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区 合肥市志【聂】
卷二十八 文化
第八章 文物
宋代金器窖藏
宋代金器窖藏,系1979年11月在拓宽阜阳路施工时,位于百花井和市规划设计院之间,距地表1.8米深处土层中发掘出土。窖藏器物有金条3根、金片11枚、金钗18根,总计33件,总重813克。
金条3根,各重19克,呈长条形,长短、宽窄、厚薄不等,戳印文字各异。其中一根长8.9厘米,宽0.9厘米,厚0.1厘米,中戳印“界内申六助聚”六字,两端各戳印“出门”两字;一根长9厘米,宽0.7厘米,厚0.1厘米,中戳印“十分赤金”四字,两端戳印“十分金”三字;另一根长7厘米,宽0.9厘米,厚0.1厘米,中戳印模糊,两端戳印“十分金”三字。
金片11枚,呈长方形,长1.5~2.3厘米,宽0.8~1.1厘米,厚0.1厘米,重3.5~4.5克。其中四枚戳印“聂二助聚”四字,两端横戳印“十分金”三字;一枚戳印“曹四”两字,两端横戳印模糊不清;一枚中戳印“贾七五”三字,两端戳印“出门金”三字;一枚中戳印“马家丁”三字,两端戳印“十分金”三字;一枚中戳印“聂金”两字,两端戳印“十分金”三字;一枚中戳印“口家十分”四字,两端横戳印不清;一枚中戳印“东王三(金)”四字,两端无印记。
金钗18根,一般长24厘米,长短相差无几。原钗挺直,出土后被人为弯曲变形。每钗由一根金条弯成两股,弯曲处有一截螺旋纹。螺纹下端戳记有“十分金”、“贾五郎家十分金”两印接盖;另有“北聂(金)”、“梅待诏金”、“界内胡七助聚”、“霍五”、“贾五郎家金”、“聂家(金)”、“出门金”等戳印记。重量多为39克,最轻一根为34克。
该窖藏没有纪年文字记载,根据器物上戳印的匠名、款式、成色的用语和习俗,另参依湖北省荆州城外和四川省德阳出土的宋代银铤题款,再依据霍邱县、休宁县、苏南茅山、浙江杭州等地先后出土的南宋金牌戳记考证,合肥市阜阳路金器窖藏时间应是南宋晚期,金条正名应为金牌,金片正名应为金铤。金器上戳印“聚助”两字表示资金来源和有关方面帮助聚资的情况;“出门”、“出门金”戳印表示宋代的纳税名称;“十分金”、“十分赤金”戳印表示黄金成色和纯度;“马家丁”、“聂金”、“东王三金”戳印为金银铺号;“申六”、“聂二”、“曹四”、“贾七五”戳印为金匠姓名;“界内”戳印,盖取“以一印十八界会之三”,其意是南宋景定五年元旦造金银见钱关子为第十八界,废第十七界不用(此前尚有十六界),三年为一界,“界内”泛指某一界之内而喻。
阜阳路窖藏出土的金器件数、品种、重量、珍稀程度在合肥地区实属罕见,为研究合肥在南宋期间使用金银的储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窖藏全部金器现藏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卷三十四 人物
第二章 人物简介
聂士成
聂士成(1840~1900),字功亭,合肥北乡(今长丰县岗集)人,武童出身。初从袁甲三军镇压捻军。同治元年(1862)改隶淮军,从刘铭传先后在江、浙、闽、皖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累迁至副将,后擢总兵,晋提督。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起,他率军渡海冒险从台东登陆,翻山越岭赶至基隆前线,屡挫法军。后还北洋、统庆军,驻旅顺。光绪十七年调统芦台淮练诸军,镇压热河朝阳金丹教起义。光绪十八年,授太原镇总兵,仍留芦台站军,并曾到东三省等地巡边,著有《东游纪程》。光绪二十年六月随叶志超率部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在辽东战役中,扼守大高岭,收复连山关分水岭,击毙日将富刚三造,升直隶提督。马关议和后,还驻芦台。北洋创立武卫军,改所部三十营为前军,与宋庆、董福祥、袁世凯并为统帅,称“武卫四军”。光绪二十六年一面镇压义和团,一面抗击八国联军,在天津八里台与八国联军激战中阵亡。清廷为表彰聂的功绩,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忠节”。
聂宪藩
聂宪藩(1880~1933),字维城。聂士成之子,合肥北乡人。清候补道。毕业于日本振武学校。回国后任直隶营务处提调、济南巡防队长等职。民国元年(1912)6月署山东登州镇总兵。民国2年8月改为烟台镇守使,升任中将。民国8年12月任安徽省长。民国10年8月辞职。次年任步兵统领,并负保护清室之责。民国22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