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宗艾镇下洲村聂族
聂族氏志
据《寿阳县志》记载,在唐以前,此地多周姓,故下州以前又名“下周”; 在1166年的大铁钟上有“夏州村”题名,据说此地以前还是“夏州国”流亡政府的寄居地,但尚无其它确证。现在能证实的就是下州村现居三大家族并非最早来此的住民。据大清嘉靖十三年所立的聂氏宗谱记载,聂氏居下州村历史悠久,最早来此开拓时间为南宋时期。大举迁来则是在元末明初,为避明季之乱,由原籍河北平定迁来寿阳下州. 还有从江苏兵败迁居下洲村。
下州村聂氏家族在金元时期就是寿阳一个名气不小的家族。《寿阳县志》、《平定州志》金、元、明年考及家谱、族谱、古碑刻字等都有相关资料的记载。经常对家族中同一个人的事迹会有家谱、正史与碑记同时记载而互相佐证。
据下州村聂珪碑中记载,有聂知微者,为金代的诰院令使,他有三子,长子聂焘,任寿阳县的酒税务职。聂焘生二子,长子聂璋,字廷臣,任晋州招抚司副都统。聂焘次子为聂珪,字廷玉,任平定等州大总帅,【幼年丧父,由兄聂璋培养成才。元初授招抚司副使,偕同都元帅王璋招抚平定等地诸寨。璋死,硅代为元帅】实际为主管平定州和皋、邢、晋、威、盂、辽、仪等州的总管府都元帅,当时以平定州为总管府。统领范围大约包括今天的阳泉市全境,以及晋中地区东山各县乃至晋东南部分地区和河北井陉及邢台一带。聂珪本是读书人出身,做官以后,传有“文章太守”之称。他的诗作《吟松亭二绝句》为人所传颂,与元好问,有李冶、有王青峰私交甚笃。元好问的《过皋州寄聂侯》中有“别后故人应念我,一诗聊与话离忧”之句,可见他们友情之深。聂珪去世后,李冶为其撰写墓表,并致以无限哀思。下州村聂氏族谱及聂品直墓碑,也记录有聂珪相关事迹。聂珪生三子一女。长子聂大本承袭父职,也当了大总帅;次子聂大器时任汾州长官;三子聂大授为乐安县巡检。聂珪的孙子聂辉也有官职,县志记载曾于大同、云南、西安等处为官。聂家后来的兴衰情况不能尽知,但聂珪这一支传到聂恒这一辈时,约在元顺帝末期或明初之时,为避乱聂恒举家迁回寿阳故土。聂恒的曾孙聂玉纯、曾官永平府乐亭县主簿,后来返乡隐居于村北双凤山,号曰“双凤隐者”。与聂玉纯大体同时的还有一位聂纯,也是聂氏家族中的佼佼者。寿阳县志记载曾做过陕西延川县令,很有政声。他离任时,当地百姓拦路挽留,难以脱身。他回家后身无余资,只以作诗自娱,立遗嘱死后简葬,聂纯墓在下州村。
聂姓一族绵绵瓜瓞,枝蔓相樛,传至清初聂如荣这一支时,聂家就如春深老树,家业再现繁荣景象。到了儿子聂开奇时,已然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了。再到聂开奇的儿子聂品正、聂品直和孙子聂佩芝时,聂家家业大兴,经济状况如日中天,已经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就有条件大兴土木了,在聂佩芝的经理下,聂家一座座新的宅院比邻而起,有楼院、书院,长工院,商铺建在临街。聂家新坟茔建在村北靠近羊头寨的地界。由于聂家代有贤人,新旧坟茔中石狮、石兽、石牌楼,还有碑楼林立,一看就是名门望族的气象。县志中有聂佩芝小传,说聂佩芝“赋性朴诚、举止端凝、商鬻以养亲,凡分所得为者,靡不备至。迨亲年高,未尝顷刻离。即不得已出外,戒期必至。亲殁,哀毁骨立。於昆仲之艰窘者,皆代谋生计,俾无失所。晚年举充乡饮耆宾。”这里所说的“商鬻”,就是做买卖,经商之意。所说的“赋性朴诚”,是说他注重诚信。经商而注重诚信,当然能够成功。他不仅经商成功,同时也为不擅于经营的兄弟们代谋经商,取得成功。他就是下州村里充满“富贵”色彩的代表人物了。聂佩芝的二子聂子敬和三子聂子惠,这两人在光绪《寿阳县志》中都有小传。县志说聂子敬“家故饶,乐施予”,说聂子惠是“以孝友称,喜施济”;说明兄弟俩都继承了先人轻财尚义、乐善好施的美德。县志又说聂子敬“善裁成”,聂子惠是“有干济才”,可见兄弟俩都精明练达,善于做好公共事务。聂子惠更兼善于医学,尤擅长于眼科,给人看病,一视同仁,结果子敬以军功议叙国子监典簿,举乡饮大宾,而子惠则得到盐运大使之职,还有个“德隆闾里”的贺匾。到清末民初,作为“寿阳十大户”的聂家还有诸多传闻和记载。
下州村东南一高阜上,此地名为东垴,村人也称此处为“小蓬莱”。在文昌宫里留有一石碑,碑上刻有一首词为“小蓬莱序”,为当时下州文人所作,词中描写了当时这里的景况:
“悬崖叠翠,高与云齐。削壁凝丹,奇若霞翳。狭间危桥,极峰恋之布置;幽林曲径,尽杖履之盘桓。登平台,凭曲栏,山原供其指顾,川泽任其心游。闾阎相错,富骄贫滔之乡;树木成围,减翠增黄之日。杨堤雨歇,松径云归,晚风与新月俱清,萤火共渔灯不辨。梵钟响彻,声传北郭之林;蛙鼓鸣残,音咽南河之曲。”
现存为数不多的诗文资料中也能反映当时的文人情怀和文化盛况,如一首诗中写道:
“舍却蓬莱景,莫论谁知此地亦销魂。白云最爱眠冬晚,黄叶偏宜下晚村,到处诗逋赊累牍,频年酒债积盈樽,童儿又索都维欠,两袖携将月入门。”(下州村又名都维)
