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双厚聂氏族源初探(二)
一、聂姓源流概述
综采众说,聂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来源的姓氏,最早得聂姓者是汉族人。得姓之始约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春秋晚期。其具体来源可归纳为五:
来源一: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来源二: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氏族典》载:季连芈姓后代有聂氏)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而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
来源三:以地取姓。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
来源四:少数民族。今苗族、侗族、土家族、蒙古族、羌族、彝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聂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聂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外种改姓。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
关于聂姓之确切发源地,由于众说纷纭,难以考证,至今尚无定论。但聂姓发祥于今豫鲁一带应无疑义。细读历史,发现有两个地方疑为聂姓具体发源地。一是现山东聊城北的茌平一带,古称聂北,后改摄城,系姜姓聂氏发源之地。一是现河南清丰北的乜城,又称聂城,系姬姓聂氏发源之地。两地相距约百公里,估计古时实为一个地理单元。但摄城出摄姓,乜城出乜姓,故有聂氏族谱称发源于清河者,其地乃聂城否?该地距摄城60公里,距乜城130公里,当亦属一个地理单元范畴。总之,聂姓人发源于现山东河南交界之处。得姓年代为公元前800-600年。其中源于姜齐的约得姓于公元前800-600年,得姓于姬卫的约为公元前630年。有人说聂姓人在此地生活了约五至七代,按照人口发展规律,至公元前400年,聂姓人口不会超过百人(男丁)。
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公元前?-公元前375年),为韩国轵(今河南省济源西南)人。按有关族谱记载,聂政是聂姓第七或第九代。由于没有一支聂姓说聂得姓于韩,故聂政一家当为从齐国或卫国迁韩的。从历史情况看,无论齐聂还是卫聂都有迁徙的可能性。齐聂外迁的主因是国已被田陈篡夺(公元前481年,齐大夫陈成子杀齐简公,自为相专国政。前386年,他的后人陈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姜齐公族需防被灭族而大量外迁。卫聂外迁原因是本国公族有到外国谋求高就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许多著名的卿相都是卫公族。如果是从以上两国迁韩的,从摄城迁移,距离为350公里,从乜城迁韩,距离为230公里。聂政不是大夫,说明聂姓不当大夫的后人,散播半径已达300多公里。就是说战国时期已经从齐、卫播迁到周、韩等国。聂政在轵地杀人后是举家逃往齐国,按照投亲靠友的传统,这很可能是逃往旧居地,说明聂政一族源于齐的可能性很大。有族谱说一支聂姓代代在周朝为官,曾有任校书郎、正乐大夫、司堂的,这说明聂政时聂姓不止他一家。
战国末期,先秦最强,国无内乱,只有对外征伐。聂姓必有迁秦者,故秦晋阳有聂姓。有聂姓族谱(包括编过大成族谱的永丰聂姓),直言聂发源于晋阳霍邑,但又不承认是秦国人得姓,说明聂姓是外迁来的。至秦朝末年全国有人口2000多万,此时聂姓人口当约2000人左右。
西汉时,聂姓郡望在山西河东郡。著名人物有聂昭。有族谱载:“汉惠帝六年(前189年)聂昭46岁为代王大傅,文帝十五年告老还乡里,赐河东霍州田宅,号曰河东大夫”。聂昭之后基本在山西繁衍,其后西汉有雁门马邑人(今山西省朔州)聂壹(一作聂翁壹)。霍州、雁门都是山西之地,说明聂姓当时以居山西最多最出名。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聂姓人口既然主要在西北,则繁衍不会不受影响。估计至西汉末,聂姓人口总数不过千人。
东汉有聂良,光武帝建武三年丁亥(公元27年)七月初五除颍川太守(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有颍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聂季宝,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后为廷尉的聂尚。表明在东汉之季,聂姓仍以北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山西属望,山西之聂开始向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西侵衍。有聂姓定居河南,出清河郡望。据史料称,公元156年全国有人口5007万,此时聂姓人口约发展到5万人。
三国时期,有聂友居住于豫章新淦樟树,且有族人,说明聂姓已在江西繁衍。史载聂友少为县吏,至京城常与大将军诸葛格等人交往、辩谈,因友时论精辟,声名四溢。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吴孙权将图珠崖(今海南岛),诸葛格推荐友为珠崖大守,孙权诏加友为将军,与校尉陆凯同往获胜。孙权大悦,徵拜聂友为丹阳大守。史载北方聂姓名人很少,仅有魏张辽大将(聂壹之后)。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中国,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此季聂姓人口应该同比例减少,就是说,聂姓人口估计只剩数百人。
