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汉源聂氏族谱

2016-01-15
四川汉源聂氏族谱

                         四川汉源宜东【聂氏族谱】第一序


我祖始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地名圳上东乡,开基迨(dai)始。【仕臣】(前一代)公,唐季官京都御史,配盛氏,旋任就居南昌府丰城县,地名丰家村。生子四,元光、元明、元正、元大。明、正、大三公继承右江,仍居江西泰和。而【元光】(前二代)公,擢(zhuo)登科第,官任长沙府通判,配董氏。生四子,荣、向、透、敷。元光,唐莊宗同光二年,辞职未归,寄居长沙黄道门醴凌坡,于同光三年赴湘乡县,暂寓优府庙前,遍觅阴基阳宅;云公,迁居衡州府衡山县大悲,地名金华;【向】(前三代)公,择地辰州龙潭金华鋪,地名西洋,则为余族分派之始祖;透公,立基湘乡县长安乡雷家村,地名卯溪;敷公,由卯溪迁居宝庆府邵阳县,地名玉桥鋪。生二子,致尧、致舜。尧生二子,承龙、承虎;舜生二子,承富、承贵。承贵见玉桥鋪基址湫隘(jiao、ai),随迁新溪永宁乡,地名高坪。舜祖二子承富、承贵,复移居枫树林,柴木溪,转徙崇山里。由斯以观,则,余族之派衍湖南省者,实自【元光】(前二代)公,官湖南长沙始焉。/       


(郡廪生:廷弼.撰) 


迁徙地:自江西吉安泰和.丰城、湖南长沙. 湘乡.衡山. 邵阳、湖北麻城、江西高安、《第十三代》 一千、一万在康熙34年从戎,兄弟两一同由江西高安入四川,一千,定居宜宾屏山、一万,定居雅安汉源,从第十三代入川至今大约又是经过13---16代的繁衍扩展,支脉更多,此谱可以作为聂氏其他支脉的源流参考。1949前一年,一千房的后人来函联络整理族谱,未能完成。转瞬又是60多年过去,没有记录,今后更难知晓来龙去脉,自己到底是第几代。


                                第24代孙.聂怡敦 2010年2月12日


-----------------------------------------------------------------------------------------------------------------(前一代)【仕臣】:仕臣,配盛氏,于公同葬泰和县圳上东,唐御史,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辛家村,生四子:元光、元明、元正、元大。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辛家村。


(前二代)【元光】:元光,配董氏,葬卯溪银山金盆岭,任湖南长沙府通判,生四子(单名):荣、向、透、敷。居湖南长沙。


             元明房未叙述。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辛家村。


             元正房未叙述。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辛家村。


             元大房未叙述。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辛家村。



   




(前三代)荣   :湖南衡山府大悲寺,衡山县金华之始祖。居湖南。


           【向】 :(前三代)向,配王氏,生【亚纯】。同光三年自湘乡县迁居龙潭。宋末移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谱为我支系(脉)始祖。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透   :同光三年立基湘乡县卯溪,葬玉桥堡。湘乡县之始祖。


             敷   :(前三代)敷配李氏,宝庆府新溪,湖南省邵阳之始祖。生二子:致尧、致舜。


***************************************************************************


(第一代)【亚纯】:谱载定为我房始祖,其父【向】公。


致尧 :(与我始祖【亚纯】同一代,为第一代)。配彭氏,生二子,承龙、承虎(四房)。邵阳事亲孝廉,周济贫乏邦人,德之列举节义十事,宋宰以闻**其庐张栻以题额。后,宋末迁新溪,永宁乡,高坪。后由邵阳玉桥复移居枫树林,柴木溪。居湖南。