在一家村民家中见到了该户祖上留传下来的一部八卷本的手稿:《夕阳渡》,著者为聂毓祥,系该村民家族祖上的一位举人。据《寿阳县志》记载:“聂毓祥,光绪乙酉科。”在该部手稿中也有这样一段话:
“马首名村都维,宗党山原朝凤,寨并临羊,襟高岗而带长河,冠上游而临北鄙,物阜民安,当日称富饶之地。极峰之峦布置幽林,川泽任其心游。闾阎相错,富户沿街排以求;树木成围,贵人隔巷挺而起。”
该村有座福兴寺(1951年时已被拆毁),据县志记载:“福兴寺,在县北下洲村。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创建,相传阳摩寺为上寺,双凤山为下寺,此寺为中寺。明嘉靖十四年,菩萨降临施药救众,有聂时雍所撰显应碑记”
现在下洲村聂家大院保存较好的有三个:聂廷琛古院、聂廷壁古院、聂瑞楠古院,聂廷琛与聂廷壁为兄弟,聂瑞楠为本家。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刘培厚、聂瑞楠、聂邃参等同志在下州村筹划召开了关于成立《历史文化品下州》编撰委员会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从太原回来的聂瑞楠、聂瑞枢,从榆次回来的聂峰,从县城回来的刘培厚、聂邃参、聂廷璋、聂廷瑞、张子福、郝建华,在村里的聂锦蔚,这些人都是多年在外工作的现已退下来的下州籍的老同志,还有村主任聂海生以及聂春青、闫尔孝等村民,另外还聘请了精于历史文化研究的弓有芳参加。会议的议程是,成立编撰委员会,研究资料的征集及聘任成书主编三项。会议由刘培厚主持,聂邃参主讲有关成立编撰委员会的相关事宜。随后,与会人员进行了磋商,议定了编撰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和组成人员,明确聘任了弓有芳同志为成书主编,特别详尽地研究了关于搜集资料的范围、方法、时间等。参会人员一致觉得会议开得很成功,认为挽救搜集、整理编撰下州的历史文化非常必要,同时也深表了各自为做好此项工作的心愿。
上湾聂氏宗族:从根源到未来的传承与发展
"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六百年前聂仲拳携妻迁居新厝湾,以耕作家风奠基上湾聂氏。祖屋历经明代初建、1976年改建礼堂、2017年文物修缮,至今矗立如宗族图腾。
【贵州】毕节市金沙县聂氏各支系情况简介
金沙,这座历史悠久的县城,在解放前曾被誉为黔北四大名镇之首,自1941年建县以来,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在这片土地上,金沙聂氏家族的足迹更是源远流长,他们大约在清朝时期就已迁入黔地,历经300余年的风霜,繁衍出12个支系,共计7-13代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聂族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祖籍:本镇集真村寺坎下)
江西高安聂姓探源
在高安话中,有个“叶”姓几乎与“聂”姓同音。其实,在普通话里,这两个字的注音是完全不同的,“聂”是“nie”,“叶”是“ye”。两个姓氏在高安的人口数量也不同,聂姓人口在全市排名第31位,而叶姓人口只排在全市的第91位。按《高安姓氏大观》的
福建将乐聂族
聂氏最早迁入将乐是明代。据泰宁《聂氏族谱》载,“泰宁聂氏郡望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宋朝末年,有聂氏后裔聂念三宦游于闽”,在泰宁城内西南方向定居,历宋、元、明、清四朝,由此繁衍聂氏一族。明代,聂念三第七世孙聂兴迁居朱口镇梅林村,聂兴第八世孙
山东泗水县聂氏分布
据《聂氏家谱》记载:明朝崇祯年间,聂氏始祖迁此居住,以姓氏得名聂家村
重庆市石柱县聂族
先祖聂文元,下有聂尚清,聂尚明二子,繁衍至今,祖辈传是从湖南常德桃园县鸡龙山大田村红花桥入川来的。同一期来的有聂文海(在太平槽)聂文相在湖北恩施中路甑子坝。
【江西】丰城市荣塘镇文资村聂族
我们这一支到我是廿四代,现巳有廿九代面世。我村族谱有好多册,
辽宁沈阳浑南聂氏家族
我们家族是从山东莱州(掖县)迁陡过来的。时间是清顺八年(1651年)先到宁远,又在的葫芦岛市生活到雍正三年(1725年)迁到沈阳南郊聂三家子居住至今。
山东临朐聂氏的起源
明朝洪武初年,先祖谨公从江苏省苏州市迁徙到山东临朐县城关街道狮子口村定居。谨公生四子,四子成人后独立发展,其后裔目前散居在临朐、青州、济南、寿光、昌乐、安丘、奎文、临淄、沂源等县市区,有的迁居北京、山西、陕西、辽宁、黑龙江、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