟,与双厚族谱言之“礼图”相对应。
考崇德之父,名为夷中,一名訓,字克儉。因祖家资财钜万,户租八千余担,得延师受教,登后唐進士,梁祖開平己巳(公元909年)二月二十亥生,後唐明宗天成二年舉進士第,遭時弗造隱居不仕,以山林詩書自娛。治家以禮法繩子孫,置下馬臺於里門外,戒子孫不得馳驅入裡門,故至今有下馬之臺名尚存。周世宗顯德己未(公元959年)七月初三未歿,葬新淦挐埠傍祖(古新淦今新干縣)。配唐氏唐素成女,名嬉姑。梁祖乾化辛未八月初九子生,宋祖乾德甲子(公元964年)三月十一戌時歿,壽五十四,葬石窟口九曲水裁刀穴。墳山一嶂東至山嶺西至坪南至九曲水北至坑。子二 :崇義、崇德。夷中50岁早逝,其时崇义31岁,崇德27岁。崇义算早逝,仅活55岁,崇德则活61岁。其家资财丰裕,有另谋发展之资本。合双厚聂族先祖境况。
查《聂氏大成族谱》载第五十二世,约合双厚聂族聂祥发时期(970-1030年),有五十一世洪英系聂敦厚子二:齐敏(927年生)、齐救(929年生),聂敦重外迁不记载子弟情况,聂敦伦子二:齐政(937年生)、齐敬(940年生,无子孙记载),聂敦睦有无儿子缺记载;弥高系聂崇义子三:嘉绩(955年生)、嘉善(971年生)、嘉永(公元974年生),聂崇德子三:嘉言、嘉猷、嘉谋(三人无子孙记载)。依次推论,祥发公当优先在齐敬、嘉言、嘉猷、嘉谋中比对寻找。当然还需要在其他没有上谱的同辈人中比对寻找。现列相关资料于下:
聂齐敬:名何欲,字兼刚,行硕七,敦伦公次子,后晋(高祖)天福庚子(940年)生。妣何氏,失考。
嘉言、嘉猷、嘉谋三公脱谱无载。仅列一同辈人作参考:
聂嘉善:行乾二郎,名予弼。宋祖開寳辛未十一月廿八辰生。公以白茅洲洪水之患雅愛青原双峰之秀,祥符丙辰卜築石馬前而居,再傅安世公之父清原,為從白茅州遷徒南溪,系永豐境內生,理(立?)大樓源。仁宗寳元戊寅五月初六午歿,葬於父瑩側牛形糞門穴。配歐陽氏名申姑,宋祖開寳壬申十月十九巳生,仁宗景佑丙子八月十六子歿壽六十五附夫瑩右畔,子一 :清源。
该辈人物事迹给人的印象是与双厚聂族也有一定联系。即白茅洲多水患,族人思迁,且有迁徙者。崇义公三子皆迁出,崇德公三子则不入谱记载了,想是也外迁了,且迁得比嘉善他们还远还早。会不会就是祥发公三兄弟?该代人物的名字在大成族谱中没有出现祥字辈,是可以这么推论的:时值宋大中祥符年间(大中祥符【1008—1016】是宋真宗的第三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9年),人们都得避讳皇家年号,故改“祥”为“齐”、“嘉”。齐敬者,祥敬也,嘉善者,祥善也,嘉猷者,祥发也?
