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聂姓始祖

2016-01-05 12:48 聂族氏志

一.聂氏受姓始祖--奭公诞生年代猜想:

近来鄙人在网上查阅能看到的聂氏族谱,发现能够追溯聂氏得姓始祖的一些族谱,大多数都说得姓于奭公。这些族谱比较统一地说:聂氏源于春秋时一个叫奭(弼)的大夫。至于这个奭大夫是什么年代哪里(国)人,则出现分歧,有说西周初的,有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有说齐大夫的,有说卫大夫的,还有说楚、魏大夫的。由于长期以来各地宗亲大部分赞成“天下无二聂”说法,特别是大部分族谱都把早期名人聂政、聂昭归为同宗门下,则鄙人认为聂应源于一祖。既然源于一祖,就应考究得姓始祖。为此,鄙人对奭(弼)公的诞生年代进行了一些猜想。


一、文字可考的有关史料

(一)各地聂氏族谱对奭(弼)公诞生年代的说法


湖北通城谱:河东郡糸出姜姓,周武王有天下,封姜太公丁公支子奭于聂城,为齐附庸,以国为氏,而姓始焉。


湖北黄梅谱:聂氏之先本姜姓也,盖自太公股肱,周室始封于齐,因以齐地聂城,封其支子为齐附庸,后遂以国为氏,此聂氏得姓之源也,奭(齐丁公支子,名衡),周平王时为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此为姓之源也。


河东聂氏显荣仕籍本末概述谱牒:鼻祖讳奭公名衡系齐丁公支子周平王时为卫大夫官食采于聂地因以地赐姓故为聂氏得姓始祖。


湖南娄底印渓族谱:姜尚封于齐(齐丁公)封支子于山西聂城,以邑为氏,郡河东,聂受姓始祖弼。


皖、贑、鄂三省历届宗谱《姓源总括》:聂氏之先本姜姓也。盖自太公股肱周室,始封于齐,其子继世象贤就齐,开国为周虎贲氏。历五月而报政而齐始盛焉。下造丁公泱泱乎大风国;犹未可量也。因以齐地聂城(今山东聊城聂城镇),封其支子为其附庸,后遂以国为氏,此聂氏得姓之源也。


湖北族谱载:遽伯玉支庶子封于聂,子孙以地为氏。


江西川塘谱:我姓实始春秋,卫大夫有功于王室,周天子录其功食采于聂邑,因以为姓,肇自河东,受姓始祖奭。


江西吉水县大巷谱:受姓始祖奭,齐大夫食采于聂,因以姓为焉,地属河南开封原武县。


重庆云阳聂氏源流综序:聂姓源於楚地聂北(今山东聊城境内),楚大夫食采於聂,因以聂姓。


还有谱载魏大夫食采於聂,以聂地为姓。


以上种种说法,归纳起来就是聂氏得姓始祖奭(弼)公诞生于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


1、始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056-前1000年。前1056年武王大封诸侯,前1051年成王封邦建国71个,前1012年齐丁公立,前976年丁公丧。)如湖北通城谱:河东郡糸出姜姓,周武王有天下,封姜太公丁公支子奭于聂城,为齐附庸,以国为氏,而姓始焉。


2、始于周平王时期(公元前770-720年)。如河东聂氏显荣仕籍本末概述谱牒:鼻祖讳奭公名衡系齐丁公支子周平王时为卫大夫官食采于聂地因以地赐姓故为聂氏得姓始祖。


3、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江西川塘谱:我姓实始春秋,卫大夫有功于王室,周天子录其功食采于聂邑,因以为姓,肇自河东,受姓始祖奭。


4、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后)。如魏大夫食采於聂,以聂地为姓。


(二)历代姓氏资料对聂氏得姓年代的说法


感谢钟秀宗亲提供了135种姓氏资料参考书目,鄙人摘抄几种关于聂氏得姓年代的说法如下:


《姓氏急就篇》注: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西),为齐国附庸,即聂国,其后人以地名‘聂’为氏。”


《元和姓纂》:春秋时,魏国有大夫封邑于聂(即河南清丰县北),其后代子孙遂以聂为姓,称为聂氏。


《广韵》、《韵谱》、《姓解》等均作楚大夫食采於聂。


《百家姓探源》(张海彤,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聂氏出源有五:(一)聂氏出自姜姓,为春秋时的齐国丁公的后裔。据《姓氏急就篇注》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国,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二)聂氏出自姬姓,为春秋时的卫大夫的后裔。据《元和姓纂》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但是,袁义达与杜若甫所著的《中国姓氏大辞典》载,卫大夫采邑地应在今山东聊城。春秋时,楚有摄叔,而无聂叔,所以他们认为古籍有误。(三)聂氏出自魏国一大夫的后裔,以封邑为姓。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春秋时,魏国有大夫封邑于聂(即河南清丰县北),其后代子孙遂以聂为姓,称为聂氏。(四)聂氏为古地方聂北的居住者的后裔,以居地为姓。······


以上种种说法,归纳起来就是聂氏得姓始于西周至春秋时期。


1、始于西周时期。《姓氏急就篇》注: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西),为齐国附庸,即聂国,其后人以地名‘聂’为氏。”


2、始于春秋时期。《百家姓探源》:


(一)聂氏出自姜姓,为春秋时的齐国丁公的后裔。······


(二)聂氏出自姬姓,为春秋时的卫大夫的后裔。据《元和姓纂》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


3、始于战国时期。《百家姓探源》:······


(三)聂氏出自魏国一大夫的后裔,以封邑为姓。


(三)最早出现聂姓的重要历史事件


公元前397年发生了一件让聂姓流传永世的事件――聂政杀侠累。聂政为战国时侠客,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家人,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这件事,《史记》等历史文献有非常生动感人的记载,绝非杜撰。现摘抄《史记》章节如下: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卻。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於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後具酒自畅聂政母前。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溢,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严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雠,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暴於市,购问莫知谁子。於是韩县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於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柰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柰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僇於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严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


不要怪我大段摘抄,实在不忍割舍。聂政实为聂家争光了。聂政姓聂名政,说明聂氏已于公元前397年得姓了。也就是说聂氏得姓应早于公元前397年。


二、根据史料的几种猜想


根据上述资料,聂姓得姓于西周至战国(聂政)时期。但西周至战国(聂政)可是一个跨度达649年的漫长年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397年,公元前397年以后的战国年代因为出现了聂政不予计算),目前可以不必考证就除去的年月,只有聂政出生后的一二十几年,那么也还有600多年。奭公到底诞生于哪个年月?为此我作三方面分析。


(一)、奭公诞生于西周初期的猜想


按湖北通城谱关于“河东郡糸出姜姓,周武王有天下,封姜太公丁公支子奭于聂城,为齐附庸,以国为氏,而姓始焉”的说法,奭公诞生于西周初年。


西周初年是什么年份?话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为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所以称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西周初年就是公元前11世纪。


话说在商周之际,姜姓炎帝族有一支吕氏,出了一个支孙叫吕尚(前1128――前1015),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妻名申姜,生有13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1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吕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 (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南)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他曾游说诸侯,却无人欣赏,失望之余,遂隐居下来,此即《孟子》所言“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说苑尊贤》里有:“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说明吕尚老年被妻子赶出了家门。已届古稀之年的吕尚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在西岐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徙至今陕西。吕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72岁与姬昌出游狩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非常投机。姬昌听了吕尚侃侃而谈的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并高兴地对吕尚道:“我先君太公曾预言:‘当有圣人到周,周因而能兴盛,此即指先生吧?我的太公期望先生好久啦!”姬昌尊吕尚为“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吕尚辅佐西伯姬昌、周武王姬发称王天下后,大封周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谋士。吕尚受封年轻时生活的东夷族故地,仍称齐国,他即是齐太公。齐国为侯爵,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病逝,其子成王姬诵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等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商王纣子武庚乘机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郡,起兵反周。周公率领大军东征,齐太公及其子孙参与了平叛。周成王策命齐太公对五侯九伯有征讨其罪的权利:“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到无棣,在此范围之内的五等诸侯,九州方伯,若有罪,皆得以征讨他们。”齐国从此代替天子征讨不服从者,成为东方大国。


