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手中有聂氏家谱,希望您能积极分享有关信息,以利于更多的聂氏宗亲寻根问祖。您可以将自己手中的聂氏家谱拍照或视频,发送给我们。我们将统一展示您的牒谱,方便更多人寻谱寻根。
聶
贵州威宁县
此族谱为“稿”
如有不对之处或修改增加,请联系族谱提供者
族谱提供者:聂志
联系方式:QQ:526097806
谱名:维遮阿涅氏族谱
谱地:威宁县小海镇三道河
编修时间:二零一六丙申年
编辑者:聂 志
序
第一编 家族源流
第二编 宗旨、字辈及族训
第三编 族谱树形图
第四编 家族事略
第五编 部分族人生平
第六编 部分族人简介
第七编 部分分支介绍
第八编 各地维遮阿涅氏及部分辈分对应
后记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所以记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一族之源流。族谱之修,一则敬祖溯源,二则聚族凝心,三则垂范启后。
我彝族之风,重生不重死,即重视在长者生时对其尽孝,不喜为葬礼铺张,亦不太重视为逝者树碑立墓。祖传本有部分彝文家谱经书及其它资料,亦散佚久矣。故今欲追源溯流,创修族谱,然资料匮乏,难以详尽。自我分支始祖迁居三道河,已历8世,约200余年矣,时愈久而支愈分,倘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传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源本之思,又何以笃其同宗之情。
今恭理其事,悉心采访辑录,以辨世系、正本清源。力求昭穆分明,脉络清晰,使览斯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庶可年节祭扫有所依,寻根问祖有所考,纵千百世后,犹可得而核也。今我各辈族人,应同心同德光扬吾族勤劳勇敢淳朴善良之传统,团结友善,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昂扬奋发,为我族之更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编辑者不才,乐于奉献,极尽绵薄,勉成此谱。谬误之处,皆其一人之过也。
2016年3月
第一编 家族源流
吾彝族自上古始,世居国之西南,可考之史,数千年矣。共祖名笃慕(即阿普笃慕),约公元前5世纪时人也,自蜀入滇,迁居于今云南省会泽县境的乐尼白。其有6子,即彝族六祖也,所谓“六祖分支”乃六祖后人分为六支,往各处迁徙。分支时间在公元前3世纪,地点或在洛尼山(也有“罗尼山”、“堂狼山”等称,在今昭通市巧家县境内),或在今之昭通市旧圃镇老鸹岩,此处今建有六祖文化广场。六分支发展成6部,即武、乍、糯、恒、布、默6部落。武、乍二部居云南,糯、恒二部迁四川,布、默二部徙贵州,自汉代至今,繁衍生息2000多年,主要分布于川滇黔。“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山水水,都曾经留下了彝族先民的脚印;中国西南地区漫长的历史,无不浸透着彝族先民世代洒下的血汗”(引自《西南彝志》)。