  (第一代)   致舜 :(与我始祖【亚纯】同一代,为第一代)。生二子承富、承贵。于同光三年迁居辰州龙潭金华鋪,地名西洋。居湖南。


    说明:不加【   】的房分,系未叙,此谱没有资料叙述,但是可以查考了解其支脉关系。以上是追溯我第一代始祖亚纯以前的三代源流,以备方便查考。


**************************************************************************


   《第一代》【亚纯】 :配龙氏(葬在陈禾溪),其父【向】公,同光三年自湘乡县迁居龙潭,再移居湖北麻城。亚纯生三子:弥高、土官、钟灵。  对于土官、钟灵两房未叙述。由湖南龙潭移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致尧房  :未叙述。见网络《万姓通谱》,居湖南邵阳。   


             致舜房  :未叙述。居湖南辰州龙潭金华鋪西洋。


《第二代》【弥高】:配龙氏,才力过人,从戎有功,官任湖北麻城土司。生三子:忠远、华远、怀远。


土官房  :未叙述。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钟灵房  :未叙述。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第三代》 忠远    :配张氏,(葬龙家堡)生一子,惟聪。(为我族大房支裔)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华远    :配刘氏,生一子,惟政;生一女,嫁与本地主簿田德明。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怀远】  :配龙氏,生子,惟贤。(为我族二房支裔)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第四代》 惟聪    :配陈氏,生三子,单名分别是:尹、全、瑞。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惟政    :配唐氏:葬烂泥阁,此房未叙述。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惟贤】  :配向氏,生一子,一宗。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第五代》 尹     :配雷氏,生一子景源。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全     :无叙述。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瑞     :配龙氏,生一子景昌。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一宗    :配吴氏、罗氏,生二子,桥保、景芳。居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第六代》 景源    :此房未叙述。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景昌房  :此房未叙述。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桥保    :配龙氏,生一子,单名:兴,后来失踪,不知何往。此房未叙述。


           【景芳】  :配罗氏,生三子,松山、柏山、桂山。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第七代》【松山】  :配林氏,生二子,单名:聰、春。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柏山    :此房未叙述。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桂山    :此房未叙述。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第八代》【 聰 】  :配彭、黄、雷、舒四氏,生一子,仲儒。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春     :此房未叙述。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


  




《第九代》【仲儒】  :配张、田氏,生七子:廷良、廷吉、廷和、廷恕、廷善、廷钦、廷爵。选拔,泓治年任江西高


安县主簿署县*(隶?)....。由居湖南麻邑(今怀化麻阳锦和镇旧称)移居江西高安县。


             廷良    :此房未叙述。居江西高安县。


             廷吉    :此房未叙述。居江西高安县。


             廷和    :此房未叙述。居江西高安县。


             廷恕    :此房未叙述。居江西高安县。


             廷善    :此房未叙述。居江西高安县。


             廷钦    :此房未叙述。居江西高安县。


   《第十代》【廷爵】 :配杨氏,生一子,侍中。居江西高安县。


   《十一代》【侍中】 :配刘氏,生一子,如翔。居江西高安县。


   《十二代》【如翔】 :配张氏,生二子,一千、一万。居江西高安县。


   《十三代》 一千房 :未叙述。   康熙34年从戎,兄弟两由江西一同入四川,居叙府屏山县,扩展到今天重庆等地一带,后来对一千房情况未叙。居四川叙府屏山县。


            【一万】 :配李氏,   康熙34年从戎,一万由江西同兄一千一同入四川,居清溪县宜东屯垦,生二子:光昭、光明。一万为宜东起祖。居四川清溪县(今汉源县宜东宜东镇)。


