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聂氏族谱系列文章---追 根 溯 源

2016-01-05 12:46 聂族氏志

追 根 溯 源

根据中华聂姓文化探源一书介绍,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按其人口排行126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在全国的分布范围也较广,遍布山东、山西、辽宁、河南、河北、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洲、福建、广东、广西及重庆、北京、天津等20多个省市,尤以湖北最居多,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的15%

关于聂姓的确切发源地,据有关史料的记载,聂姓的发源地,在当今山东以西、山西西南、河北以南、河南以北的地域。

据史料记载: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多,辐射地域最广的移民点之一的山西洪洞大槐树为例,其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1117-1123年),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600多年,移民次数在20次左右,其中明朝洪武年间即移民10次,多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大部分来自太原、平阳等府县。每次移民,政府都发给川资、路引(通外证),并在安置地以家庭人口、拨给耕地、种子、耕牛、农具,还免除数年的赋税。移民的姓氏几乎涵盖了北方常见的张、王、李、赵、马、聂等100多个姓氏。移民主要流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而后辗转迁徙,散播华夏大地。

小时候经常听人们说“要问祖先源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据老人讲,我们这一脉聂氏家族的祖籍是山西洪洞县人氏。那时候在长城以南,特别是黄河流域,人口稠密,人均占有土地少,加之频发自然灾害,至使山西南部一带农业连年欠收,甚至大面积绝收,粮食十分匮乏紧缺,百姓生活穷困潦倒。而长城以北却地广人稀,且风调雨顺。因此朝廷决定实施移民,将南部人稠地窄的灾区农民强制迁移到北方定居。在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实施移民政策时,由山西迁徙到河北北部定居。

为顺利移民,官府制定的移民政策也很严厉。政策规定:“年老者不迁,孤子不迁,兄弟多者只留一人。其余均北迁,违者杀头。”当时我们这户聂氏人家有兄弟四人,自古老人向小的,二位老人特别疼爱小儿子,便把小儿子留在身边,其余三个儿子一同北迁,(当年我们聂家在山西也曾是富户人家,这兄弟三人北迁时带出许多金银财宝)。那年头没有汽车,更没有火车,北迁时,男人步行,老人、孩子就坐马车。为防止移民逃跑,不论男女均用绳子缚着双手,并且相互连着。

迁 徙

这兄弟三人跪拜了父母、亲人,含着泪水带着家眷和金银细软,就夹杂在移民队伍之中北上了。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经过三个多月的颠簸跋涉,终于穿过了居庸关,越过八达岭,到达了目的地。经押解官兵同意,老大在延庆永宁镇安家了。老二在赤城县后城孟关坨定居,老三安置在赤城县镇安堡史家嵯村。

北迁后的弟兄三人,永宁镇的老大和史家嵯的老三均有后且儿孙济济,人财两旺。唯独老二在孟关坨定居不久,上山打柴时不幸坠崖身亡。妻子携子改嫁。

如今,赤城县镇安堡史家嵯村那位老祖宗的后裔。分布在赤城、二墩、样墩、三里墩、云州、盘石台、崇礼张家窑、西湾子、沽源羊囫囵、东井沟、平定堡、内蒙古的千斤沟、相马沟、石家庄、保定等地。(史家嵯有聂家坟)

我们的老祖宗在史家嵯定居后,买下良田百亩,后来又陆续开垦了部分荒地,没有几年就置下好地两顷有余。当时正是明朝初年,天下太平、政通人和,风调雨顺,人努力、天帮忙,粮食产量每年都在二百余石,一家人过着富裕祥和的生活。

历史变迁

这位祖宗的后代又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数代之后,人口增多,故有的土地已满足不了人口的增长,逐渐出现了寅吃卯粮的局面。后代们为养家糊口,有的迁居今样墩村,有的迁居二墩村。迁居二墩村的后代们经过百余年的繁衍生息之后,又一次出现人多地少,生活困难的局面。

征集相关聂氏文章资料 文献记载 文物古迹 遗闻轶事 历史新闻 历史人物


天下的聂姓只有一个出处,没有第二个来源,只要你的姓是聂,就是一家人。天下聂姓皆来自同个祖宗——聂奭(shì)。 ­聂族共为神农后人。


希望聂氏宗亲多多提供聂氏相关文章。


联系方式:QQ:1017169246 936745881

邮箱:nie936745881@qq.com

微信:nie936745881






更多内容回复:“聂族氏志”


微信扫一扫
关注聂族氏志公众号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