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保宁府】
立夏

简介
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南宋端宗景炎元年(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置保宁府。明代,属川北分巡道。清代设川北兵备道和川北镇总兵署。清顺治年间,四川临时省治设阆中10余年,四川总督、巡抚、监察御史均驻节阆中。清府治阆中(在今四川省阆中市区)。民国废。
历史沿革
元朝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阆州为保宁府,以阆中为首县(府治所在地),下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奉国、新井、新政七县。至元二十年(1283年),奉国并入苍溪,西水、新井、新政并入南部。
明朝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剑州划入保宁府,剑州下辖梓潼。洪武九年(1376年),剑州并入阆中,广元州、巴州县、通江、梓潼划入保宁府。广元州下辖昭化、巴州下辖通江。洪武十年(1377年),苍溪、南部并入阆中,昭化并入广元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苍溪、南部、剑州,梓潼再次划入剑州,广元州复置绵谷、昭化,昭化划入保宁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广元州降为县,绵谷并入广元。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巴州县升格为州,通江再次划入巴州。正德十一年(1516年),从巴州分置南江,仍隶巴州。
保宁府下辖阆中、南部、苍溪、广元、昭化、剑州、梓潼、巴州、通江、南江二州八县,其中剑州下辖梓潼、巴州下辖通江、南江。
清朝
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划入绵州。保宁府下辖阆中、南部、苍溪、广元、昭化、剑州、巴州、通江、南江二州七县,州不再辖县。
明朝 行政规划
保宁府(元属广元路。)洪武四年直隶行省。领州二,县八。西南距布政司七百里。
保宁府:领二个州,八个县。
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
剑州:县一:梓潼
巴州:县二:通江,南江
阆中(倚。成化二十三年建雍王府。弘治三年迁於湖广衡州府。四年八月建寿王府。正德元年迁於湖广德安府。旧治在县东,明玉珍徙於此。东有蟠龙山,其北有锯山关。又有灵山,其麓为梁山关。南有嘉陵江,即西汉水,自陕西宁羌州流入,至巴县合大江,亦曰阆水,又曰巴水,其下流曰渝水。有南津关在城南,临嘉陵江。又有滴水关,在城北玉台山下。又东南有和溪关。)
苍溪(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阆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大获山在东,宋江环其下。东南有云台山。西南有嘉陵江,宋江自西流入焉。北有八字堡巡检司。)
南部(府南少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阆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南山,一名跨鳌山。东南有离堆山。东北有嘉陵江。)
广元(府北少西。元广元路,治绵谷县。洪武四年改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来属,以绵谷县省入。十三年十一月复置绵谷县。二十二年六月降州为县,复省绵谷县入焉。北有潭毒山,上有潭毒关,下临大江。又有朝天岭,上有朝天关。又有七盘岭,上有七盘关,为陕西、四川分界处。又东北有大漫天岭,其北有小漫天岭。西有嘉陵江。北有渡口,在大、小二漫间。东有百丈关,北有望云关,有龙门阁,北达陕西宁羌州。)
昭化(府西北。元属广元路。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广元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府。西南有长宁山,有白卫岭。又西有九曲山。东有嘉陵江,其津口曰桔柏津,渡口关在焉。北有白水,自陕西文县流入,亦曰葭萌水,合於嘉陵江。又北有马鸣阁,又有石柜阁。)
剑州(元属广元路。)洪武六年以州治普安县省入,来属。九年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北有大剑山,亦曰梁山,西北接小剑山,飞阁通衢,谓之剑阁,有大、小剑门关在其上。又有汉阳山。东有嘉陵江。西南有涪江。北有大剑溪、小剑溪,又有泥溪。)东南距府三百二十里。领县一:
梓潼(州西南。西有梓潼水,亦日潼江水,下流入於涪江。又北有扬帆水,流合潼江水。又东有小潼水,下流入嘉陵江。)
巴州(元属广元路。)洪武九年四月以州治化城县省入,又改州为县,来属。正德九年复为州。(东北有小巴山,与汉中大巴山接,巴江水出焉,经州东南,分为三,下流至合州入嘉陵江。南有清水江,流合巴江。东有曾口县,元属州,后废。又北有米仓关巡检司。本治小巴山之巅,寻徙大巴山下,后废。)东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二:
通江(州东少北。元至正四年置,属府。正德九年改属州。旧治在赵口坪,洪武中,徙於今治。东有得汉山。南有巴江。又有宕水,在县西壁山下,亦曰诺水,流入巴江。东北有濛坝、北有羊圈山二巡检司。又东北有桐柏关,相对樗林关。)
南江(州北。正德十一年置。北有两角山。南有难江,源出南郑县米仓山,下流入巴江。西北有大坝巡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