   《十四代》 光昭   :未叙述。居四川清溪县宜东。


            【光明】 :配胡氏,(光明是一万的次子)生三子:可学、可文、可成。


   《十五代》 可学房 :未叙述。居四川清溪县宜东。


              可文房 :未叙述。居四川清溪县宜东。


            【可成】 :配张氏,生一子,盟盛。居四川清溪县宜东。


   《十六代》【盟盛】 :配康氏,生二子,秀锦、秀亮。居四川清溪县宜东。


   《十七代》 秀锦房 :未叙述。居四川清溪县宜东。


            【秀亮】 :配骆氏,生一子,云政。居四川清溪县宜东。


   《十八代》【云政】 :配马氏,生一子,国朝。居四川清溪县宜东。


   《十九代》【国朝】 :配邹氏,生三子,明陞、明成、明玉。居四川清溪县宜东。


   《二十代》 明陞   :配万氏、唐氏,(无后人)。居四川清溪县宜东。


              明成   :配刘氏,生一子,政逵。(政逵房未叙)居四川清溪县宜东。


            【明玉】 :配张氏、匡氏,生二子,政春、政声。明玉公从军江南,淡于仕途,在浙江宁波一带经商。居四川清溪县宜东。


      《二一代》 聂政春 :配吴氏、匡氏、曹氏,生三子,志瀮、志鄂、志衡。政春公一房,住茶马古道的营盘头,人称聂大老师。居四川清溪县宜东镇。(十九代 【聂国朝】 配邹氏,生三子,聂明陞、聂明成、聂明玉----2010年永定桥水库施工,搬迁邹氏墓,我见墓碑上有:孙  政富、政贵、政奎、政龙;现在宜东的关华、众安、梨园、大堰很多聂姓宗亲都没有族谱。


              【聂政声】 :配马氏,生四子,聂志骧、聂志修、聂志珍、聂志廉。生二女,一在对木溪为王之兴妻;一在荥经为姜**妻。政声公一房,住茶马古道的马塘上人称聂二老师。居四川清溪县宜东镇。以上族谱仅仅是二十代聂明玉的后裔。(其他宜东镇众安村、关华村、官顶上、梨园乡、大堰乡等各房情况不详,未叙述,可参考查看。聂政春聂大老师后人住营盘头叙述为大房,;聂政声聂二老师后人住马塘上,叙述为二房。)宜东聂氏全部人口至少上千。



  《二二代》志(汝) 《二三代》(熙) 《二四代》 (怡) 《 二五代》(盛)


  《二六代》(芳)《二七代》(声)《二八代》(锡)《二九代》(庆)《三十代》(长)


  《三一代》(英)《三二代》(贤)《三三代》(承)《三四代》(祖)《三五代》(泽)


  《三六代》(万)《三七代》(代)《三八代》(兆)《三九代》(荣)《四十代》(昌)



       以下是我和湖南麻阳县拖冲乡黄坳村聂桥生的聊天      



         你好,你在网上写的谱序我有幸看到了。跟我们的谱序基本吻合。我们的字辈;亚弥远惟单,景单念单单;存希应登修,天辉日名廷;汝志熙怡盛,芳声锡庆长;英贤承祖泽,万代兆荣昌。



        我的空间有我们词堂的照片,希你能看看。你们应该是从我们这里搬出去的。我听老人们讲我们这里曾经往四川搬迁出很多人。安葬亚纯公的陈禾溪也就在我们这里。麻邑--就是我们麻阳的旧称,县城在今天的锦和镇(有火车站)。我们的地址是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拖冲乡黄坳村。



       你们如要回来,坐火车到铜仁,再转坐梅江到怀化的车到锦和下车,坐到拖冲的汽车,半小时就到我们这里了。我们欢迎你们到来。怡祥大哥他77岁他和我一个村,他的电话****.8759.6004,昨天我和居在芷江族人讲了。



       对了,我们祠堂每年有春秋两祭,春祭二月初三;秋祭是八月初三,那时候你们如果能来,那是最好。希望大哥能在有生之年回家里看看。



 