姜太公有个儿子丁,名伋,作为嫡子,应为13子中长者,当生于公元前1100年前后。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周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几个儿子不可考,但至少有三个儿子,嫡子叫季子、庶子有叫奭、叔乙的。季子跟在齐丁公身边,奭可能也跟在齐丁公身边,叔乙则在齐国管理国内事务。奭当生于公元前1070年前后,在齐国被封于聂地,称聂伯,在王京可能还有食采地。聂地处于齐国西部边陲(现山东聊城),与卫、邢接壤。封到这个地方,实际上是齐国的一个占地策略。因为古时封国不过百里,齐为上国,也不能太大,聂距齐都却有数百里,这不是占地是什么?相对于齐丁公的嫡子季子(季子封于崔邑即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就远离国都过远了。季子封于崔邑,是在季子把父亲应该传给他的齐国国君的位子,让给叔乙后讨封的,其后,季子子孙以邑为姓,改姜姓为崔姓。聂伯的子孙与季子一样,便以聂为姓了。叔乙继承了爵位,其子孙应继续姓吕。


根据上述推断,奭公当为西周初期人,约生于公元前1070年前后。如此则聂得姓已3000多年。


按湖北黄梅谱,聂氏之先本姜姓也,盖自太公股肱,周室始封于齐,因以齐地聂城,封其支子为齐附庸,后遂以国为氏,此聂氏得姓之源也,奭(齐丁公支子,名衡),周平王时为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此为姓之源也。


周平王是个断代人物。周平王,姓姬名宜臼,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20年在位。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此时西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却说此时有一个叫奭的人,被封为聂地大夫,子孙以地为氏,遂为聂得姓始祖。这个奭公源于谁?只有一种说法--齐丁公说。


现抛开奭为齐丁公支子不谈,于是我作如下猜想:齐丁公即位后,对自己的子孙进行了分封,其中一个支子被封于聂,因地域狭小偏辟,为齐附庸,史册不载。聂地子孙薪火相承数百年,名不可考。至周平王时,一个叫奭的人成为卫国封于聂的大夫,子孙遂以聂得姓。


是此,则奭应为公元前770年前后人,暂定为公元前800年出生。


(三)、奭公诞生于春秋至战国时期的猜想


按照江西川塘谱述,我姓实始春秋,卫大夫有功于王室,周天子录其功食采于聂邑,因以为姓,肇自河东,受姓始祖奭。奭为春秋时期人,这是大多数聂氏族谱都采信的。但给人的猜想就纷繁复杂了。


周平王东迁后叫东周时期,史上将此期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与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春秋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把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话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奭的人被封为聂地大夫,子孙以地得姓。究其先人,则众说纷纭。至少有四种说法:


1、齐丁公说。齐丁公封其一个支子于聂,世代食采其间,聂的北方邢国屡被游牧的狄人侵扰;公元前659年,齐桓公联合宋国、曹国出兵抗狄救邢,就驻军在聂北边。这年邢国迁到夷仪,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聂成为邢国的领属。公元前635年,卫国毁灭邢国,聂成为卫国的领地。“幸先大夫奭公犹获守其故土,卫候让奭仍旧管理聂,为卫国服役”。这种说法奭公为公元前635年前后人。