查《聂氏大成族谱》载第五十三世(洪英弥高第十五世),约合双厚聂族聂汉富时期(1000-1060年),有五十二世洪英系齐敏公之子聂治郊(942年生),齐政公之子聂治郭(956年生);弥高系嘉绩公子二:鹏搏,鹏举,嘉善公子一:聂清源(字祥符,公元985年生),经后人辑校为聂鹏程(公元1003年),嘉永公子二:鹏飞,鹏翔。其余五十二世的后代未记入谱。
细考《聂氏大成族谱》载第五十三世,有一个内容可与双厚聂族对接,那就是字派。双厚此辈字派为“汉”,洪英系字派为“治”,弥高系嘉善房字派为“清”,都是水偏旁。
该代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值得研究,那就是聂清源。此人在明代前老谱无,后来(增田七修谱)加,再后来又被删除。对聂清源的辑校有清同治八修《聂氏大成宗谱》的文字说明:“历代自明以上,俱无此公,仅增田七修增补。为审是何?考其名字,清源乃是地名。祥符系属国号。实安世公迁大楼祖源也。僉曰:删之彼,后之览者,可以知其故矣。”今人聂猷轩先生校勘以为:从五十一世嘉绩、嘉永二公之子,都是“鹏”字辈看,因为出现了“清源”这个人,“鹏”字辈竟然变为嘉善公的孙子辈,以此证明,删去“清源”是正确的。
聂清源的争议,放在弥高系内考辩,且列在嘉善名下,该人仿佛是应该剔除的,但如放在洪英系和弥高系全部子孙上来考辨,则不能随意剔除。洪英系第五十三世为治字辈,偏旁带水,清源可不可以是洪英系的?是不是挂靠错了?从弥高系嘉字辈看,嘉言、嘉猷、嘉谋具无子孙记载,可不可以是他们其中之一人之子?另外,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弥高系清源,另一个名字就叫鹏程?如果我们跳出洪英系和弥高系看,他就更有存在的可能。否则,后世修谱怎么会加他?!
聂清源的争议,恰恰为双厚聂族寻根和对接江西谱提供了一个新线索。且看三点:
1、聂清源名字与人物存无的进一步分析。
据《聂氏大成族谱》记载:五十三世聂清源,名祥符,北宋太宗雍熙乙酉(公元985年)十月十五生,景德乙巳(公元1005年)十一月二十八20岁殁。为增田七修族谱增补。谱附注云:考其名字,清源乃是地名,祥符系属国号,实安世公迁大楼源祖源也。谱又言鹏程公为大楼源祖,鹏程于北宋仁宗戊戌年(公元1058年),石马前创构楼宇,东筑花园,西凿清池。嘉祐时有术士观之曰:原上大楼高则高矣,楼外花园华则华矣,外筑清池渊则渊矣,蛰蛰子孙,自此升矣。术士去,公使人追之,不及。乃采其语曰大楼源。后世研究族谱,将清源、祥符坚定地看成是地名、年号,不是具体的人,故后来修谱将其删除。
史上到底有没有清源其人?是不是名祥符?实难考证。鄙人以为,史上确有其人,且清源、祥符非为一人,而是两代人,而且祥符在前,清源在后。也就是说清源是鹏程,祥符是嘉善。是修谱时搞乱了。如果是这样,双厚聂族可以通过以下分析对接。即祥发与祥符为兄弟辈,子辈清源与汉富是兄弟辈。他们的班行字派是基本一致的。双厚聂氏源于弥高一系。
2、双厚聂族前几代人名字对比分析。
据《聂氏大成宗谱》记载:五十四世聂安世 行十六郎,字谟明,号云峰先生,鹏程之子,(北)宋仁宗景祐乙亥(公元1035年)二月十二生,(北)宋(徽宗)宣和己亥(公元1119年)二月初一殁。·····子三:子高,子华,子渊。“安”若是字辈,则与双厚很有联系处。
肇辟可对应筹*。“肇”为筹的错写。
祥发可对应祥符。“祥”无法在弥高或洪英系中找到对应的字辈,只能与祥符对应。弥高系班辈为“嘉”或“乾”或“予”,洪英系班辈为“齐”或“欲”。但该辈恰值祥符年间,是否改了字派名入谱,而双厚的则因未入谱而没改?另,迁出之家可不可以另立了祥字派?
