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氏族谱》重要文献荐誉(二)
【谱文】
夫奔腾澎湃扬其波者,必汎其源;森丛藩郁达其枝者,必培其本。世之叙谱者,率以源浚流长本固末茂为言。所谓源浚流长者,非侈富贵擅功利之谓,盖其诗书礼乐之懿、忠孝仁义之泽,养之充,积之厚,如水溢江河、木产邓林,发越滋盛,沛然乔然,莫之能御。斯为巨宗望族推毂一方。第世远则忘,族繁则涣。忘则本源之莫识,涣则情谊不相维。此孝敬所以泯而亲睦之日颓也。故古之宗法,则祖有所继,族有所统。其上将不至于忘本,其下将不至于途人,惜废而莫之能行。谱系,固宗法之遗意,盖推其所自出。而至于其所出者,昭昭俱见。使水木本源之思、孝敬亲睦之心油然而生。谱其可不叙乎!按聂氏自卫大夫受姓以来,传至夷中、师道以下。仕于时者多忠孝仁义之泽,德于乡者有诗书礼乐之懿。其大者固已鉴鍧宇宙,争光日月,足以扶纲常于千百世。而其次者,犹能振名节激贪懦,使后世子孙有所观法兴起。是岂独山川孕秀之异哉!风声之所鼓动,耳目之所濡染,固有以成其德也。是以称巨宗德门,视他族为最。支裔蔓延于徽、闽、江、浙等处,文绅武胄,在在有之,未可殚述,前作后承,彬彬相望。方今蜚声士林骋步云程者,骏骏未艾也。兹聂氏宗谱统而修之,犹河九折汇百川而同汇于海,挹饮于澨则识源于崑崙者深;犹木千仞干云霄而终归于根,偃息其下,则知本于滋培者厚。凡一族之亲疏尊卑,分支析派,纤悉必备,展卷了然。咸知其所自出与其所同出,而及于所出者,远而不忘,繁而不涣,孝敬之心,油然而生。而亲睦之俗,不从兹挽乎!后之嗣者,奋然观法;监世德者,触羹墙之想;考世业者,念弓裘之绍。正羹伦而分严于尊降,式箴规而磨砺于劝惩。或出而树勋于国,踵前代之芳躅;或处而慎修于家,景先人之逸轨。相与绍绪于无穷,则谱谍之传愈久而愈光矣。若夫扬柯晦根,逐流忘源,胥残虐以伤宗,纵匪彝以斁伦,睹兹谱当汗颜,而热衷又何赘!
时
宋元祐八年孟春之吉
龙图阁大学士苏轼拜撰
【附注】
一,这份《聂氏宗谱原序》原载于安徽太湖聂族民国二十八年第八次续修《聂氏族谱》。
二,此文原为没有断句的繁体字和竖排本,为与现代传媒平台相对应,故改为简体字和横排本。转载后的断句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三,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撰写此序的宋元祐八年(1093年),正是他因以诗讪谤朝政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时候。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词章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正是此时游黄冈赤壁(今湖北黄冈县内)而作。谱文的遣字用句,颇似苏轼风度。但他是应何人之约为何地《聂氏族谱》撰序,尚待进一步考证
【读后感】
一,苏轼,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代嘉祐进士,北宋文学家,号称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其人品文品,深受当朝权威器重。因其胸怀抱负,富有理想,关心时政,自持主见。故在受到社会上层各类利益集团青睐时,都能自矜高节,不屑随流为伍。因此,早在入仕不久,就曾遭受牢狱之苦。被救出之后,仍固守己见,故而长期被排挤在上层权力圈子之外。先后被贬至杭州、徐州、湖州、黄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处任地方小官。直至晚年,仍被派往更遥远的边境地带——广东英州(今英德)、惠州、海南琼州等处任地方小官,最终客死他乡。这位豪放大气、傲视上下左右的文学大家,能够与我们聂族为友,欣然应约为《聂氏族谱》撰序。这至少说明,当时聂族及其以往发展史,在他的道德文章中,占有值得尊重的位置。
二,他高度重视传统孝道,赞扬亲宗敬祖美德。是当时倡导修谱、规范宗谱格式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他在谱序中阐发的“源浚流长本固末茂”之理,主张“祖有所继,族有所统”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产生过主要影响。在元、明之后的古代《聂氏族谱》中,常以“欧、苏二公为族姓寻本清源”为楷模,“纂其族谱,举世效之”。(此处“欧、苏二公”,即指苏轼和欧阳修,有关欧阳修撰书《聂氏族谱》之序,另见专文)对当今新修、续修宗谱,仍有现实意义。
三,在这篇序文中,对于“聂氏自卫大夫受姓以来,传至夷中、师道以下”的繁荣昌盛和人才辈出,作出了高度评价。赞美其“仕于时者多忠孝仁义之泽,德于乡者有诗书礼乐之懿”。认定由其作序的《聂氏族谱》,“凡一族之亲疏尊卑,分支析派,纤悉必备,展卷了然”。我们的祖先及其修撰的《聂氏族谱》,能够受到这位文学大家的热情支持和充分肯定,必然来之不易。我们这些后生,在感到欣慰和荣耀的同时,更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先的大恩大德。
四,苏轼一生,怀才不遇,士途坎坷,常遭厄运,愤闷难消。每有机会,就会把矛头指向他所认定的邪恶势力。就在为我们撰书的这篇谱序中,也不忘把那些忘恩负义的人物作为反面教材,狠狠鞭挞一番。认为他们“扬柯晦根,逐流忘源,胥残虐以伤宗,纵匪彝以斁伦,睹兹谱当汗颜”。对其不幸和愤懑,我们当然会给予同情和理解。
以上见解,若有偏颇,敬盼教正!
皖南宣城 聂猷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