六祖中第五祖即阿普笃慕之第五子,也就是布部之第一代君长为慕克克,父子联名传至第7代君长阿德布。所谓布支系,即取阿德布的“布”为支系名。阿德布传至第10代梯妥诺,娶两妻,次妻生陇邓与克博两子,克博生维遮,维遮生五子,长子阿买传至第17代默邓,生两子葛余和阿仁;葛余传至第22代陡阿姆,世代统治今宣威一带(祖上相传,我族迁自宣威大东山)。陡阿姆后,分出乌撒部和磨弥部。乌撒部以陡阿姆为第一代君长,以实际分支君长姆默遮为第二代君长。姆默遮生默遮俄索,乌撒即俄索汉语谐音之一,为纪念默遮俄索而以其名为部族名,后亦为地名。默遮俄索生俄索依,以上四代君长时期,部族多活动在今宣威与会泽一带。俄索依生依孟德,从会泽一带跨牛栏江入黔(约在南北朝时期),先以今威宁抱都一带为中心,在西凉山周围活动,再辗转到今威宁夸都一带。依孟德生孟德格,孟德格生格阿态。此三代君长时期,部族主要活动于今幺站、夸都、草海周围一带。格阿态生阿态阿蒙,阿态阿蒙时,部族以今盐仓镇为活动中心。明中叶盐仓毁于战火,乌撒首府迁往威宁。阿态阿蒙有三子,长子阿蒙阿启,继位为部族君长,次子阿蒙举予,三子阿蒙维遮,皆为大臣。阿蒙举予为今举予祖。阿蒙维遮生维遮阿涅和维遮于吕。维遮于吕的后裔汉姓有吕、岳、刘、安、陆等。
乌撒部在盐仓、威宁一带活动、居住期间,维遮阿涅的后裔全面参与乌撒部族事务,部族之大毕摩即由维遮阿涅后裔世代传任。
明成化十三年(1477)8月,明宪宗令“安伯(当时乌撒君长名)就彼冠带袭职”,乌撒部始有“安”姓。明末,水西安坤并乌撤,其子安重圣为乌撒土司。清康熙五年(1666),默遮俄索开启的乌撒部族政权传45代(不算安重圣)而完结,它存在了大约1000多年,如自慕克克算起,传68代。
约在清初,由于户口管理或避免战祸的原因,维遮阿涅的后裔采用汉姓。在确定汉姓时,部分族人认为本族乃部族君长默遮俄索之后,乃王族,遂姓王,部分族人认为近祖为维遮阿涅,遂用音近之汉姓聂,亦有用汉姓叶、翟者。于今聂姓人数最多,王姓次之,叶姓较少,翟姓鲜有闻。居所在宰羊坡(今县中医院)、凤山一带。
大约迟至雍正年间,我族(维遮阿涅之聂姓一支),经土城(今小山),迁往今之小海镇金海定居。土城者,乃土墙防御工事也,我族众至此,一人持一土块,垒之而成。今金海村之阿涅坪子,其时为吾家之地产,今之“白帽院子”,其时为我族居处,此地亦有水井曰“白帽水井”。“白帽”者,“毕摩”之误也。我族在毕摩院子居处遗址有二,分别在公路两侧半山,对面可见。其中一处离毕摩水井较近。20世纪人民公社时期,有村民犁土,见数百斤重雕花巨石,皆称乃我祖屋所用之石料,我祖上宅所之雄伟,祖业之辉煌,可见一斑。至于毕摩水井,周边村民皆言,其祖上相传,乃我族毕摩口诵彝经请得,故名。十余年前,政府投资重修水井,深三丈,长宽各数丈,周边村民,至今仍于此处取水而饮。百余米外,即为深堑枯洞,而竟于此近山脊高处,涌出汩汩泉水,且数百年经久不息,奇哉,异哉。毕摩之坟墓,言有相邻两座,2015年春节,编辑者与族人聂荣才、聂荣明、聂鑫、聂犁寻访,其中一座坟墓,仍依稀可辨。
自金海又迁双龙(今之杨湾桥水库旁),数代之后分支,一支迁“乌蒙彝”(又称乌蒙大洞,在今之小海镇耿家屯村附近),暂住约数载,又分一支转迁至熊落河,即我族现所居之三道河。当其时也,其地森林繁茂,时有大型野畜出没林间水沿,亦常见熊落于河焉,故名熊落河。我族居处,为三道河之河上游,下游亦有彝族聂氏,乃自灼甫迁来(本族谱所称之“三道河”,乃指我上三道河)。考家族源流及各分支现存碑刻,知我三道河维遮阿涅氏与秋毛林分支最近。
第七编 部分分支介绍
一 瓜拉聂姓
乃家族最大分支。由草海、双龙一带分支。分往瓜拉的有两支,一支即今聂国贤家,一支即今聂国光家。后者由聂公讳白哀分支,白哀公有二子,长为鲁坡公,次为者约公,聂国光家系鲁坡公一支。
白哀公与夫人安氏合墓,修坟树碑于清嘉庆五年(1800),道光28年(1848)重修。鲁坡公及夫人安氏合葬,修坟立碑于道光12年(1832)。