两晋时期,聂姓郡望还在山西,其次则在河南。据《晋纪》《晋书》记录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汉人超过了半数。此际北方聂姓名人有晋聂玄大将、晋武帝朝聂元宽御史大夫山西刺史、西晋译经居士聂承远、聂道真父子等,南方聂姓名人则鲜见,这充分说明聂姓世族都属北方。当时全国人口还是有发展的,估计聂姓人口应有上千人。
五胡乱华的南北朝时期,应是聂姓人口锐减之世。虽然有名人如石赵聂熊中书令,但直到隋唐之际,数百年聂姓都没出什么出名人物。史料称北朝的齐代有2000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宋代有469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有200万人,损失率达60%。就是说估计至隋朝建立,全国人口不到2000万,聂姓人口不会超过两千人。此际北方聂姓已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
唐朝一代,是聂姓人口恢复期,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聂姓新安郡望。鉴于江西新淦离古时新安郡仅200多公里,新安之聂当包括江西新淦之聂。据当时人口统计,唐初政府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唐玄宗时增至一千多万户,唐明皇统计人口为5000万,有人估计唐代人口高峰值为8000万。照此推算,当时聂姓人口应有8万余众。唐代出现了著名人物聂夷中(山西永济人,一说河南人),御史聂仕理等。有唐一代,聂姓名人极少是个怪事,值得去深入研究。估计是人口基数太小,无法形成望族效应,难以产生大名人。当时的姜姓按照皇帝的旨意编修了姜氏族谱,他们的族谱明确提出聂姓源于姜姓,系齐丁公支子所出。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先后立国,又是战乱不止。史册所见聂姓名人,有后汉屯卫大将军聂文进(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南梁画家聂松等。频繁的战乱导致聂姓迁徙不止,后唐长沙府通判聂元光(843-927)原居江西,925年携家小定居湖南湘乡,生荣、向、透、敷四子,目前已繁衍八万余人。宋初双厚聂姓始祖聂祥发于北宋淳化4年(公元993年)从江西吉安泰和县义山早禾冲迁湘,现本部发展人口达5万,外埠还有3万。按照这种繁衍进度情况分析,当年聂姓人口就不会很多,估计不会超过万人。
宋朝时,是中国农商经济发展最快时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人口也当是增长较快时期。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聂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相对南方较为稳定,聂姓繁衍出现新特点,即北方发展平稳,南方避乱播迁。宋代出的名人有安徽的聂崇义,他家连续几代出名人;江西聂昌,他家也出了不少名人。至宋末(1200年前后),金与南宋的人口总和超过1亿,聂姓约有近11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1%,为宋朝第一百二十七位的姓氏。聂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聂姓总人口的28%。聂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江西、山西,这三省聂姓大约占全国聂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甘肃。全国形成了以北部的晋豫、南部的皖赣为中心的两大块聂姓聚集地。
元季,由于异族统治,元人将百姓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二等色目、三等北方人、四等南方汉人,故北方聂姓较著名。有聂珪、聂辉(平定州寿阳人,今属山西省)等大将,有能臣聂从政。南方人只有元末江夏人聂炳出名。元末,由于民族起义四起,军阀纷争,瘟疫流行,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按照《元史》的说法,全国在籍的有1319万户,计58834711人,比宋时人口减少了一半。聂姓人口也必然相应减少。特别是安徽聂姓,由聂姓第一大省骤降为少聂之地。
朱明王朝一统天下后,为恢复各地经济,强行从战火波及不到的山西进行移民。于是,山西聂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中叶以后,沿海之聂姓有迁台者。明朝时全国人口徘徊在5000万至7000万之间,聂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排第九十四位的大姓。宋、元、明600年中,聂姓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明代聂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为聂姓第一大省,大约占聂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四川、广西、河北、湖北、湖南。宋元明时期,聂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聂姓聚集区。明朝一代聂姓著名人物基本上都出自江西,如聂大年、聂震、聂谦、聂豹等。
明末满清屠川(四川抵抗满清时间最久,长达二十几年,后满清嫁祸于张献忠),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时,有两湖之聂姓入川。
