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冬天去学徒

2015-11-23
九岁冬天去学徒
 
 
 
 
 
 

这老三经过一番前思后想,倒是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这个办法就是让侄儿聂盈去独石口木匠铺学手艺。这独石口的木匠铺是支锅石儿高家开的,高家的少东家儿是太爷的小姑夫,自结亲以来,虽然来往不多,要是亲自去找一找,估计也拨不回面子。如果商量成了,就把侄儿送去。眼下孩子岁数太小,也拿不动那锛子、斧子的,先跟东家商量商量,就让孩子先打个杂儿,给师父端个茶倒个水,熬个水胶什么的,学手艺不学手艺都好说,先找个吃饭的地方儿。等孩子大一点儿了再慢慢跟着师父连干活儿带学艺。是艺高三分嘛,等他长大了,手艺也学成了,到时候自个能挣钱了,这娶老婆盖房的事还用得着家里操心吗?他琢磨来琢磨去,认为这个事是件好事,要是办成了,那可就好了,既不用让侄儿回韩家窑受罪受气儿了,咱也不用受累赘。

     老三想好之后,就把这个想法和两个哥哥说了,两个哥哥听了之后,也觉得是个道理,哥哥们都说,咱们这些当大爷的,既然谁也不想养活孩子,如果能给孩子找下个吃饭的地方就找吧,反正总比把孩子送回郭家让孩子挨打受气强吧。再说回来这学艺也不是点赖事儿,咱们聂家好几辈子还没有个手艺人哩。学个好木匠,将来养家糊口也不成问题。

     兄弟仨这么一合计,这事也就定下来了。太爷的三大爷就专门去支锅石找那高家当家的商量此事。支锅石的这户高家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有好地千亩,还养着许多牲畜,常年雇用着长工短汉不下三四十个,除种地养畜以外还开了辗磨坊,缸坊和木匠铺。当家的不但精明强干,而且为人豪爽,仗义疏才,乐于施舍,也是远近闻名的一个开明绅士。平时只要有人求他办事,不管亲戚远近、朋友薄厚,总是有求必应,尽力而为。即便是非亲非故外家旁人谁要有个马高蹬短,他也照样帮忙,为人们解危济困。这次一听亲戚家的孩子因父死娘嫁而受苦受难,心里也挺不是滋味,对这个倍受摧残的孩子不仅深表同情,而且表示愿意设法救助。当太爷的三大爷提出想让侄儿来木匠铺拜师学艺的请求之后,便爽快地答应下来,并作了具体安排。

     太爷的三大爷从支锅石儿回来时绕道韩家窑又与那郭家人和太爷的母亲协商了一番,征得了郭家人和祖太太的同意,然后就回三里墩作准备。

     到家之后,他吩咐妻子给木匠师父做一双鞋,做一个绣花的烟荷包(装烟叶沫子的口袋),给侄儿做一套被褥,做一双夹鞋,再做一顶六瓣瓜壳夹帽子。然后又给师父和木匠铺的主事人各准备了一小坛子酒和二斤烟叶儿。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之后,于十月底一切准备就绪,一日早晨,太爷的三大爷套起马车,把要带的东西全部装上了车,在等太爷上车的时候,太爷哭了。他哭的原因有三,一是留恋,二是害怕,三是伤心。他留恋故乡,留恋和他一起玩耍的哥哥弟弟和姐姐妹妹们,他害怕,害怕孤零零一个孩子家,去到那异地他乡,一旦遭受师父或他人打骂欺辱,连个诉苦的地方都没有。他伤心,他对这些大爷大娘们不愿意收养他而感到伤心。他含着苦涩的泪,毫不情愿地爬上了马车。

转载于《三里墩聂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