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任弼时去世,一妇人错过追悼会悲痛大哭:还是来晚了一步

2025-06-09

1950年,任弼时去世,一妇人错过追悼会悲痛大哭:还是来晚了一步


1950年,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毕生心血的伟大革命家任弼时,因疾病离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先逝世的高级领导人之一。


任弼时逝世后的次日,毛泽东来到景山东街他的住所,主持了遗体入棺的仪式。随后,毛泽东亲自护送灵柩,前往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大庙前局,参加了追悼会。

就在这紧要关头,一位妇女拖家带口,匆匆忙忙地往追悼会赶。等她好不容易到了会场,却发现任弼时的棺材已经被运去了八宝山。妇女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八宝山,但还是慢了一拍。她远远望着任弼时的照片,忍不住放声痛哭:“我终究还是迟到了!”


【由“保姆”变成“嫂子”】

郑永亭是延安时期任弼时家中的保姆,她因未能见到任弼时最后一面而感到遗憾。


郑永亭是宁夏一个普通农村的女孩。1936年,红军经过她老家盐池县时,解放了这片土地。她的丈夫聂秉和二话不说就加入了红军队伍,跟着部队往北走了。从那以后,整整六年时间,她再也没收到过丈夫的任何消息。

1942年的一天,身为团长的聂秉和突然回到家中,接到组织安排要去中央党校学习,只能在家短暂停留一晚。已经独自生活了六年的郑永亭得知丈夫又要离开,坚持要跟着他一起去,她坚定地说:“你干革命,我也要干革命。”


聂秉和想着妻子没上过学,去了延安也找不到活干,就没带她一起走。第二天他打好包裹,一个人离开了。


聂秉和刚离开,郑永亭便迅速收拾好行李,让侄子牵着一头毛驴,经过四天四夜的跋涉,最终抵达了延安。

郑永亭前往延安的途中,深深感受到了这里宁静祥和的气息,与外界的动荡不安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置身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聂秉和见到满身疲惫的妻子,心中十分意外,不过既然人已经来了,他也就接受了现实。他向上级汇报了情况,随后组织上把郑永亭安排到了中央托儿所工作。

中央托儿所里主要收容的是前线将士的子女和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后代,郑永亭把自己所有的母爱都倾注在了这些孩子们身上。


有一天,托儿所的负责人仇子刚找到郑永亭,说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要去中央党校进修,孩子没人照看,需要找个保姆。仇子刚觉得郑永亭政治上靠得住,做事也积极,就推荐了她。

得知要去给中央首长的家人做保姆,平时胆大的郑永亭心里却打起了鼓,她回到家就把这件事跟丈夫说了。


聂秉和听了忍不住笑出声来,他对郑永亭说,任弼时领导是个性格温和的老领导,叫她不用太担心,能在中央领导身边工作的人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上的。

听了丈夫的开导,郑永亭放下了心中的顾虑,第二天就去了任弼时家报到。正如聂秉和所说,任弼时为人特别亲切,看到郑永亭来了,立刻热情地请她坐下聊天,完全没有摆出领导的姿态。


郑永亭当了一段时间保姆,觉得各方面都不错,唯独有一件事让她特别难受,甚至萌生了辞职的念头。

郑永亭找到组织部的夏部长,提出想调动工作,表示哪怕去火柴厂或其他工厂当普通工人也行。夏部长起初感到困惑,经过询问才明白,郑永亭心里有疙瘩,因为任弼时家的警卫员和勤务员都管她叫“保姆”,这让她心里不舒服。


在郑永亭的家乡,人们习惯把军阀家里的奶妈称呼为保姆,这个叫法让郑永亭觉得特别别扭,他感觉这么一叫,自己就变成了低人一等的佣人。


郑永亭对“保姆”这个词有点误会,夏部长还是把这事告诉了任弼时。郑永亭一到任家,就看到任弼时在等她。任弼时一见到她,立刻笑着道歉:“嫂子,快请坐,真不好意思,他们叫你‘保姆'让你不高兴了,这事怪我。”