2、遽伯玉说。遽伯玉,生卒不详,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乃卫公族,为春秋战国时卫国上大夫,他以贤德之名闻达于诸侯,被封为“先贤”,据说孔子几次造访卫国都居住在蘧伯玉家里,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他的一个支子被封于聂,为聂得姓始祖。?卫献公为前576年—前559年、前546年—前544年在位的国君,则遽伯玉支子奭公当为公元前576-前544年间人。


3、齐国、卫国、楚国人说。春秋时期,或齐、或卫、或楚国一个人被封于聂地为大夫,包括聂地百姓,其子孙以聂为姓。具体年代则无法猜想。奭公当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人。


4、魏国人说。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进行瓜分,自己分别建立国家的“三家分晋”著名事件。魏国封大夫,当在立国以后,则聂氏得姓始祖奭公当为公元前453年前后人。


以上是我的胡乱猜想。


三、对几种猜想的一点考证


聂氏得姓始祖奭公到底该断定为何时人?凭猜想是不行的。对几种猜想要予以考证。


1、学锋宗亲考证的引用――奭公应该是公元前626年――481年之间的人


目前,学锋宗亲有一个考证,这是以他家的聂氏族谱为据考证得来的,很有参考价值:“我聂姓始于卫大夫奭”,我们的一世祖昭是“奭”公的十三世孙(昭,乳名爵,讳叔平,为代王太傅,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6年]丙寅四月初四已时生,文帝十五年后元六年[公元前157年]癸未二月二十九日卯时殁)。按每代25---30年推测,奭公应该是公元前626年——481年之间的事。


2、春生宗亲《从各地族谱看异同》文章――我分析结论为奭公出生年代在公元前626年前后


近来读聂春生宗亲文章《从各地族谱看异同》,公布了六份能追溯得姓祖的聂氏族谱世系,发现以昭为十三世祖的有三部,以昭为十九世祖的一部。现将几种记载分列如下:

一代: 奭、以忠 弼、奭、奭、奭、

二代: 慕周、丰、以忠、幼子有恒、以忠、髙、

三代: 璜壁、铭、丰、次子宜春、丰、芳

四代: 镐西、春、铭、长子汉青、铭、章、

五代: 握瑜、安、春、长子谦顺、春、茂

六代: 胜梅、训、安、应逊、安、宣

七代: 敦维、敏、训、长子帮济、训、胜、

八代: 奉尊、达、政、幼子光华、政、颢

九代: 敩政、睿、轵、次子崇盛、 轵、政

十代: 迎阊、泰、逵、懋卿、逵、祈

十一代:盖超、建、浚,幼子纯心、清、福、

十二代:法煥、揖、泰,长子广学、泰、琦、

十三代:受荣、昭、建、次子昭、建、昭

十四代:初辉、清、济、青、济、清、

十五代:赓颺、宣武、揖、宣武、揖、宣武

十六代:集祯、洪、凤起、洪、凤起、洪

十七代:有恒、翰、良、翰、良、良

十八代:昆珑、温、由、温、由、尚、

十九代:昭、良、及、良、时 、琳


若以奭公为昭十三世祖,则按照周制,男人三十而成家立业,可依昭公出生年代上推390年左右到奭公出生年代。即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6年]上溯390年为公元前626年(周襄王26年)前后。该年为午未,各诸侯纪年为鲁文公1年,齐昭公7年、晋襄公2年、秦穆公34年、楚成王46年、宋成公11年、卫成公9年、陈共公6年。


若以个案即以奭公为昭十九世祖,则按照周制,应上溯570年,为公元前906年,即奭公为周懿王(公元前915-前891年)、齐癸公慈母(前964—前898)年代人。


3、一家聂氏族谱讲述的内容――分析结论是奭公为公元前635年前人


据学锋宗亲《中华聂姓源自齐公说的疑析》一文引述一家聂氏族谱称:“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周灭纣,受封于齐国,史称太公;约十余年逝,子吕汲继位,是为丁公。丁公封支子食采于聂,伯爵,史称聂伯。聂伯子孙薪火相承400年,历13代,名不可考。其间,聂国北方邢国屡被游牧的狄人侵扰;公元前659年,齐桓公联合宋国、曹国出兵抗狄救邢,就驻军在聂北边。这年邢国迁到夷仪,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聂成为邢国的领属。公元前635年,卫国毁灭邢国,聂成为卫国的领地。史料记载称:“幸先大夫奭公犹获守其故土,卫候让奭仍旧管理聂,为卫国服役”。按此分析,得出奭公为公元前635年时代人,相当于前两说的主流说即公元前625年。


