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
江西鄱阳《瓦屑坝》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
瓦屑坝位于今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
瓦屑坝是鄱阳县莲湖乡的一个自然村,北宁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在“鄱阳县”下载:“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此山即今之莲湖乡(莲荷谐音称莲湖),明代称立德乡。
六百余年前,饶州三十万移民从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垻出发迁涉到湖北、安徽,莲湖乡瓦屑垻成为明初我国两大移民集散地之一。莲湖乡瓦屑垻记录着大移民的历史。
瓦屑坝,在很多家庭的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写法。还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有"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州瓦西坝"、"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瓦西坝"等多种提法。"江右"就是"江西"。据魏僖所著的《日录杂说》上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历史上有"江右王门学派"、"江右诗派"、"江右商帮"等流派。
由于口耳相传,"瓦屑坝"的"屑"字在写法上千差万别:如瓦西坝、瓦砌坝、瓦基坝、瓦家坝、瓦集坝、瓦渣坝等。瓦砾在今鄱阳方言中仍读作"瓦屑"、"瓦叽仂"。我于2008年1月24日在百度搜索了一下"瓦西坝",找到了相关网页864篇,而同一时刻,我在百度搜索了一下"瓦屑坝",找到了相关网页5740篇。
其实,"西"、"屑"读音接近。瓦集坝、瓦砌坝、瓦基坝、瓦渣坝等,都是"瓦屑坝"的错读错写。有意思的是,还有写成"挖心坝"的,说当年官方逼着大家移民,如果不走就要被"挖心"。
"瓦屑坝"的"坝"也有其它两种不同用字:"瓦屑坽"和"瓦屑墩"。瓦屑坽、瓦屑墩都见于史珥(史珥,字师戬,号汇东,鄱阳镇人,生卒年不详。史珥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举人)《续瓦屑坝考》:"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莫着于瓦屑坽。""瓦屑坽"的"屑"目前在鄱阳写成"燮",应该是源于莲湖一带文化人的附庸风雅。他们认为郑板桥的那个"燮"很有文气,于是舍简求繁。鄱阳人读白字用白字也是司空见惯,如将"宣化桥"改成"鲜花桥","馆驿前"写成"管驿前",有的是弄巧成拙,有的则贻笑大方。
关于"坽"字,《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均查不到,但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一种工具,叫《汉典》,其中对"坽"字的释义是:"《集韵》郎丁切,音灵,峻岸也。"在1985年3月出版的《波阳地名志》中,专门列举了一个"方言用字表":其中有"坽"、"垱"、"仂"等。"坽"在鄱阳方言中,声母读D,意思是指小河、小溪。鄱阳以"坽"为地名的还有不少,如麻埠坽、鸳鸯坽、张家坽、南湖坽、兰溪坽、坽口等。
瓦燮坽今属莲湖乡,1995版《波阳地名志》"瓦燮坽"词条的内容是:"在慕礼东偏南瓦燮坽大队境内,5个自然村(高家、胡家、朱家、何家、黄家),396户,2033人,耕地1625亩。《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载,此处原有砖瓦窑,砖瓦堆积成坝,村民在坝上挖坽引水,故名瓦屑坽。后屑错写为燮,成现名。"据莲湖派出所最新人口统计,瓦燮坽村委会现有3000余人。在同治版《鄱阳县志》卷二《古迹》一栏内,是这样介绍的:"瓦屑坝在立德乡,去城西二十余里。楚中诸大姓多于元明之际自此徙。"
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每次改朝换代都发生战争。由于战火蹂躏以及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社会剧烈动荡,引发了人口的不断迁徙。历史上为避乱、逃荒,中原百姓曾多次被迫向外大规模流徙,主要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更偏远的南方移居。其它因做官、经商、求学、避害等原因而零星迁徙者更是不计其数。这种不断迁移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华夏姓氏的广泛播迁。后来,由于年深日久,历次移民后裔难以确知其祖籍所在,往往把先祖迁徙最初的集散地作为先人的祖籍,手传口授,记入家谱,传给子孙后代。
2000年3月1日《安庆日报·下午版》有一篇《瓦屑坝--安庆人的根》的文章,是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所撰,文章指出,元代江西饶州路约相当于今日之鄱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属江浙行省。鄱阳县就是现在的江西省鄱阳县,那里有一个叫瓦燮坽的地方,那就是瓦屑坝。葛先生认为,自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在湖北蕲(qí)州、黄州一带起义,徐寿辉及其部将赵普胜与陈友谅多次率兵沿江而下攻安庆及周围各县。朱元璋与陈友谅、赵普胜又多次大战于鄱阳湖、安庆、池州一带,直到至正二十四年朱灭陈后安庆才恢复安宁,战乱长达13年之久,其毁灭性的破坏可想而知,人口必然锐减,土地大片荒芜,江西饶州一带受战乱较少,人多地少,明初朝廷鼓励向江淮及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
明朝建国后,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朱元璋决定对江淮地区进行移民。而同时的饶州地区,虽有陈友谅军骚扰,当地人吴宏、于光组织民众保土安民,所以人口没有大的损失。于是朝廷命令迁饶州民众填实安徽、湖北等地。
安徽省安庆市的聂氏由江西鄱阳瓦屑坝而迁太湖,始祖志明公
聂族氏志★宣传部 “聂族氏志”成立于2014年,主要负责收集发布聂族文化,族谱,家族新闻等文章。将聂族文化与精神传播更广。 聂族氏志★发行部 我们将重新筹划创办“聂族氏志”新网站,目前正在筹划建设中。建设成功后“聂族氏志”将发布手机APP软件。 聂族氏志★整理部 如果您有聂氏家谱,希望您能积极分享有关信息,以利于更多的聂氏宗亲寻根。您可以将手中的聂氏家谱拍成照片,发送给我们。 聂族氏志★人事部 微信公众号:聂族氏志 微信号:nie936745881 QQ:1017169246 寻找热心聂族人士,加入我们。 -------------------------------------- 获 取 更 多 资 讯 (仅限于微信回复) 回复“1”:获取:“聂氏族谱” 回复“2”:获取:“聂氏字辈” 回复“3”:获取:“聂氏书刊” 回复“4”:获取:“聂氏宗祠” 回复“5”:获取:“手机软件” 回复“6”:获取:“各省联谊” 回复“7”:获取:“我要留言” 回复“8”:获取:“寻根问祖” 回复“9”:获取:“更多回复” 回复“0”:进入:“聂族氏志官网” 阅读原文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