聂怡敦 




       我查对了一下家谱考,就有大房忠远,二房怀远的班派对照,就是一样的,看来只是字不同,所以采用数字顺序最好,多少代都不混淆。亚弥远惟单(湖南麻阳拖冲黄坳---汉源宜东镇的族谱都一样);(湖南麻阳拖冲黄坳--景单念单单)(汉源宜东镇的---   景芳、松山、聪、仲儒、廷爵。);(湖南麻阳拖冲黄坳---存希应登修;(汉源宜东镇的---侍中、如翔、一万、光明、可成。);(湖南麻阳拖冲黄坳---天辉日名廷;(汉源宜东镇的---盟盛、秀亮、云政、国朝、明玉。);(湖南麻阳拖冲黄坳---汝志熙怡盛;(汉源宜东镇的---正声、志骧、熙焌、怡敦、盛韬。)完全吻合。其中我们的第十代'廷爵"的"廷"应该在第二十代,就是这一点最容易让人糊涂。但是前前后后都是完全相吻合的。毫无疑问,我们就是一个支脉的。你们那里就是我们的起源地!看来是我主观的把序中的“麻”、“麻邑”理解成湖北的麻城。还在()当中添加了“湖北”、“城”三个字。今天我再次阅读了抄写的“序”,在七序的署名“黄坳宗祠裔孙存吾、日省”后,知道这个“麻”是---“湖南麻阳县拖冲乡黄坳村”;你是湖南麻阳县拖冲乡黄坳村4组的(村书记)聂桥生,你告诉我,安葬亚纯公的陈禾溪墓地就在你们那里,还有“聂氏祠”。我也转贴了你的图片。谢谢你的帮助。现在我应该把“湖北麻城”更改爲“湖南麻阳”聂弥高是湖南怀化麻阳麻阳土司,就是说根本不是我错误理解的湖北麻城土司。----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我的详细地址是四川雅安市汉源县宜东镇天罡村二组。你们要来宜东,先到成都在石羊汽车站,有过雅安市,到汉源县九襄镇的大巴一天两趟,再到宜东镇。



        在手写第二页(第七序)的最后署名里面就有 黄坳 两字-----“黄坳宗祠裔孙   存吾、日省”,足以证明汉源宜东的聂姓就是同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拖冲乡黄坳村同宗才是正确的。(湖北麻城就是错误的。)


摘抄四川汉源宜东 《聂氏家谱》后记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说起”家谱“的事,谱的什么,谱来做什么,我全然不知。我8岁的时候,就碰上了改朝换代,乾坤挪移。我家成了被”专政“的对象。顷刻之间,家破人亡,各奔东西,各自逃生,流离失所,断绝联系,不知生死,沦落四方。听说有的寄人篱下,早已改名换姓。在那个“只讲阶级亲,没有家族情”的年代,普天之下,谁还敢沾这个倒八辈子霉的“谱”。1979年底,我(百度nydyd底层的我)17年劳改期满,“新生”回“家”,时不时听到“骆马二姓聂蛮子”的说法,骆马二姓与我无关,聂氏是藏族的由来是怎么的呢?如果确实,就现在这个政策来说,我还愿意变成“蛮子”,还不愿意当这个“大汉族”。1999年,我左脚开放性骨折,一年多不能行动,这时我找了一本残破的手抄本“聂氏家谱”查看,才知就里。在我“翻白”之前,将它放在网上,一不遗失,二易保存,三可流传,四能方便查找。我把以往的习惯辈份排列,改为用数字排列成第几代,非常简明易懂易查。这样让那些聂姓沦落之人有所了解;也可以让居于各省的本姓之人参考查找其支脉及顺序。----我不至于为攀龙附凤,也没有别的动机目的,仅是为了让想知道的人知道,对于不想知道的人,也一定无妨。   【聂氏族谱】共有13篇序言,讲述谱书毁于战乱,族人为了续谱,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曲折经过,因为在当时的年代,要受交通、信息、物质、技术方面的限制,由于人力、财力的因素,以致续谱一事迟迟拖延,几代之后才了心愿。今日看来不足挂齿,毫无意义甚至可笑的事,昔日却是尤为重要的了。不忍家谱遗绝,简单保留,省略12序及诸多叙述,仅摘抄第一序,以供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