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氏麦秸画:变废为宝 点草成金
“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一曲唯美清新的《风吹麦浪》,勾起了人们对乡间生活的美好向往。
每年六月,小麦到了收获的时节,中原大地一片繁忙的景象,丰收过后,支撑麦粒成长的麦秆却成为了无用之物。或被焚烧,或被还田,在普通人眼中麦秆就是百无一用的农田废物。
但是,上世纪80年代起在中原地区兴起的麦杆画,却是一门变废为宝、点草成金,将麦秆的“无用”变为“有用”的艺术。
文化艺术瑰宝,源自宫廷技艺
麦杆画也叫麦秸剪贴、麦秆剪贴,是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烫色或染色,用“撕、剪、刻、抢”等特殊工艺,或平贴,或直接用麦秸逐层粘堆而成的画作。
麦杆画是我国古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和剪纸、布贴同属剪贴艺术,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
自秦朝起,麦杆画就被作为高档饰品悬挂于殿堂阁楼、豪门贵舍之中;相传,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杀时,万般无奈,藏于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因此当地人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草,遂制作麦草画,供奉朝廷。 隋唐时代正式作为宫廷工艺品,在皇室贵族间赏析珍藏;宋朝末年,濮阳民间出现了利用椿胶、桃胶拼贴出的麦秆扇子、昆虫之类的小造型。
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麦杆画实物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葬发掘时才出土面世。出土的麦杆画原作虽然经过2000多年的水浸土埋,仍然色泽鲜亮,令人叹为观止。
后来,我国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在挖掘研究古老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资料潜心钻研,大胆实践,终于成功恢复了这一古老的麦秆艺术,使麦秆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得以传承和发展。
说起麦秆画,聂远征滔滔不绝。聂氏麦秆画第一代传承人聂万卷,是清朝嘉庆年间清丰一带有名的麦秆画艺人,他研制的麦秆画平贴技法在当地传为佳话。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聂氏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聂远征在潜心创作。
聂远征的女儿、聂氏麦秆画第六代传承人聂瑞丽,在自己工作室向记者讲述了麦秆画的工艺流程。麦秆先用药水浸泡,再熏、蒸、漂,小心翼翼剖开整平后制成麦秆平片,再通过熨烫来完成华丽嬗变。在熨烫过程中,通过温度的高低变化,使麦秆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彩。至此流程远没结束,还要经过刮、碾、贴、剪、烫、粘贴、组合等十几道工序,一件普通作品需一周左右的时间,复杂作品需要两三个月甚至半年多才能完成。在艺术处理方面,除保持麦秆自然光泽和纹理外,大胆创新,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浮雕等众多艺术品的表现手法,能保持上千年质地不老化,不褪色。
漫步濮阳街头,与麦秆画相关的陈列馆、艺术室到处可见。记者走进一家家麦秆艺术的殿堂,走近一位位不凡的麦秆艺人,享受于这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中,这些宝贝或静或动,或大或小,或古朴或典雅,或平面或立体,让人爱不释手。
在一家名曰“贤悦堂”的麦秆画展馆,43岁的民间工艺大师王华平在自己的作品前细细端详。
他是濮阳王家麦秆画的“当家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间工艺麦秆画的基础上,他对麦秆画艺术大胆革新,吸收中国画、版画、剪纸、漆画及油画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创作的麦秆画天趣合一。
2010年12月召开的第六届亚洲政党代表会议与首届国际生态安全大会上,王华平创作的30余件中国红·陶瓷麦秆画艺术瓶,作为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的特别指定礼品,赠送给各国政要,得到了各国政要的高度赞誉。
濮阳麦秆画味道特别,它有剪纸的明快,刺绣的细腻,雕塑的神韵,民间壁画的风情,经过历代艺人的创新发展,现已形成了集研究、培训、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链条,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省级以上艺术节、博览会80余次,并多次赴国外访问展出,受到参观者的交口称赞,荣获全国大奖70余项,与洛阳的唐三彩、开封的汴绣、南阳的玉雕并称为“河南工艺四宝”。
市场前景好,传承无忧
虽然麦秆画制作工艺复杂,一幅高品质的麦秆画就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但是麦秆画的市场环境非常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庭装饰的需要也在提升,麦秆画质朴不张扬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有市场,当然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麦秆画的制作当中,这么技艺也没有传承的担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