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利用家谱,传承华夏文明

2016-07-31
正确利用家谱,传承华夏文明
 
 
 
 
 
 

——在第八届湖北晒谱节上的发言

中华方氏总会方为民


各位领导、各家会长、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2016年7月9日。农历六月初六,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第八届湖北晒谱节。在我国湖北晒谱节是一大特色。多年来在广大谱牒爱好者的支持下,在各姓氏谱牒研究会, 谱牒编纂委员会的运作下, 在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及湖北谱牒文化分会的领导下,特别是在湖北省图书馆的主导下,晒谱节连年举办, 内容丰富,质量不断提高。现在, 对于省图一如既往的坚持举办晒谱节, 我呼吁各位代表为主办方——湖北省图书馆表示坚定的支持和衷心的感谢!


       多年来, 湖北百家姓氏的谱牒研究和编修蓬勃发展, 所以, 不少姓氏编纂全族统谱的编纂委员会即姓氏总会均设在湖北, 从而带动了全国百家姓氏研谱、 修谱的热潮, 才有今天大家欢聚一团, 为正确利用家谱、 传承华夏文明才有用武之地。 所以,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就是《正确利用家谱, 传承华夏文明》。 

       一、 先人历代留下的各类谱牒, 为我们研究与续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谱牒,俗称家书,普称为某氏宗谱,某氏族谱等等。

    在我《中华方氏全族统谱》工程中,经过宣传、发动、研究、编纂等一系列的运作过程,已走过了22年的历程。计划今年全面定稿,明年将付梓出版。《中华方氏全族统谱》涉及纵向4700年历史源流, 横向全球500万方氏子孙。


      在统谱的编纂过程中, 得益于各地收藏的各类方氏谱牒, 20余年来, 我们共计研读各类谱牒1200余部(其中国家登记的有360多部),同时得到湖北省图书馆给予的无私支持。在来源中:有上海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有关省县市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收藏的方氏谱牒,还有相关省、县、市的地方志,特别有来自500多个支系的《方氏宗谱》,三地谱料有机的结合,再加上相关的参考史料及《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为历史尺度作参考,才有今天即将问世的《中华方氏全族统谱·珍藏版》,广大宗亲感慨的说,这是中华方氏的“辞源”、“辞海”、“辞典”、《镇宅之宝》、百科全书,被新闻媒体喻为“天下第一族谱”。 近五千年的总结, 是方氏历代先祖及子孙智慧结晶, 这也是献给方氏全族、献给国家的一份厚礼。


二、历藏谱牒, 有真伪之分, 正确使用, 尤为重要:

       经过多年实践, 騐证分了上海图书馆王鹤铭书记之言: “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及民间的各类谱牒都有真伪之别, 并同时并存。”这就告诉我们, 不要对任何宗谱产生第一印象, 或认定是范本之谱, 这样往往误导我们的研究和编纂。现就方氏家族历史源流, 剖析谱牒的真伪与利用:


(一)在方氏家族中,  常言道“方无二姓”

这一说法不是没有第二个“方”字, 而族人的本意是方氏就是一祖相传。 事实上经过全族统谱工程, 发现了新大陆, 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我们方姓也是一个多元的家族 (其他姓氏也是如此)。 现在我方氏除了炎帝之裔的方雷为主体, 后来又有千余年历史的匡裔方氏,六百多年的凌裔方氏、李裔方氏、罗裔方氏及壮、回、彜族等方氏的多种来源,我们的《中华方氏全族统谱·珍藏版》,将凡天下姓方者都归入全族统谱,避免多个版本《中华方氏全族统谱》的出现,达到了“同姓一个方,共著一本谱”,所以在卷首创作的“方氏万派归宗图” 的对联是: 姜翁匡凌罗李诸源方姓支流荣归一统, 上下西北东南各地宗亲血脉共铸全书。 这充分说明此次全族统谱超越了前人的作法, 所以统谱的卷篇上专设了 《多源篇》,按得姓年代先后排列,叙述得姓来源,世系脉络及分布现状。


(二) 同一位祖先, 均有多个不同世次的版本并存:

这样的情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国家的断代工程当了裁判。

在我方氏,以周兴王卿士、壮猷元老方叔为例:在这位先祖的身上,有属方雷公为47世、52世、63世、64世、89世、102世等不同版本,从47世至102世相距有55世的差距,此次编纂全球统谱,不能多个版本都用,我们则利用了《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作为4700 年的一把尺子, 结果发现方叔为方雷的63世版本最为合理, 即历代名祖与历史年代都是吻合的,否则,就造成人物与朝代错位的大问题。例如: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大多数《方氏

宗谱》均采用的是方叔为89世版本, 这样与黄帝之裔舜帝为友的方回就是45世, 上溯至方氏得姓始祖黄帝左相方雷,45世平均不到13年一世人,所以,这个结果是否定的,从而《中华方氏全族统谱·珍藏版》采用了方叔为63世版本, 得到了全族大多数的理解和认同。


(三) 断代与世次年代异常的处理:

    在100多万人的方氏六桂中, 琡公为六桂之祖称为唐一世, 东汉的方观之是唐朝方琡公的先祖,二公相距有800多年,极个别的谱牒记述:“琡公出自观之,中间世系不详,究其因谱未修之过也。”所以作了断代处理, 而改革开放后的大多数支系干脆将方琡公紧接于方观之之后,这样就形成了800多年还生了儿子的大笑话。观之、赞之、洪之兄弟三人称为三大族,

