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贫寒的唐代诗人聂夷中
魏美智
聂夷中(837~),唐代诗人。《北梦琐言》卷二聂夷中,“河南中都人。按中都为古邑名,地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北,”博爱县《内都城隍庙碑》记:“内都,元魏之中都也。”前几年,笔者曾亲历内都村考察,据内都聂姓老人说,聂姓在内都历史悠久,其中,曾一度迁到沁阳,后来又从沁阳迁回内都。可见,聂夷中为现在的博爱县内都人。
聂夷中咸通十二年(871)中进士。当时他的主考官名是礼部侍郎高湜,高湜的那一科榜上有名的共有三个出身贫寒的进士,一是公乘亿,他著作有三百首诗赋,大多都被人们书写在书房的牆壁上欣赏;二是许堂,写了一首《洞庭》诗,很工整,被时人称为许洞庭;最奇特的是聂夷中,河南中都人,少贫苦,精于古体,他写的诗言近意远,符合诗三百篇的要求。
聂夷中他考中进士士后,适逢朝政混乱,在长安滞留很久,也得不到分配工作,他去应试的时候穿了一件黑色的绵袍,已经破败不堪,到了夏天也没有钱买换季衣服。一年多后,才补得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馀物。
由于出身贫寒,尝遍了民间的辛酸苦楚,聂夷中的诗作,大都是写的是同情人民的悲世悯人的诗,怜悯农民耕种的艰辛与收穫的艰难,风格平易而内容深刻。聂夷中虽然身处官场,却是进退两难,他虽然才华横溢,却身处乱世,才华得不到发挥,虽心怀壮志,却终无所成;所以他的诗含蓄讽刺,有感而发,篇篇都是佳作,句句都是警句。如《公子行二首》、《公子家》讽刺贵族公子的骄奢淫逸:
汉代多豪族,恩深益骄逸。
走马踏杀人,街吏不敢诘。
红楼宴青春,数里望云蔚。
金缸焰胜昼,不畏落晖疾。
美人尽如月,南威莫能匹。
芙蓉自天来,不向水中出。
飞琼奏云和,碧箫吹凤质。
唯恨鲁阳死,无人驻白日。
花树出牆头,花里谁家楼。
一行书不读,身封万户侯。
美人楼上歌,不是古凉州。
《田家》、《咏田家》谴责封建赋役对劳动人民的惨重剥削,《杂怨二首》表现连年战乱造成人们家庭离散的痛苦,写来都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唐才子传》谓其“伤俗闵时”、“警省之辞,裨补政治”。诗人喜欢採用短篇五言古诗和乐府的形式,以质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将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暴露在人们眼前,冷峭有力。像《咏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穀。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田家二首》“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
聂夷中的诗不仅有悯农诗,而且对官场的贪腐、在国难当头醉生梦死的生活也多做批判,如《大垂手》:金刀剪轻云,盘用黄金缕。装束赵飞燕,教来掌上舞。舞罢飞燕死,片片随风去。《空城雀》对官场的贪腐现象也作了生动的批判:“
一雀入官仓,所食能损几。
所虑往复频,官仓乃害尔。
鱼网不在天,鸟网不在水。
饮啄要自然,何必空城里。
”《过比干墓》则是对朝廷的不分忠奸,不辨贤愚,“佞是福身本,忠作丧己源”奸佞的人得到提拔重用,忠于国家和民族的人却是灾祸惹身。他悲愤的写道:“
殷辛帝天下,厌为天下尊。
乾纲既一断,贤愚无二门。
佞是福身本,忠作丧己源。
饿虎不食子,人无骨肉恩。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
腐骨不为土,应作石木根。
馀来过此乡,下马吊此坟。
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
乌夜啼:
众鸟各归枝,乌乌尔不栖。
还应知妾恨,故向绿窗啼。”
聂夷中的诗中,家乡的俗言俚语颇多。如“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叶能蔽目,双豆能塞聪。理身不知道,将为天地聋。”“门前两条辙,何处去不得。”非常平实而又生动形象,字面虽然浅显,内容却深刻,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