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双厚聂氏族源初探(九)
八、聂氏得姓前的源流
聂姓源于姬周姓的说法,现在还没有较清晰的得姓前源流,而源于姜吕姓的说法,则有两种清晰的得姓前源流。鄙人采取开放包容兼蓄之态度,欲融天下聂姓于一统,故愿把有清晰得姓前源流的一种说法定为正宗。
找寻到这里,就不得不要去翻翻齐、卫历史了。重点是看看对聂地的影响情况。
(一)聂地处境
齐建国时,都营丘,在济水以东,与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封国(周灭商后将商王都朝歌方圆千里地区封给武庚以继承香火,但封国被分为三个监区由周王的兄弟监管,朝歌以北地区为邶,由霍叔监管;朝歌以南地区为鄘,由蔡叔监管;朝歌以东地区为卫,由管叔监管)为西邻。武庚发动“三监之乱”被平定后,齐国西越济水,占武庚部分封地(卫监区一部)至故黄河边(聂地在黄河东)。武庚封地的其它部分和殷遗民被一分为几,邶监区建邢国,封周公旦之子为邢侯,都邢台,辖区为北达元氏一带,西界太行,南到滑县,东抵山东聊城;一部分(鄘)封给商纣王兄微子启,都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卫的一部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国号卫。卫国地域大致在黄河北岸,太行山脉东麓的河南省黄河北部、河北省邯郸市及邢台市一部分、山东省聊城市西部(故黄河东南岸只有两个邑)。这样一来,齐国就和卫国、邢国相邻了。其相邻地区恰好就是聂地。就当时情况看,由于邢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靠北,卫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靠西,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靠东,这里成为一个既不重要,又非常重要的地方。故在史册里只留下了聂北这样的地名。
卫建国初,对聂地影响很小。因为他的主体部分在故黄河以西(聂在河东)。公元前660年冬,北方少数民族狄进犯卫国。卫懿公荧泽一战大败被杀,狄人攻进朝歌城劫掠一空。公子申(卫戴公)只带了城中男女700余人出逃过黄河在漕邑荒郊野外搭草棚栖身。齐国外甥公子毁卫文公即位,总共只有兵车三十乘,百姓五千,齐国公子无亏救卫国时留给他三千兵马。就是说,当时卫国8000人中齐人占37.5%,且都是青壮年。公元前659年,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国迁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改名濮阳),卫对聂地的影响才不断增大。
邢建国初,对聂地的影响也不大。邢国的注意力在北方少数民族,邢建国后严守中原门户抗衡戎狄达五百年。邢国与齐国有世姻关系,历代邢侯多娶齐国公主为妻,公元前661年,北方强狄侵犯邢国,城池被焚为一片废墟。齐国号召五国军队到聂北集合救邢,等了许久只有宋国、曹国与齐国的部队集结,而且曹国并没有真正派兵。时间的耽误致使虽救到邢侯,但邢国已亡,齐桓公只好在齐国的夷仪建了一座新城安置邢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救邢存卫”。夷仪属于聂邑之地,故从此邢国与聂地关系极大。
齐对于聂地则可以说影响比卫、邢要早。齐最早占领聂地,传言曾建聂国。史书只说聂北原为邢地,没有说过聂为邢地,何况还说聂北原为邢地后属齐呢。就是说聂北之南的聂可能长期就是属齐的。聂既然老早属齐,最早以地得姓的聂姓人属姜吕血缘的可能性就最大。这也就怪不得有许多聂姓人认可聂源于齐,这也就怪不得姜吕支姓人也说聂源于齐,这也就怪不得认为源于姜吕姓氏的那一支聂姓人能追溯聂姓人先祖世系最远。
(二)聂地源流
下面是湖北通城聂氏认定的从吕伋到聂奭(吕集)世代延续情况:康王六年(公元前1014年),吕伋继齐国君位,并继太公吕尚为周王室太师,参赞整个周王朝的军政事务。吕伋继位后对几个儿子进行分封,在齐西部建立附庸国聂国(伯爵),封给了支子吕夔。吕夔并不改姓,其繁衍世系如下:
第一世代 夔
第二世代 慕伊、慕周
第三世代 璜璧
第四世代 镐西、镐南、镐东
第五世代 握瑜、怀瑾
第六世代 胜楠、胜梗、胜梅、胜桂
第七世代 敦维、敦纲
第八世代 举罇、举爵
第九世代 学渊、学海、学清、学沧
第十世代 迎阊
第十一世代 盖超、盖起
第十二世代 发焕
第十三世代 受胙、受荣
第十四世代 初明、初朗、初辉、初肇
第十五世代 庚飏
第十六世代 集(得聂姓第一代,又名奭,与源
于齐说的江西吉水县大巷
聂氏族谱《中华聂氏历代本源
总图》第一代刚好衔接上)
第十七世代 有恒(与源于齐说的江西吉水县大
巷的聂氏族谱《中华聂氏
历代本源总图》的第二代同
名,衔接很好)
分析到此,对聂姓的源流就有了一根非常清晰的线条。可以说贯通了古今。即使再追溯往上,也有了对接处。由于上古的源流都是后人猜想,故不再往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