清源可对应汉盈、汉富、汉彬。他们虽然不同字但都是水偏旁,清、漢、治相近,也可能是字误造成差别。
和安可对应安世。此辈名字洪英系、弥高系、双厚系都有一个“宝盖头”,且弥高系班辈也是“安”字,双厚聂族安字辈仅2人,和安行十郎,珠安行十三郎。入《聂氏大成族谱》的安世是行十六郎。
子淳(荣稠)可对应子高、子华。与弥高系名字都有一个“子”字。
肇辟 | 筹*、崇* |
祥发 (行2郎) | 祥符(乾三郎?)、嘉*、齐* |
汉富(行8郎) | 清源、治*、鹏* |
和安(行10郎) | 安世(16郎)、齐* |
荣稠 字子淳(23郎) | 子高字应华、子渊字杏轩(嫩十郎) |
时政(念十郎) | 遵道(大五朗)、遵礼(小一郎) |
次子大举(行51郎) | 伯升(文采)、伯文(20郎) |
禄祖(行小七郎) | 师资(行一)、师伊(67郎) |
3、两处人物年代的比较分析。
祥发公迁湘为993年,当时他应已成年。聂祥符985年生,祥符虽小于祥发20多岁,但基本上可算同代。
(四)、其他族谱
查《娄底印溪族谱》,聂魏钦(文渊)714年迁太和东乡圳上,生子一:仲良,良生子二:仕理(巨卿)、仕臣(巨佐),仕理后无记载,仕臣848年迁丰城辛家村。双厚聂族可以在仕理后人中找寻,可惜目前没有资料。
查《太湖族谱》,该谱从26世历史人物聂友(公元193年-253年)算起,到54世聂昌(1078-1127年),期间885年,有28代,代季间隔为31.6年,实符客观规律。但依大成谱推算,则缺三代,实在不好推断。现以聂昌为两谱共有人物倒推,则公元930年左右,为该谱第四十六代聂崇义公(珍公子)、崇嵩、崇嶽公(繆公子),适合《大成族谱》第五十一代聂崇义公(夷中公子)、聂崇松、聂崇高(义中公子)。第四十七世虞公(崇嶽公子)迁吉安府,而大成谱第五十二世,对崇松、聂崇高(怀疑就是崇嵩、崇嶽)则不记载。此崇嶽是不是肇辟?根据前面对《大成族谱》的分析,已基本对上谱。此处说的聂虞公,也很符合双厚祖源。很可能他是妣逝世后带子迁了吉安太和义山早禾冲,肇辟公去世后其子聂祥发公三兄弟又迁了湖南衡阳(由于肇辟公安葬地不是祖坟山,故祥发公“负祖骨”迁葬)。这可能也是双厚祖妣失考的原因。
(五)、链接试断
从以上分析看,双厚聂族与江西几支聂姓有密切关系,应认定为大成族谱所载的一族人。从大成族谱编修历史看,历史上曾经进行过对接,但对接并不怎么成功。其原因在于过于迁就族谱所载的第五十一代人的名字,忽视谱名与实际用名的差别,更忽视了没有进谱的其他同辈人(大成族谱有一个很不好的做法,就是后代续谱时还要给已入谱的先辈再按班辈起名,把原名倒放弃,或写在说明中,导致谱名与实际名字不符,后人不知谱名是后编排,直把假名当真名,增加脱谱族人寻祖难度)。
现就双厚聂氏如何对接大成谱发表拙见如下:肇辟对应《大成宗谱》第五十一世,祥发对应五十二世,汉富对应五十三世,和安对应五十四世。具体对应可归入弥高系,祥发之父肇辟可对应崇字辈,可以想象对应崇德,崇嶽,因为崇德有三子,合祥发有三兄弟;特别是弥高系的后代“安”、“子”字辈还可对应上。崇嶽是太湖谱记载人物,在大成谱中疑为就是崇松(或崇高),子虞公迁吉安,大成谱脱谱,说明的确是外迁了,崇嶽子迁吉安,可能还是崇松和崇高兄弟两家一起同迁的。崇嶽子虞公可能是在原籍地出生,迁吉安泰和后崇嶽公又生了两子,这可解释太湖谱只列了虞公一人,没有说他有三兄弟。至于虞公长大后三兄弟迁湘,江西老谱因缺资料就断档了。问题是肇辟与崇嶽名字不符,到底是不是一人难以断定。总之,双厚聂姓与江西聂姓是有情丝万缕联系的,甚至可以直接对接。但鉴于许多疑点未解,鄙人不作与某某某直接相对应的结论,只试断溯源为弥高系。暂按班辈嵌入,即肇辟嵌入大成族谱五十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