清康乾之际,推行税费改革,摊丁入亩,促进人口呈爆炸性增长,聂姓遂得以大发展。至清末,聂姓分布更广。据统计,清初全国人口为9000万,乾隆六年(1741年)为1.43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3.01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为4.01亿,1912年为3.4亿。到清朝末年,聂姓人口约发展到了50万。
民国一代,天下无王,军阀混战,日寇蹂躏,民主革命,聂姓同各族人民一样,颠沛流离,辗转反侧,血流成河,但由于科技进步,人口寿命延长,还是出现人口增长,全国人口增长到4.5亿,聂姓人口也增长到60万,且由于人口基数增加,散布倒是更宽广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由于数十年太平盛世,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又出现剧烈增长。现全国人口已达13亿多。据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末聂姓人口约172万余(包括男女),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2%左右,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在全国的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湖北(占15%)、湖南(占10%)、江西、贵州、四川、辽宁、安徽,此七省大约占聂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河北、河南、广东、山东、云南、重庆,七省市又占了29%。有资料图显示:现今聂姓的人群分布情况如下:在湘赣桂、黔渝、湖北大部、安徽南部、广东大部、福建西部、云川东部、甘肃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角,聂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8%以上,有的达到0.7%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5%的聂姓人群。在广东东端、海南北部、川云中部、福建中部、浙江西部、皖鲁大部、江苏东北、豫冀京津、山西大部、陕宁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内蒙古大部、黑龙江、吉林西部、辽宁中部,聂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2%—0.18%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30.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85%的聂姓人群。
⑴传统文化:
[郡望]
聂姓的郡望主要有河东、新安、清河。
[堂号]
河东堂:以郡望立堂。
新安堂:以郡望立堂。荆林聂族、升山聂族等堂号。
悯农堂:源自唐朝进士聂夷中。
垂裕堂:湖南衡阳县金兰镇双厚聂族的堂号。
光裕堂:江西丰城、湖南衡山后山、常宁松柏答家洞聂族堂号。
崇德堂:江西樟树、湖南衡山前山的荆林聂族堂号。
三礼堂:湖北监利聂族的堂号,人口七万余。
崇本堂:江西泰和县塘州镇桃源聂族堂号。
理学堂:湖南省武冈市稠树塘镇杨柳村聂族堂号。
赐书堂:资料有待补充。
环溪堂:资料有待补充。
肇修堂:资料有待补充。
问政堂: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
源自聂国;望出河东
豪侠报德;寒士悯农(言聂政、聂夷中事)
悯农有咏;贡士得人
草泽辛楚第;晚唐诗韵家(此联为聂氏宗祠“赐书堂”堂联)
隐娘得诗成侠;书儿诛盗酬恩
播千古英风之侠;谋九重挞武之豪
摩天岭上,勇名传万古;连山关前,功勋盖千秋(联典指聂士成)
侠烈同出一门,捐躯靖难;节义上闻十事,下诏旌闾
酒罢客将归,一阁峥嵘斜照紫;曲终人不见,数峰杳霭暮烟青(圆通山聂耳亭联)
[家训]
聂氏家训以清聂继摸的《诫子书》值得一读。清乾隆年间,聂继续摸之子聂焘以进士出任陕西镇安知县,聂继摸随往,数月始归,并作《诫子书》训诫儿子。他要求儿子做好亲民官,“做得一事,民间就沾一事之惠”;要“无事寻出有事,有事终归无事”;“诚能感人,谦则受益”;“偶有微功,益须勤勉,不可怀喜欢心,阻人志气”;“勤政方可泰然处世”。其教子为官之道,至今仍颇值得借鉴。
[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聂姓历代名人34名,占总名人数的0.0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九十一位;聂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八位;聂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1%,排在并列第一百三十三位;聂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6%,排在并列第一百八十八位。
历史上重要的聂姓人物有:战国时韩国勇士聂政;唐朝诗人聂夷中;北宋户部尚书聂昌;元朝都元帅聂珪;明朝学者聂豹;清朝直隶都督聂士成,篆刻家聂际茂;民国实业家聂缉槼,作曲家聂耳;当代电影摄影师聂晶,作家聂绀弩,共和国元帅、人大副委员长聂荣臻。
⑵聂姓血型:
聂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4.8%,A型占29%,B型占27.7%,AB型占8.5%。
⑶姓氏特色:
文武兼备,忠孝有节、侠骨柔肠、耕读传家。亦有翘楚者,文韬武略,宗儒善商。
聂金城