4、奭公为齐丁公支子即公元前1000年前人难园其说


许多聂氏族谱说奭公为齐丁公支子,那么齐丁公生于公元前1100年前后,奭当生于公元前1070年前后。按此推理,齐丁公立于公元前999年,分封子弟当在此前后,如封于聂且已得姓,则族谱应有世系可考,可恰恰缺少这个环节。根据周礼五世而亲绝,当另立祠建氏,则聂得姓应是受封到聂的第五代人的事。按每代30年计算,应是奭公150年之后的事。当为公元前920-前890年间得姓。那么得姓之人叫什么名字?既然说是奭公得姓,那么奭公就不是齐丁公支子,而是齐丁公支子的后人,否则难园其说,不可能一家五代内出两个奭公。奭公是齐丁公支子五世孙,则与《湖北通城谱》年代吻合,但又发现湖北通城谱关于奭公的自相矛盾处。从更多聂氏族谱看,说奭公乃是周平王时期人(约公元前781~前720年),或者更后一些年代的人(公元前625年前后),那么本节讲的奭公即使作为齐丁公支子五世孙,还是与许多族谱讲的奭公年纪相差达200岁以上。


5、奭公不会是战国时期人物


由于聂政的出现,证明聂姓起源早于公元前397年,若不把聂政作得姓始祖,则加上聂政杀侠累时的年纪(母享天年终[《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聂政姊荣已嫁[女子二十而嫁]),聂政得姓至少应在公元前417年前,他的父亲得姓至少应在公元前447年前,也就是说聂族应是战国时期以前得姓的。查历史“三家分晋”: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即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有族谱说聂为魏大夫得姓,可能有误。魏是战国初期产物,若有这么一支,当是已得姓后成为魏国大夫。也就是说,奭公不可能是战国时期人。


6、奭公是大夫贵族则出生年代至迟在春秋末期


姓氏源起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在奴隶制兴起到全盛的夏商时期得以发展,在封建制兴起至建立的周朝得以普及形成,其后直到今天还在发生淘汰补充、合枝分杈等多种形式的变化。周朝产生姓氏的途径和方式是很多的,以谥为氏、以官为氏、以技为氏等等。所以就有了以居住地为氏的,如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等。以兄弟顺序排行取姓的,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等,但是这些得姓者都是大夫,还不是庶民。一直到了周朝后期的战国时代,奴隶制度逐渐被封建制度所破坏、所取代,姓氏才得到空前的大发展、大普及,人人有姓氏才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特别是统治阶级开展人口普查后,如秦孝公(前361年)时期商鞅变法,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等,被统治阶级的庶民,包括上层的自由民、中层的农奴以及下层的奴隶,这些人过去都没有、也不准许有姓氏,现在才开始有姓氏了。


按照当时历史情况,结合各种聂氏族谱记载,特别是对奭公得姓年代分析,可以肯定奭公不是庶民而是大夫,或更高级贵族。这反过来佐证奭公年代应比春秋末年还要往前推,聂族得姓应早于公元前477年。


综合以上考证,奭公为公元前906年――前477年间人,虽然我的考证仅仅把奭公诞生年代由649年间(公元前1046――公元前397年)只压缩到569年间,但也算进了一步。若采其中端,可断为公元前625年前后人,前后误差不超过200年。欲再求精确,待有更多史料佐证,鄙人将作继续考证。


文\聂金城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