郑永亭没想到任弼时会这么平易近人。她才二十岁,而任弼时已经四十岁了,还是中央领导,却称呼她为嫂子,这让郑永亭感到十分过意不去。



任弼时接着对郑永亭说:“你现在年纪还小,想当工人是好事,但得先把本领学好,这样才能为革命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你觉得这样安排怎么样?”任弼时说话时态度诚恳,让郑永亭心里暖暖的。

从那以后,任家所有人都改口叫她“嫂子”,不再叫她“保姆”了。


【“我还是来晚了一步”】


郑永亭到了晚年,常常回忆起在延安度过的那些难忘岁月。


那时候,任弼时有五个孩子,但只有最小的儿子远远在延安。郑永亭之前在中英托儿所生过一个孩子,可惜没能活下来。因此,当她去任弼时家做保姆时,就把远远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照料。

郑永亭对远远的照顾无微不至,白天陪他玩耍,晚上同住一个窑洞,还经常给他换洗衣物,就像亲生母亲一样细心。两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当陈琮英和任弼时不在的时候,远远甚至会悄悄喊郑永亭“妈妈”。


为了全心全意照顾远远,郑永亭和丈夫决定不再生育其他孩子。


两年时间一晃而过,郑永亭在任弼时家当保姆的日子就这么过去了。当初的小不点远远,如今已经长大,该上学读书了。与此同时,聂秉和也完成了在中央党校的学业,因为健康问题,组织上安排他回到家乡,负责地方上的工作。



郑永亭即将和丈夫一起离开延安,返回他们的家乡。


离别总是让人难过,郑永亭与任家相处多年,感情很深,实在舍不得分开。听说妈妈要走,远远也哭得厉害,怎么都不肯停下。最后,还是勤务员想办法把远远哄到一边,郑永亭才得以脱身离开。


离开前,任弼时把全家和郑永亭的合影都给了她,还特意为她缝制了一件新衣裳,并且带了不少当地的特色礼物给她。



郑永亭在回盐城的路上,眼泪一直没停过,和远远分开的感觉,简直就像硬生生把亲人从身边拽走一样,心里疼得不行。


郑永亭回到盐城后,因为当地情况越来越糟,她从此失去了和任家的联系。任家曾想寄照片给她,可惜不知道她具体住在哪里,最后只能作罢,这让郑永亭感到十分惋惜。


郑永亭跟随丈夫来到盐城后,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她走进校园汲取知识,决心投身革命事业。



1949年,聂秉和被派往同心县担任县长职务。当时马家军卷土重来,他带领地方部队奋起抵抗。在持续的战事中,聂秉和因疾病离开了人世。


郑永亭在丈夫离世后,被组织调派到银行任职。然而,仅仅过去一年,她便收到了任弼时去世的悲痛消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感到天崩地裂。


郑永亭总是想起在延安的那些难忘日子,她立刻决定赶往北京,想再见任弼时一面。然而,等她一路奔波到达北京时,还是晚了一步,任弼时已经被安葬在八宝山了。



郑永亭仍然没有死心,她再次赶到八宝山,但这次只看到了任弼时的照片,树枝上那些白色的花朵还在风中轻轻摇曳。


郑永亭瞬间泪如雨下,哽咽着说道:“终究还是迟了一步!”


之后,郑永亭再次去找陈琮英,遗憾的是未能见到,无奈之下只得回到老家。回到家中,郑永亭的心情依然沉重,她有许多话想对陈琮英倾诉,也想看看远远,不知道他现在变成什么模样了。



郑永亭寄了封信到北京,可等来等去都没回音。从那以后,她就再也没听说过陈琮英和远远的半点消息。


郑永亭在延安度过的两年时光,成了她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即使到了老年,那段经历依然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


参考内容:

郑永亭和林森在《中华魂》2009年第6期中分享了他们在任弼时家中担任保姆的经历。


顾炳枢在《文史春秋》2003年第10期中讲述了任弼时与家中保姆之间的往事。


来源:史土行者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