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聂裕娟和她的三个故事

2016-06-06来源: 评论在线

晴隆:聂裕娟和她的三个故事

——记贵州省晴隆县莲城镇党委副书记聂裕娟

  帆布鞋、牛仔裤、白T恤,这是一个看上去亲切、朴素的姑娘。她是老百姓的口中为民服务的好领导,同事的眼中爱岗敬业的好典范,莲城镇最年轻的的女干部。在基层的土地上,她顶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用热情与真心书写出了一个基层党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奉献乐章,于平凡的工作中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她就是莲城镇党委副书记聂裕娟。

  关于这位年轻的书记,在莲城镇有说不完的故事。她热心关爱留守村里的老人和孩子,积极帮助贫困村民发展产业,细心指导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做好工作……因为她的到来,莲城上下干事创业的气氛愈加浓烈;因为她的到来,老百姓与党员的关系愈加亲密;因为她的到来,莲城传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佳话。

老兵的故事

  “高山高、流水长,少年当兵为家国……”这首古老的歌谣,如今在菜籽村,已近95岁高龄的刘跃才,还会时不时吟唱。作为一名抗战老兵,刘跃才的晚景并不得意,老伴早逝,子女又都缺乏孝心,年迈的刘跃才没有生活能力,只能一人鳏居于一间不足20平米的房子里,用不起电,吃不起饭,靠着邻舍施舍的粮食度日,生活极度困难。而聂裕娟的出现,就像是一道曙光,为老人黑暗中的生活带来了一片光明。

  聂裕娟是在一次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无意间了解到刘跃才老人的。在探明老人困难的生活现状和特殊的从军背景后,她不惊心间泛起一阵酸涩,怎么能让这样一位为国家付出过青春热血的老兵晚景凄凉?她细心打听到老人的地址,积极上门看望,亲力亲为,关心老人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老人生活物资奇缺,她就第一时间送去了大米、食用油、猪肉;老人家里用不起电,她就倾力帮助解决电费问题;老人年纪大了,有些耳聋,她就联系多家医院,为老人配备助听器;她还积极争取民政部门、县残联、社会慈善机构为老人提供低保、养老保险、高龄补助等社会救助项目……她知道,要让老人开心,关键是要解开老人心中最大的结——子女的疏离。于是她联合村干部,一次又一次地到刘跃才老人子女的家中去做工作。刚开始,刘跃才的子女并不欢迎他们,好几次交流下来,都近深夜。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聂裕娟的劝导下,子女终于有所渐悟,陆续搬回了老人身边,陪伴、照顾自己的父亲。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看望刘跃才老人,已经成为了聂裕娟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在老人心里,聂裕娟早就成了一个比亲人还要亲的存在。她用爱心和关怀为老人的晚年增添了一抹夕阳亮色,温馨而动人。

兴敏的故事

  “叮叮叮”一阵清脆的的下课铃声响起,无数青葱学子欢快地离开教室,奔向操场玩耍。而在教室里极少数留下来的孩子中,一个女孩认真看书的身影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她是阳光书院八年级(18)班的学生——杨兴敏

  兴敏家住菜籽村横路组,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早早外出打工,兴敏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在兴敏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险些辍学,后来是在莲城关工委的帮助下,她被成功选录为兴义市阳光书院的学生,得以继续学业。

  但就在很多人为在阳光书院上学的兴敏抱以极大期待的时候,兴敏的表现,却不那么尽如人意,成绩一落千丈,性格也愈加内向,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情景让人担心。

  聂裕娟在得知了杨兴敏的现状后,非常担心,下定决心,要帮助这个孩子重新振作起来。她于是牺牲掉自己的休息时间,几次到阳光书院看望杨兴敏,同她交流、谈心,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关心兴敏的学习、生活。慢慢地,兴敏也放下了一开始对聂裕娟的生疏,和她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原来,从农村学校来到阳光书院的兴敏,当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是城里的孩子的时候,不禁感到自卑,无心学习。而聂裕娟,总是不厌其烦地开导她、鼓励她、帮助他,为兴敏重新拾回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在聂裕娟的关怀下,兴敏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日愈端正,变得乐观上进。现在的兴敏,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她说:“我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我可以努力选择自己的未来。”

“春收”的故事

  三月清风,春光万里。在菜籽村,同阳光一样明媚的是村民们喜悦的心境。放眼望去,田埂上,阡陌间,60余亩青菜长势喜人,一畦畦蜿蜒开来的绿色“菜浪”迎风铺展,让村民们才一开春就分享到“丰收”的欣喜。

  “真是感谢‘小聂书记’,这么帮着我们老百姓,她真是个好领导。”村民王克素的一番叙说,道出了菜籽村40余户贫困村民的心声。

  村民口中的“小聂书记”,指的就是聂裕娟。

  菜籽村是莲城镇三级贫困村,也是莲城镇2016年计划减贫的重要目标之一。2015年6月,刚来莲城不久的聂裕娟成了菜籽村新一任包村领导,面对这项完全陌生的工作,她尽职尽责、村里寨里,总是能看到她穿着布鞋走家串户忙碌着的身影,她5+2、白加黑,同村民们共谋脱贫方法,共商致富渠道。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小聂书记”。

  金秋时节,菜籽村江满一组的40余户贫困户想在当地通过种植青菜来帮助自己脱贫增收,但买不起菜种的窘困,让这些贫困村民集体“烦了愁”。眼看农时一天天紧迫,大家心里直着急。聂裕娟在知道村民们的困境后,当机立断,自掏腰包1000多元解决了村民们的“菜种”之困。

  不仅如此,为了更进一步帮助村民实现产业增收,让村民种出来的青菜卖得动、卖得好。聂裕娟提早谋划,多方拜访当地农业农头企业,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模式,力争为这40多户贫困户所种的青菜买个好价钱。

  聂裕娟的努力,为菜籽村的贫困户们挣来了一笔“大买卖”。贵州肥姑盐菜食品加工厂最终决定将按市场价收购菜籽村百姓所种青菜,此次青菜种植顺利帮助村民实现收益共计18000余元。

  村民们看着红红的票子,脸上乐开了花。而最让村民们心里感到甜蜜的是,跟着“小聂书记”这样的好领导,他们对脱贫致富的充满了信心。

  大爱无言,真情无疆。以上三个故事只是聂裕娟工作的一个侧影,而在莲城镇,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聂裕娟,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干部,用自己的实践和笃行,将“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宗旨诠释得分外细致、贴切。将工作做到极致,让百姓住进心里,她用一个又一个故事,编织出莲城党群一心,奋发开创的美妙图景;她用一次有一次实干,完美展现出新常态下,一个合格党员应有的样子。

  相信在未来关于聂裕娟的故事还会有更多精彩的呈现,而故事里那些由贫困村民、落后村庄、弱势群体构成主要角色的空间里,也会出现更多喜人的改变,那是一种由贫困走到小康,落后走到先进,让弱势者皆有所养、所依的感人轨迹;我们也相信,在基层,像聂裕娟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将会越来越多,千千万万的优秀党员汇聚一起,构建磅礴力量,将激荡起筑梦的伟大力量,让全面小康的美妙愿景更好更快实现。

  作者:王瑞君

  单位:贵州省晴隆县莲城镇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