    按理观之属长房, 生存人应为全族最晚辈, 这样盲目衔接就成了全族最长辈。 幸亏有上海图书馆提供了《遂安方氏宗谱》,上面载有观之、赞之、洪之三兄弟一脉20多世的世系图,解决了几百年观之公百余万后裔续谱的糊涂账;去年又在浙江淳安发现了一套《河南方氏宗谱》,同样详载了观之、 赞之、 弘之三公以下二十多世的世系, 更加验证了统谱作用资料的可靠性。

另外,也在“方家六桂”之中,从一桂至六桂,都是唐末中进士拆桂,而到了宋初,改朝换代多年未修宗谱, 兄弟六人后人都记载了谁生谁, 按年代研究发现六桂兄弟当时都是 110 —120岁生儿子,真算天下奇闻,考虑《中华方氏全族统谱》要登大雅之堂,所以,我们将六桂之后空缺三世, 也得到六桂后裔的认同, 否则就又是一个笑柄, 但个别宗亲提出异议,我们说,如果你们现在百岁老人能生出儿子来,我们可立即改掉不空三世的举措,竟然鸦雀无声了。


(四) 世系图中名祖串接和附会问题:

由于过去关门修谱, 加上历史的种种原因, 不少支系的宗谱采取了一些不可摊牌的举措,

过去叫“唱戏不圆,神仙下凡”来解决,而修谱是:“世系断代几百年,各地名祖来奏成”。例如:在清朝修谱时,唐、宋、元、明各朝代一脉世系都是空白,所以就形成了唐代诗人方干、 宋代文状元方逢辰、 明代大儒方孝孺就当成了现在高速公路的天桥和遂洞来贯通脉络,而其后裔还言之凿凿当是一脉相传、还说是某某名人修的谱, 百般抵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自然其说的全族统谱。 好象是他的一套宗谱对比一套全族统谱, 而不知他是一比五百的真实情况。


     众所周知, 明代建文皇帝的老师方孝孺,称天下“文章种子”, 因反对朱棣篡夺侄子建文皇帝的皇位而惨遭株连十族 (九族加他的学生), 中国历史上仅让方家撞上了。 杀死873人,允军流放万余人,从而导致最早得姓之一的方氏,现在只名列63位。株连十族的浩劫,方姓人到处隐姓埋名避难生存,改他姓者无数,在近20多年的全族统谱活动中,竟有30多个支

系自称为是方孝孺正学先生之裔, 经研究这些支系的资料可知, 大多数是找不到祖源而搬出方孝孺的, 因明史记载方孝孺比较清楚, 真正有谱据的, 不谋而合的有六七个支系, 其余的:一是我们帮助他们找到了祖源, 二是他们自己找到了祖源, 三是他们掛靠了当地方氏大支脉,所以, 谱牒也是血缘认祖和文化认祖的产物。


(五)小联宗害死人, 误导后人几百年

      过去由于祭拜祖先,扩充家庭势力,见面称呼等方面的需要,形成了一个县或一个省,甚至跨省相邻的几个县的同姓修谱, 为敦亲睦族, 就自然的搞起了小联宗。

     例如: 同是方氏当年为官的支系一世祖, 联宗时, 按照所居住的地理位置取名为湖北通城的方氏称仕东公, 湖南平江方氏称仕南公, 岳阳方氏称仕西公, 武昌方氏称仕北公, 为不忘祖地, 江西南昌的为仕中公。 现在东南西北中各支都归统了, 问题就出来了, 一研究湖南平江的仕南公老二竟然大湖北通城老大仕东公的120岁,还多出8世人,通过各种论文辨析,最后各归各位, 现在全族统谱上未见东南西北中为亲兄弟的踪影, 他们各支均相安无事。 所以, 全球统谱是浩大的系统工程, 是几十年数以千计的热心人士辛勤劳动的结果, 是倾全族之力的产物,是少数支系不易否定的成果,是中华方氏历史性的里程碑。

 

(六)正确利用谱牒, 传承华夏文明

     我们20余年全球统谱的体会,极为深刻:一是“不管哪个姓氏、如果只修宗谱,而不修统谱, 那么,这套宗谱只是自娱自乐,自我欣赏的产物。”因为有的是手抄本, 有的是复印件,有的是墓碑拓片; 还有的是地摊谱书等等综合而成, 即使是印刷厂质量较好的宗谱, 也没有钦定宗谱的元素。好在我方氏有宋代方逢辰状元等续修的《汉歙丹阳谱》,清乾隆十八年(1753)有方善祖等主修的《歙淳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20卷,含十八大派三十六小支),含盖当今70%的方姓氏后裔。 特别有东晋留下了皇帝御批的 《名家盛典》, 具体考定了方氏的得姓来源和名祖。

二是:“支系寻根,犹于大海捞针;归统寻根,立竿见影。”不少支系在修宗谱找祖寻根的过程中,无视统谱编纂委员会的存在,搭高铁、座班车、跋山涉水、花钱无数,结果一事无成,后来才得知我总会,很快找到了上游谱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到全不费工夫”。所以, 才有我们以上总结的体会。

三是: 要清醒的认识所有的谱牒, 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 搞谱牒研究只能作参考资料,

看多了, 你的主见就有了。


如果几百个支系,都说自己的谱是准确的,那都合编为一谱,定会矛盾重重,让人看后摸不住头脑,总之要综合合理的编纂,达到自圆其说,否则,将无统谱可言。


感谢前人留下了大量的各类谱牒, 能让我们在这个谱牒的海洋畅游、淘宝,加上


各支系归统理事会的紧密配合, 方能从而写出最好的谱书惠及后世, 让家谱文化大放光彩,最后, 祝第八届湖北晒谱节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16年7月8日写于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