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抚顺聂氏的迁徙时间——以景海门支人员的迁徙时间来分析
——以景海门支人员的迁徙时间来分析
聂鐘秀
抚顺聂氏迁徙的时间,一直没有落实;各个分支的说法也大不相同;据辽宁清史研究员白凤羽先生的说法,“抚顺张二甸子村的聂家老早就来了;他们是唐朝时留在辽东的。”家族内部的传说“我们老家是山东小云南的,就在蓬莱聂家村,去人找,肯定能找到!”当初在编篡家谱时,分析了这两个说法;抚顺聂氏在公元2000年时,家族已经衍传了十六代人,有将近四百年的抚顺居留史,往上推算,抚顺聂氏始祖到达的时间也就是明朝时期,怎么计算这时间也达不到唐朝时期!且族源依据有来至登州府和迁徙时“哥三丢一个”的说法!这与唐朝时就来了的时间不符!家族传代也不符,唐朝至今这么长的时间家族传代绝不止一十六代,现在抚顺聂氏衍传就到十六代。所以,唐朝时期迁徙来的说法不足取信!而家族内部信誓旦旦的说来自登州府的聂家村则是唯一的祖源地。查蓬莱聂家村立村时间在明朝,且东北各地几乎随处都有蓬莱聂氏的足迹;我们的寻找到蓬莱聂家村,也得到了族人的认可,认为我们是“景”字辈、八大门支的后人,祖源地得以寻到。但是,抚顺聂氏迁徙时间却得不到确定;蓬莱家人说“最早外迁的人员是在清顺治时期”,这在族谱中得到了验证,五世祖聂铎公在顺治十三年的时候,携带四个儿子搬迁出了蓬莱聂家村,至今,海阳的聂氏就是铎公的后裔。但是,以抚顺聂氏的传代来看,似乎要早于顺治年间,为计算出来抚顺聂氏迁移的较准确时间,我就以聂铎公家族迁徙为例来综合分析一下。
抚顺聂氏尊聂景林公,字景林,谱名景道,为始祖,其二子聂得财、得富二公是抚顺聂氏的开山祖,景林公为蓬莱聂氏四世祖,他本人没有离开蓬莱聂家村。
五世祖聂铎公1656年(顺治十三年)携四子移居海阳,铎公弟羌公曾孙八世祖聂承吉公随父于1737年(乾隆二年)移居復州,其时间间隔81年,系四代。以此计算,得出代距间隔为三十年,符合山东地区的传代间距数。铎公父亲景海公是守用公次子,景海公长子是守奉公,守奉公长子的孩子(景林公)在铎公有四个孩子的时候,亦会有至少相同年龄的孩子,以其为守奉公(龙祖长子)长子长孙的身份,其年龄恐怕还要高于龙祖次子孙子的铎公。假设,1656年,铎公为四十岁,其堂兄其时至少也是四十岁以上的年龄;1633年(崇祯六年)时铎公堂兄(景林公长子抚顺聂氏开山祖聂得财公)应为二十岁左右。也就是说,明崇祯六年蓬莱龙祖有曾孙在二十岁左右是不成问题!铎公为蓬莱聂氏五世祖,其先祖应生活在一百五十多年前,也就是1500年前的时间,考虑到铎公已经四十多岁(顺治十三年);计算出的时间还应上推一个代距时间,为1470年,为明成化初年时间。为什么要提1633年?这是因为,崇祯六年,在蓬莱发生了一件大事——孔有德反登州,他在盘踞登州两年后,裹挟一万多人渡海到辽东,向清太祖皇太极投降了!我的先人这时被裹胁到东北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是,蓬莱家谱编篡的时间已经是百十年后的事情了;家谱中就没有任何记载,而聂承吉公编篡的家谱《历代宗派图》中,却隐约留出一点痕迹来!“惟桓枢二祖不知何祖所生盖祖景通景道之后也”,但是这两人,已经被列入景通名下的是桓,列入景阳名下的有枢!这句话实际上是被本人纠正了;我为什么还要再特意提起这句话呢?因为,这句话说明了蓬莱聂氏八大门支都有后人!这也就是我上面说的“留出一点痕迹来”的意思。在这部《宗派图》中,承吉公在景道祖(也就是景林祖)名下仅填写了一个“枯”字!既没有其他人名下的“生”字,也没有“子”字的填写,更没有其他说明。以上面所论,这个“枯”字给我们提示了景林祖是有后人的!只是不知去向!用现代说法就是“失联”了!只好用“枯”字来说明。我觉得,崇祯六年聂景林祖的孩子离开蓬莱,到乾隆二年(1633~1737年)承吉公编篡《历代宗派图》时,时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景林祖也不会在世,聂家村本地没有其家人,其他人士也就会逐渐淡忘了;就算依稀有印象,却说不清楚了,只好以“枯”字記之。查枯字,是“草木枯萎”,“命运不济”的意思,对于被裹挟走了的族人,那才真正是“命运不济”,承吉公用这个“枯”字真正说明了实际状况!所以,我才认定崇祯六年,抚顺聂氏先人被孔有德裹挟到东北的,尽管具体和实际情况无法再复原,但是,仅凭此事就可将抚顺聂氏到东北的时间定为:明崇祯六年,1633年。抚顺聂氏族源传说:到东北的人士依附于厢蓝旗人家,实际上就是满族的农奴!因人品非常好,这家人就让抚顺聂氏随其旗籍,将抚顺聂氏申报为厢蓝旗籍;所以聂氏后人因此入了“满族”。这也是抚顺聂氏遵守满族习俗的原因。
(族史 迁徙史)
聂钟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