原10代字辈为:白鲁文朝广,永世国成忠。
新编30代字辈:开明天照亮,君清顺智安。
登高见云龙,卫兴吉华强。
江和流海洋,旭崇东方升。
原10代字辈第5—10辈(永、世、国、成、忠)与我三道河聂氏字辈同。
二 双龙聂姓
即聂宗家一支,家族迁来本址后,世居于此。聂宗已迁往小海定居,聂宗林、聂宗龙是其堂兄弟。宗字辈与三道河聂氏国(荣)字辈同。双龙现存祖坟数十座,最古老一座,据碑文载,亦为合墓,树碑于清咸丰4年(1854)清明,乃长房孙为高祖老大人、老孺人合墓所树。由此推之,高祖老大人、老孺人约出生于1710年-1730年左右(康熙晚期至雍正时期),距今约300年。
三 秋毛林聂姓
即聂荣华、聂荣军等一支,自耿家屯分来(据秋毛林聂世安),与我三道河聂氏字辈同。该分支第二代祖坟有墓碑,亦树于清咸丰4年(1854)清明,乃聂公讳继坤为其祖父母合墓所立。
四 兔街砂厂聂姓
即聂昭义家,自耿家屯分支(据砂厂聂永超)。字辈为:文光昭永世,祖德锡洪恩。昭字辈与我三道河聂氏世字辈同。
五 金海聂姓
分为两支,一支自威宁分来,即今聂燕明家(据聂燕明);一支自秋毛林分来,即聂营长家。聂燕明之辈分与我三道河聂氏国字辈同。
六 金海王姓
即王德祥家一支,乃从羊街迁来(据王公讳德华)。德字辈与我三道河聂氏世字辈同。
七 灼甫聂姓
自威宁(或经他出)迁来(据聂应军),即今聂映萍家。字辈为:朝成、登永文顺映占佳光喜(庆)旺(福)。映字辈与我三道河国字辈同。
八 下三道河聂姓
即聂文全家一支,乃从灼甫迁来,与我分支距离较近,往来较少。近三四十年来,下三道河聂姓认为他们的永、文、顺等字辈应分别比我上三道河的永、世、国等字辈长一辈,亦分别长金海聂姓、王姓的相当辈分一辈,但未获认可。
九 朱嘎板桥聂姓
即聂万荣家一支,从何处分支迁来不详,其国字辈与我族世字辈同。
如果您手中有聂氏家谱,希望您能积极分享有关信息,以利于更多的聂氏宗亲寻根问祖。您可以将自己手中的聂氏家谱拍照或视频,发送给我们。我们将统一展示您的牒谱,方便更多人寻谱寻根。
第一期:聂氏族谱系列之广东怀集聂氏族谱
第二期:聂氏族谱系列之四川泸州聂氏族谱
第三期:聂氏族谱系列之安徽霍邱聂氏宗谱
第四期:聂氏族谱系列之安徽合肥聂氏宗谱
第五期:聂氏族谱系列之辽宁抚顺聂氏宗谱
第六期:聂氏族谱系列之黑龙江林甸聂氏族谱
第七期:聂氏族谱系列之河北张家口聂氏族谱
聶
♪
回 复 hui fu
获 取 更 多 资 讯
(仅限于微信公众号“聂族氏志”回复)
回复“1”:获取:“聂氏族谱”
回复“2”:获取:“聂氏字辈”
回复“3”:获取:“聂氏书刊”
回复“4”:获取:“聂氏宗祠”
回复“5”:获取:“聂族软件”
回复“6”:获取:“各省联谊”
回复“7”:获取:“社区论坛”
回复“8”:获取:“寻根问祖”
回复“9”:获取:“更多回复”
回复“66”:获取:“聂族头条”
回复“77”:获取:“微信群聊”
回复“88”:分享:“我的资源”
获取更多资讯关注:“聂族氏志”微信订阅号
联 系 我 们
★官方微信:nie936745881
★官方邮箱:nie936745881@qq.com
★官方QQ群:98300880
★官方QQ号:1878157810
★微信订阅号:聂族氏志
如果您手中有聂氏家谱,希望您能积极分享有关信息,以利于更多的聂氏宗亲寻根问祖。您可以将自己手中的聂氏家谱拍照或视频,发送给我们。我们将统一展示您的牒谱,方便更多人寻谱寻根。或者回复:“88”发表文字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